何晶 沈陽市化學工業學校,遼寧沈陽 110013
淺析環保意識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的滲透
何晶 沈陽市化學工業學校,遼寧沈陽 110013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也頒布相應措施保證此項政策的貫徹實施。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化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本文就化學教育教學中環保意識的滲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環保意識;化學教育;化學教學
環境保護問題作為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人口、能源、環境)之一,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要生存,就必須保護好自然環境,所以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化學污染物對環境、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成為人們的共同呼聲。因此,教師在化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聯系環境保護的知識,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材是教師施教的依據。教材中有關環保的課題很多,教師應準確把握,妥善利用。那么怎樣才能把這些內容的教學與環境保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呢?教材中很多章節都涉及與生活相關的實例,教師在處理這部分教材時最好能結合本地情況加以分析,或在教材中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介紹一些實例來加深印象,拓寬視野。例如高一化學課本,在硫酸的工業制法這一節,介紹了環境保護的初步知識,教師可在教材中列舉出一些實例,如“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海灣戰爭”等。還可以增加一些具體數據,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約有一億五千萬噸,產生的廢渣超過30億噸,廢水6000至7000億噸等。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樹立起強烈的環保意識。同時在補充介紹這些內容、實例時,要注意體現常識性,不要超越學生的可接受性。此外,還可以結合平時作業,單元練習,單元測驗,在不偏離教材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雜質氣體,提純溶液和消除環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題、習題,以便鞏固保護環境的知識。
化學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某些情況下,環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學污染物造成的,很多環境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化學的方法?;瘜W教材中有不少與化學污染物有關的內容,因此,化學課堂是一個很好、很直接的環保教育基地,例如:
在學習“空氣污染的物質”時可向學生介紹1948年發生在美國的“多諾拉事件”和1952年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以及我國農業因酸雨每年損失達15億元、重慶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8億等內容,通過這些事例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酸雨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另外再結合教材內容,組織學生探討如何減少酸雨的產生:如(1)減少污染源,采用低硫的煤,或者對含硫燃料進行加工脫硫;(2)開辟新能源,如太陽能、原子能的開發利用;(3)優化產業結構,對工業廢氣進行綜合處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為益。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樹立起強烈的環保意識。
在學習《碳和碳的氧化物》之“二氧化碳的性質”時,講述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為“溫室氣體”,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含碳燃料(如石油煤)的燃燒,動物的呼吸,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工業生產中廢氣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了人與自然界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固有平衡,導致二氧化碳過剩并不斷增加。由于“溫室氣體”破壞了高空中的臭氧層,使地球表面的溫度升高,引起全球氣候轉暖,干擾了地球上的氣態平衡,造成旱、澇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溫室環境使害蟲、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嚴重地危害人類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長。通過這些內容有目的地穿插滲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習的知識面,又能更快、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環保教育。中學實驗室的污染源較多,國家提出居民區大氣中的有毒物質有21種,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就有14種。像制備硫化氫,二氧化硫,氯氣等氣體的反應實驗,往往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直接影響師生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們除了可以使整個制備過程在一個密閉系統內進行外,還可將產生的多余氣體或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氣體,通過導管再經一個倒掛漏斗,進入相應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堿液吸收)。將有害氣體盡可能作化學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另外,還要不斷改進化學實驗。如用實驗方法鑒別濃HNO3,稀HNO3時,銅片改用銅絲,不需反應時,只要抽出銅絲,反應即停止。此外,應盡可能采用微型化學實驗(如在進行氯離子的檢驗,碘升華實驗),這樣不僅節約了藥品,同時減少廢液、廢渣和有害氣體的產生。實驗后的廢液,廢渣應盡可能地回收再利用(如銀鏡反應的廢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則應倒在規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的教育。
教師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教師本人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知識和環境保護技能以及環境保護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關鍵。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收集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并認真學習,提高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及知識;積極開展關于環境保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如在教研組內開展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滲透課堂教學的經驗交流與問題的探討。另外,教師自身還要注意將環境保護意識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如減少使用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物質,積極宣傳環境保護的知識;課上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將安全隱患降低到最低點。通過言傳身教,達到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目的。
環境保護意識教育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開展相應的活動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如:
(1)開展參觀、模擬環保法庭活動。組織學生參觀環保法庭了解一些重要環保案例,同時可開展模擬環保法庭的活動,通過對重大環保案例的再現,是學生了解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境保護事件的調查程序、因污染造成的損害的賠償等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興趣,加深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
(2)開展技能培訓活動。如:請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教授學生一些簡單的維修課程,使學生學習舊物翻新、維修保養日常用品的常識,延長物品壽命,減少浪費。
(3)開展學校環境審計活動。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做職業環保審計師,可聘請專業人員來學校講解審計師的職責性質,然后由老師引導學生了解學校在用水、用電、廢物處理和文具、物資采購方面有哪些考慮,甚至校園綠化程度如何等。
(4)通過化學課外興趣小組,開展環境保護活動。通過參觀考察和社會調查(如參觀造紙廠、水泥廠、化工廠,調查周邊的水環境等),使學生了解周圍環境污染原因及對策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強環保觀念。
(5)將環保意識滲透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從自身做起,時刻牢記環保的使命,充分利用和節約能源(如節水、節電、充分燃燒煤氣、石油液化氣等),合理分類存放生活垃圾(如電池回收、不亂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環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涂改液等),敢于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不良行為作斗爭,努力將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總之,利用化學教學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著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優越條件?;瘜W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貫穿于始終,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問題與人類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是直接關系到人類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問題。
[1]中國大百科全書 環境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化學教學.1994年3期
[3]鄧育紅.綠色化學課程—化學教育的新理念[J].中學化學教育參考.2002(1-2)
[4]周曉波.綠色化學與環境教育[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6)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