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祖墀

中國醫療行業近年來發展強勁,2010年以來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2010年1-12月,共實現醫藥工業總產值11933.82億元,同比增長27.07%。2011年1-3月,醫藥工業(不含醫療器械)實現收入2930億元,同比增長了27.8%;實現利潤總額300億元,同比增長了22.3%。
本土醫藥流通企業在此環境下發展強勁。同時,國外醫藥流通行業巨頭也對中國市場覬覦已久。早在2007年1月29日,美國美華醫藥公司就宣布,由美華醫藥與 Alliance Boots 組建的聯合美華投資公司與中國廣藥集團達成協議,獲取廣藥集團50%的股權。Alliance Boots 是歐洲領先的醫藥保健品集團。而廣藥集團是中國第三大醫藥商業公司。

總部設在英國的聯合美華有限公司向廣藥集團直接注入6,900萬美金(人民幣5.45億)以獲取廣藥集團50%的股份。Alliance Boots 擁有聯合美華80%的股權,美華醫藥公司占股20%。
美華醫藥與全球領先的醫藥流通公司 Alliance Boots 的聯合,再次證明了美華在中國醫藥市場的經營模式對西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通過參股廣藥集團,使美華直接進入中國南方的醫藥流通領域,從而進一步完善了美華在中國流通領域的整體布局。同時,這次合作也完善了美華意圖將產品帶入中國的西方醫藥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戰略。
去年年底,美國健康護理產品制造商卡地納健康集團(Cardinal Health Inc,CAH,以下簡稱“卡地納”)也宣布,斥資4.7億美元收購永裕 (中國) 醫藥企業管理有限公司(Zuellig Pharma China,以下簡稱“永裕醫藥中國”),從而擴大其在中國的業務。
卡地納表示,到2014年,中國的醫藥分銷市場復合增長速率將達到20%,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醫藥市場。此項交易將使其2011財年調每股盈利有小幅增長,而更大的增長將在隨后的幾年里實現。
未來中國醫藥市場將呈現大健康產品組合的趨勢,這是國外醫藥巨頭渴望分得一杯羹的重要原因。
首先,未來仿制藥和OTC在藥品總需求中將占有更大的比例,預計到2015年,兩者將占據整個醫藥市場的九成左右。同時,政府推動了多輪減價和招標體系的建立;隨著基本藥物目錄中所含的藥品不斷擴大,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推動了基本藥物的使用。這些中國政府對于基層醫療的推動政策,使得藥品市場的增長主要依靠于量的提升。國控大型分銷商必須將藥品的覆蓋由現在的主要專注于價格高的專利藥,擴大到覆蓋所有的藥品種類,才能夠在醫藥分銷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基本藥物的配送費較少,但可觀的量將成為其主要的吸引力所在。這就意味著未來5年約3600億元的藥品需求增量中,仿制藥與OTC將超過專利藥,成為大型分銷商必爭的業務。仿制藥與OTC在領先分銷商的產品組合中所占的比重將會顯著增加,特別是高端分銷商更會視仿制藥與OTC為新的增長點。
其次,“十二五”期間,生物技術將作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獲得長足發展,因此,中國生物藥品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科技部不久前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技術發展總體目標是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生物技術人力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技術成果轉化率達到15%,推動生物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其中,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目標規模達到1000億元,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工業生物技術產業分別達到2000億和3000億元,培育生物和醫藥領域上市公司10個以上,形成100個生物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基地,20至30個科技創新團隊。此外,生物藥品占總藥品銷售額的比重也在逐步發生變化:2006年,生物藥品只占總藥品比重的7%,2010年已經實現占比10%。預計到2015年,生物藥品將占比13%。這也意味著將由此產生600億元的分銷機會。
第三,醫療器械和保健品的市場在未來幾年也將經歷快速增長,為醫藥分銷商提供藥品之外的增長點。
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的需求量將呈繼續上升態勢。預計到2015年,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到6317億元,將會產生約4500億的分銷機會。
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的中國保健品行業,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獨特的產業。保健品產業之所以蓬勃發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多層次的社會生活需要,為保健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經過2003-2008年6年的調整期,我國的保健食品行業從2009年開始邁入有序發展的新階段。2009年,中國以134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被稱為“世界第二大保健食品市場”。2009年,我國保健品累計進出口額達2億美元,同比上升3.1%。其中,出口額達8910萬美元,同比增長2.2%;進口額達1.1億美元,同比增長3.9%。預計到2015年,保健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500億元,將會產生約3300億的分銷機會。但是,當前醫療器械和保健品的銷售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但今后中西部等內陸地區會隨著政府投資和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整個產業從國內政策看,政策改革和市場變化為醫藥流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挑戰,優勝劣汰將會加劇,從“春秋”到“戰國”的局勢基本可以預見。
國際先進經驗顯示,大浪淘沙后能幸存并持續發展的分銷企業至少應具備以下幾個主要特點:適者生存、規模制勝、做大做強。
首先,成功的分銷企業在組織和文化上具備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政策、市場和競爭等方面的劇烈變化能力,能夠預見變化并提前做好準備。美國頭號分銷巨頭麥克森在其100多年的歷史中,就是不斷適應外界變化、持續轉型的代表。80年代之前,該公司經歷了由專業化到多元化再到專業化的轉型,調整了收入和盈利結構。80年代中期,麥克森意識到行業整合趨勢將不可避免,于是先后進行了幾十項較大規模的并購,一舉奠定了在分銷行業的龍頭地位。當前,該公司的總營收已突破1000億美元,市場份額達到35%左右。
分銷行業的特性決定了規模是企業競爭的第一要素。特別是當行業毛利率降到10%以下,整合將是必然的趨勢。只有超大型的分銷企業才能保持與上游藥廠的議價能力,并能夠掌控下游客戶資源,從而確保在產業鏈中不被“短路”。
現在,歐美大型醫藥分銷商不僅營收體量與上游大型藥廠不相上下,而且通過規模效應使運營效率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美國為例,前三名分銷商的運營費用率已經保持在2%以下,即使在毛利率只有4-5%的水平也能夠獲得2%左右的利潤率。這種運營的能力保證了分銷商的角色很難被替代。在歐美市場中,藥廠和醫院曾多次嘗試通過直購直銷,去掉分銷商的重點環節,但每次都終因經濟上的考慮無疾而終。
規模和效率已經成為國外領先分銷商必須具備的條件,當今分銷巨頭間的競爭焦點更多的是在分銷模式的創新上。
博斯的研究發現,美國、歐洲和日本領先的分銷企業都在探索不同的藍海,并通過差異化競爭,進一步改善營收和利潤水平。
未來中國的分銷格局中誰將成為最終的“三國演義”的主角?雖然現在已初步形成了以國控、上藥、九州通和華潤為首的第一梯隊,但國際經驗同樣顯示,醫藥分銷的江湖存在巨大的變數。能夠肯定的是,上述的市場領導者還需進一步擴大規模,達到國際一線分銷廠商的標準,至少在營收規模上要達到300億,因此,即使以國控現在的體量,離這個標準還有近一半的距離。并購為市場領導者提供了快速擴大規模的捷徑。我們可以期待不久的將來,中國分銷領域將會出現更多大體量的并購活動。
根據我們的觀察,國內大型分銷商目前的主要精力還是在跑馬圈地上,并購后的整合尚未成為管理層關注的重點。因此,目前規模的擴大還只是簡單的疊加,規模效應還未完全體現出來。集中采購,集中結算,IT系統統一,分銷資源的優化,將是下一階段各大分銷商必須面對的重點。這對管理層駕馭整合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也是并購中最大的風險之一。即使是麥克森和卡地納那樣在并購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廠商也在整合中犯過較大的錯誤。而美國第三大分銷商美根伯源在經歷了整合初期的陣痛后,在運營效率和新業務拓展上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一些關鍵運營指標上,如運營費用率和庫存周轉等,已超過了麥克森和卡地納,并在資本市場上贏得了尊重。
另外,與歐美日市場相比,中國的醫療保健市場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也為分銷企業在模式上的創新,提供了額外的機會。除了大健康的分銷模式外,在物流地產、第三方物流、全產業鏈整合等方面,也存在模式創新的空間。但這需要分銷商不僅具有相應的組織架構和能力,而且還需要在經營理念,甚至企業文化上進行相應的建設。
總之,與國際成熟的市場相比,中國的醫藥分銷行業剛剛進入發展的快車道。現階段的競爭重心一定是在國內。但將來國內分銷企業能否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將中國醫藥產品帶入世界市場,卻恰恰取決于現在能否開始在企業戰略、文化、組織和管理能力上進行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