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陳晨
德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擁有世界領先的加工技術和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同時也是一個以中小企業為支柱的經濟強國。為了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實現社會充分就業,德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扶持政策和促進措施,使得德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在金融危機后開始緩慢復蘇。
中小企業在德國是指年銷售額不超過5000萬歐元、雇員數不超過500人的企業,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保持經濟穩定、持久、快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自金融危機后,隨著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德國整體經濟環境出現好轉,私人消費開始增長。聯邦政府實行的經濟刺激計劃,增加了公共項目的支出,使部分行業中小企業的訂單數開始增加。德國中小企業的經營形勢也出現輕微好轉,雖然遠比不上經濟繁榮時期,但已是自2007年秋季以來中小企業形勢的首次好轉。不過,由于全球經濟形勢依然面臨諸多變數,中小企業仍需應對源自各方面因素的困難。
沉重的稅務負擔已成為阻礙德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原因,載重卡車高速公路費的增加以及法定醫療保險比例等在經濟危機期間都大大增加了中小企業的負擔。盡管政府許諾將為中小企業減稅,但鑒于聯邦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大幅度的減稅可能性并不大。
繁復冗長的法規一直都是制約德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急需得到解決。各聯邦部委如聯邦財政部、司法部、衛生部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給企業造成的官僚主義成本最高,各種提交信息和文件的義務每年給德國經濟造成幾百億歐元的額外負擔。
德國中小企業破產數的增加不僅僅因為自身債務的增加,還因為經濟危機中應收賬款不能及時到賬,給中小企業造成了巨大的資金流動性困難。德國破產的中小企業中,大多數是由于應收賬款被拖欠,迫使企業不得不動用自有儲備資金墊付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費用,造成企業自有資本下降,進一步造成銀行的貸款困難。
經濟危機期間,德國銀行紛紛收緊信貸,融資問題在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因素中更為突出。盡管聯邦政府和銀行界聲稱銀行放貸規模有所上升,但事實上,由于目前銀行對每筆貸款都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因此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有所增加。

Phototex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在經濟危機期間,德國中小企業出現了裁員高潮;另一方面,專業技術人員緊缺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由于德國過去多年來人口出生率降低,未來缺乏專業人才的問題將會愈發突出。
綜上所述,現階段,緩慢復蘇的德國中小企業寄望于在國家、州與地區獲得更完善的經濟、政治框架,恢復增長勢頭。據了解,德國政府通常不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財政補貼,而是通過各類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和融資服務,以此來扶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德國中小企業協會要求,新一屆聯邦政府在采取措施縮減政府財政赤字的同時,不能增加中小企業的負擔,否則緩慢復蘇的中小企業將再次受到沉重打擊;同時,該協會呼吁各銀行、咨詢公司和研究機構向中小企業詳細介紹除銀行貸款以外的其他融資途徑及其優劣勢,以彌補銀行貸款收縮造成的困難。在銀行融資困難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員工參股或融資參股等顯得尤為重要。員工參股不僅能緩解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還能增強企業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融資參股在解決現金流的同時,可以為企業帶來外部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助于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分析和了解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狀況不難看出,成功的德國中小企業主要具備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企業資源及技術力量高度集中,產品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效應;二是生產和銷售的國際化使得德國中小企業憑借自己在特定產品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不斷開拓擴大國際銷售市場;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業已成為跨國企業生產經營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跟國際化的發展步伐。與此同時,德國政府充分發揮職能,通過經濟手段在財政方面補貼中小企業咨詢、培訓、參展及提供創業貸款擔保;在信貸方面,聯邦政府出資或與各州政府合股創辦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或融資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在稅收政策方面,所得稅法、增值稅法、工商稅法等均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優惠措施。
中國新時代 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