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磊
(紹興文理學院體育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溯源
傅振磊
(紹興文理學院體育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運用文獻資料和歷史邏輯分析方法探索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起源問題。結果顯示:在20世紀20、30年代,鄉村建設運動通過發展鄉村教育、促進鄉村建設,將現代體育引入農村,并傳播現代體育思想及其生活觀念;共產黨人將現代體育思想與我國農村社會現實相結合,傳播現代體育,成立統一的體育管理組織,形成了蘇區體育運動。鄉村建設運動與蘇區體育運動使我國農村體育發生深刻變化,并呈現出某些現代化特征,共同開啟了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之門。
農村體育現代化;鄉村建設運動;蘇區體育運動
Abstract:It researches the origination of rural areas sport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by the way of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logic.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drive of constructional rural areas leads modern sports into rural areas and spreads the modern sports idea by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The Communist Party connect the modern sports idea with our country reality,spread the modern sports and set up the unite sports organization.Furthering the Soviet Areas sports come up.Both the drive of constructional rural areas and the Soviet Areas sports change the rural areas sports,and the rural areas sports shows modernizing traits in China.They simultaneously open the door of rural areas sport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rural areas sports modernization;drive of constructional rural areas;Soviet Areas sports
在2010年第2期《浙江體育科學》雜志上,筆者提出了“中國農村體育現代化”問題,認為農村體育現代化屬于我國近代社會歷史上所存在的客觀事實,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深入展開,在我國農村體育領域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并表現出組織管理法治化與民主化、社會功能世俗化與生活化、體育設施多樣化、體育技術傳播知識化以及體育格局和諧化五個主要特征[1]。那么,我國農村體育是什么時候開始發生這些深刻變化的呢?由此便引發出另一個重要問題——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起源。通過梳理并分析相關文獻資料發現,鴉片戰爭以后,西方體育開始傳入中國,并在大中城市的部分學校里有所開展;軍隊中也施行了與西方體育有一定聯系的“洋操”。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廣大城鄉的人民群眾中仍以傳統體育活動為主[2]。直到20世紀20、30年代,在“鄉村建設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體育運動的引導與推動下,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才悄然興起。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一部分知識分子精英的倡議與推動下,發起了“以挽救中國農村社會危機,進而挽救整個中國危機,并建立民主政治”為目的的鄉村建設運動,西方現代體育也藉此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開始傳播。然而,鄉村建設運動又有三種不同意見:一是主張從教育農民入手,其代表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晏陽初主持的河北定縣實驗的主張與做法,此為“平民教育派”;二是從改良農業技術、提高農家收入著手,其代表是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與吳江農業推廣實驗區的主張與做法,此為“經濟建設派”;三是從組織鄉村自治著手,其代表是梁漱溟等在山東鄒平鄉村建設實驗中的主張與做法,此為“鄉村建設派[3]”。在鄉村建設運動實踐中,三大學派都將西方現代體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尤其“平民教育派”與“鄉村建設派”在農村體育現代化建設方面成就斐然。
1926年,以晏陽初為領導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選擇河北定縣為鄉村教育實驗區,并在定縣翟城村設立辦事處,開展鄉村建設各項工作。平民教育派認為,愚、窮、弱、私是我國鄉村普遍存在的社會現實問題。為挽救農村危機,實現民族再造。根據以往從事平民教育的經驗與教訓,晏陽初提出了一整套解決這四大社會現實問題的方法,即對農民進行以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與公民教育為內容的“四大教育”。文藝教育包括文字教育與藝術教育兩部分,培養農民的知識力,專攻愚;生計教育培養農民的生產力,專攻窮;衛生教育培養農民的強建力,專攻弱;公民教育培養農民的團結力,專攻私[4]。而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四大教育”內容須通過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與家庭教育“三大教育方式”進行。學校式教育以文字教育為主,并注重個人的知識傳授與基本訓練;社會式教育以講解與直觀感受為主,并注重團體的共同教學;家庭式教育是中國特殊的一種方式,欲改善中國的生活方式,必須從家庭做起[5]。在衛生教育方面,通過社會式教育宣傳衛生保健知識、身體鍛煉方法,以改善農民身體“弱”的社會現實,達到提高農民的身體健康水平目的,而且,農民運動會這種現代體育形式也成為社會式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1927年2月,陶行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發起人之一)在南京開辦了“曉莊中心小學”,并于1929年3月更名為“曉莊學校”。據說,曉莊學校開學時規模很小,一共只有13名學生,開學那天,從燕子磯出發,大家穿著草鞋,扛著帳篷,拿著繩索,到了一片荒坡的曉莊,搭起四座帳篷,向農家借了一張桌子,幾條板凳,就此在炮火喧天革命緊張之際正式開學;在田野山林中,在農民隊伍里,過他們教學做的生活,老師和學生都分住在帳篷里、農家破屋里,或者借助附近的鄉村小學[6]。在成立初期,曉莊學校就十分重視對農民的改造。首先是成立民眾學校,對農民進行識字教育;其次是設立中心茶園,對農民進行休閑教育,并且中心茶園配備了乒乓球、象棋等體育娛樂器材;再次是創辦曉莊醫院,對農民進行科學衛生教育;第四是成立曉莊劇社,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第五是聯村自衛,將農民組織起來,開展防匪防盜的自衛活動[7]。從曉莊學校對農民的改造活動中可發現,作為西方現代體育之一的乒乓球成為平民教育派對農民進行休閑教育的內容,它是歷史資料記載中,我國農村第一次接觸的現代體育活動項目。
另外,平民教育派也十分注重鄉村教育的傳播。首先是在鄉村學校教育中施行“導生傳習制”,它源于陶行知的“小先生制”,要求在校學生或畢業生發揮“先生”作用,影響身邊農民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其次是利用現代化工具向農民普及鄉村建設知識,一是編輯出版農民教育報刊,《平民讀物》與《農民報》是當時典型的兩種農民報刊;二是利用廣播無線電這一現代化傳播工具為普及社會教育服務,播音材料包括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以及休閑教育等內容。他們為農村體育的技術傳播知識化奠定了現代化基礎。
1931年6月,以梁漱溟為代表的鄉村建設派,在山東成立了鄉村建設研究院,并選定山東鄒平作為鄉村建設實驗區,開始進行鄉村建設實驗。首先是設立村學鄉學。它是梁漱溟以我國古代呂氏鄉約為藍本所設計的一種政教合一的鄉村組織,有學董、學長、教員與學眾四部分人組成,學董必須是村中或鄉中有辦事能力的人[8]。根據鄉村建設研究院制定的《設立鄉學村學辦法》,其主要工作又分為學校式教育工作和社會式教育工作。在學校式教育工作中,村學鄉學課程設置基本上與國民教育差不多,主要有國語、算術、自然、歷史、地理、衛生、音樂、體育以及公民教育等內容,最大區別在于村學鄉學所使用教材是根據鄉村實際需要而自行編寫的。在社會式教育工作中,村學鄉學都有責任和義務倡導本村或本鄉所需的社會改良運動,如:移風易俗、衛生健康教育,同時,興辦各項社會事業,如:興辦合作社、植樹造林等[7]。由此可以看出,將國民教育的學校體育完整內容體系引入農村,并成為農民受教育的內容是鄉村建設派所做出重的要貢獻,而當時的學校體育課程設置已是一個以現代體育為主體的體系,包括田徑、體操、球類和游戲等內容。
另外,鄉村建設研究院還定期舉辦農民運動會以推動農村社會式教育工作。運動會設立項目有拔河、投擲、武術、籃球、射擊、摔跤等,一般在每年的農閑季節舉行。運動會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縣為單位,全縣所有的鄉派隊參加;另一種是以鄉為單位,各村和村小學派隊參加。有歷史資料顯示:1934年,鄉村建設研究院曾在第九鄉中學所在地吳家村舉辦過一次冬季農民運動會,運動會的比賽項目在村內村外兩個場地上進行,村外場地是吳家村南的一片開闊地,四周是400m的跑道,中央豎一高桿,上面懸掛五顏六色的彩旗,投擲、長跑等競賽項目在這里舉行;村內場地設在鄉學門前的農場上,比賽項目有拔河、武術和射擊。比賽開始前,由各鄉小學生表演運動操,唱《朝會歌》、《運動歌》等歌曲。比賽結束后,每個項目的前一、二、三名被請到主席臺上照相、領獎。運動會會期一天,傍晚各村代表隊結隊返村[7]。由此不難看出,在形式和程序方面,鄉村建設研究院所舉辦的農民運動會已具備相當高的現代化水平,并與現代體育競賽非常相近。
山東鄒平實驗在當時產生過重大影響,其經驗被稱為“鄒平模式”,并為其他一些實驗區所效仿。無錫的黃巷、北夏與惠北等試驗區也定期舉辦農民運動會,組織農民進行田徑、籃球以及乒乓球等比賽。徐公橋實驗區也積極引導農民從事文明健康的娛樂活動,實驗區先后建成體育場、公園各一處,供農民平常業余游息之用,并定期舉辦民眾運動會。在農民訓練中,經濟建設派的吳江實驗區,也參照山東鄒平實驗區的村學鄉學經驗,將體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根據上述論述,20世紀20、30年代所興起的鄉村建設運動,以發展農村教育傳播現代體育內容,將現代體育知識與思想的種子撒播在農村;以中心茶園、農民運動會等社會式教育在農村傳播現代體育生活觀念,引導農民趨向文明健康的現代農村體育生活方式。鄉村建設運動使我國傳統、保守的農村第一次感受到了現代體育氣息,并通過其遍及全國的、各地實驗區的示范效應,由此而引發了我國農村體育的深刻變化。
在鄉村建設運動中,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鄉村建設研究院等社會團體成為農村體育活動的實際組織者與管理者,而非傳統的農村封建家族、宗族勢力集團,顯示了其組織管理民主化特征;鄉村建設運動倡導的農村體育面向全部農民,而非某些特殊群體,并以改善農民生活方式為己任,顯示了其社會功能世俗化與生活化特征;以接受過專門村學鄉學教育訓練的“導生”為農村體育的傳播者,并借助報刊、無線電臺等現代化媒體工具傳播農村體育,顯示了其體育技術傳播的知識化特征;盡管農民運動會的體育場地設施簡陋,但也呈現出多樣化,且東西體育活動和諧共處的特征。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鄉村建設運動時期的我國農村體育都具備了現代化特征。
1917年,毛澤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文章對體育的概念、目的、作用,在教育中的地位,體育鍛煉的原則與方法等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提出體育之功效,能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轉強,身心可以并完;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李大釗在《“五一”紀念日對于現在中國勞動界的意義》一文中也闡述了他對現代體育的觀點與看法,他認為西洋文明為動的文明,中國文明為靜的文明,惟其動也故進取,惟其靜也故保守,社會要發展必須“動”,而人的身心健康也要“動”。陳獨秀也曾在其主編的《安徽俗話報》上積極宣傳現代體育的意義和作用[9]。蘇區農村體育發展則是共產黨所倡導的現代體育思想與我國農村社會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1927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于井岡山開辟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此后,又相繼開辟了湘鄂贛、閩浙贛、洪湖湘鄂以及陜甘寧等革命根據地,這些革命根據地稱為蘇維埃區,簡稱“蘇區”。為粉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圍剿,提高軍隊戰斗力,蘇區軍民開展了各種各樣的軍事訓練,這是當時蘇區所面臨的首要任務。而在軍事訓練的同時,基于軍事、生活上的需要,蘇區也開展了眾多饒有趣味的體育活動——例如:爬山、賽跑、游泳以及籃球等。毛澤東身體力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親自帶頭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包括冷水浴、體操、爬山、游泳、打籃球、跳高、跳遠等,并親自領導蘇區軍民修建大運動場;在當時舉行的“八一”運動會上,周恩來負責指揮運動員參加比賽;在運動場地上也經常可以看到朱德、任弼時等打籃球。在蘇區各地,工農群眾還舉行跳高、跳遠、賽跑、游泳、秋千、籃球、足球、乒乓球及運動會等各種體育活動[2]。盡管當時蘇區物質條件極差,但人民群眾還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開辟了運動場地,制造了體育運動器材,為開展體育活動創造了必要條件,打籃球用的籃圈、打排球用的球網以及球都是蘇區群眾自己制作的,田徑運動場則利用自然地形修建。1934年1月,毛澤東在《蘇維埃區域的文化教育》報告中曾指出,群眾的紅色體育運動也是迅速發展的,現偏僻鄉村中也有了田徑賽,而且在許多地方都修建了運動場。
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民主政府不僅發展政治、經濟、文化衛生事業,也十分注意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并于1933年“五卅”運動大會后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赤色體育會”,作為組織和領導權蘇區赤色體育運動的領導機構,它是革命根據地最早的群眾體育組織,其成立后對蘇區進一步開展群眾體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后來,還分別成立江西省、福建省以及瑞金縣等省、區、縣級赤色體育分會,并通過加入“赤色體育國際”決議[10]。根據資料統計,1931年至1934年,僅中央蘇區所開展的重要體育比賽就有20余次,包括中央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會和各地方各系統的或基層的比賽,既有省、縣、鄉各地方單位的,也有軍隊的。
根據上述論述,在較早歷史時期,共產黨人就已接受并積極傳播現代體育思想,并在其領導下的蘇區,將現代體育思想付諸體育發展實踐,引發了蘇區農村體育的深刻變化。在蘇區黨和政府的組織領導下,成立了全蘇區最早的、統一的體育管理組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赤色體育會,還分別成立了省、區、縣各級赤色體育分會,形成了較完備的體育管理體系。在赤色體育會組織領導下,蘇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為滿足蘇區軍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們自己動手修建并制作了各種樣式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盡管有些簡陋,但也表現出多樣化、傳統與現代共存特征。
鄉村建設運動以發展鄉村教育、促進鄉村建設為目的,將現代體育引入農村,并藉此傳播其現代體育思想與文明健康的生活觀念,使我國農村體育發生了深刻變化,也使農村體育呈現出某些現代化特征;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體育運動則是現代體育思想與我國農村社會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以滿足軍事訓練與社會生活需要為目的傳播現代體育,并成立了統一的體育管理組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赤色體育會,也致使我國農村體育發生深刻變化,并呈現出某些現代化特征。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鄉村建設運動與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區體育運動共同開啟了我國農村體育現代化之門。
[1] 傅振磊.中國農村體育現代化之商榷[J].浙江體育科學,2010,32(2):5-6.
[2] 崔樂泉.中國近代體育史話[M].北京:中華書局,1998:2-3,150-151.
[3] 劉豪興.農村社會學[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47.
[5] 晏陽初.晏陽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9-40.
[6] 孔雪雄.中國今日之農村運動[M].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1935.
[7] 鄭大華.民國鄉村建設運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90-91;261-269;315-316.
[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一)[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9] 陳晴.清末民初新式體育的傳入與嬗變[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0] 谷世權.中國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The Origination of Rural Areas Sport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FU Zhen-lei
(Depatment of PE,Arts and Science College of Shaoxing,Shaoxing 312000,China)
G812.42
A
1004-3624(2011)02-0004-03
2010-12-20
傅振磊(1973-),男,山東人,在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