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建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嘉興31403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嘉興摜牛”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王懷建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嘉興314036)
“嘉興摜牛”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之一,是嘉興回族同胞在數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勞動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顯著的地方特色。研究表明:極具特色的“嘉興摜牛”在經歷了幾百年發展后,當前面臨著經費缺乏、人員缺乏、傳承地域活生態遭到破壞等困境。針對這些現狀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以利于“嘉興摜牛”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嘉興摜牛;保護;傳承;發展
Abstract:‘Jiaxing Bulldog’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in China,which is compatriots’crystal of labor and wisdom from production and life within hundreds of years.It has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and significant local characteristic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development,the distinctive‘Jiaxing Bulldog’is fac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ing of funding,being short of staff,destructing of live environment of the descent region,and so 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ointed proposals aimed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which will be favorable for‘Jiaxing Bulldog’to be better protected,descended and developed.
Key word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Jiaxing Mulldog;protection;descent;development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在2005年12月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指導方針和基本原則。2006年2月 ,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各省市也先后出臺了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相應的保護措施。文化需要傳承,需要生生不息,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文化遺產一樣,承載著人類社會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嘉興摜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回族的,也是嘉興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員。但要傳承和發揚好這個項目,必須要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在傳承人保護和恢復摜牛母體——回族的傳統節日上下功夫,才能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摜牛是回族人民的傳統體育活動,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據嘉興市志記載,元代時,嘉興的回族人民在嘉興南湖區甪里街一帶聚居,他們因為生存的需要,大都從河南、山東回族聚居地南遷而來,并建有規模較大的“清真寺”教堂。在繁忙的勞動之余,回族人民以斗牛為樂,進而演變為節慶、喜事中的助興節目,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都要表演這一項目。作為回族宗教儀式演變傳承至今,這種傳統在嘉興已經延續了幾百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回族同胞歡慶穆斯林“宰牲節”傳統節日時,有一套固定的回族宗教儀式,摜牛常常被作為儀式的一部分。在宰牛時,一般由阿訇手捧《古蘭經》主持誦經,完畢后,由幾名壯漢將牛摜倒捆住,然后由阿訇主刀“開宰”,此固定的儀式程序,得到世界各地的伊斯蘭教的認可并仿照執行[3]。聚居嘉興的回民喜好武術,會武功的回族青年通常兩人或單人就能將牛“摜倒”并控制住,這樣就慢慢形成了區別于其他區域的顯著特點。
作為一種特色鮮明的運動,“嘉興摜牛”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在韓海華這一代發揚光大,形成自有的體系,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摜牛的一項新的運動。“嘉興摜牛”的產生和形成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在韓海華對前人成果的繼承上,取百家之長,然后融入自己的思想,最終形成的。
據相關資料記載,韓海華在創立“嘉興摜牛”之前是師從三位師父,其中第一位師父是上海著名回族武術家李尊思(1917年出生于河南,1937年遷居上海,現年93歲),李尊思師從于河南著名的武術家、斗牛士買金魁(1849—1943年);第二位師父便是嘉興著名回族武術家、斗牛士李青山(1937年出生于河南,1948年移居嘉興),李青山師從于著名回族武術家陳金波、馬中起和劉大慶;第三位師父便是韓海華的父親,嘉興著名的回族武術家韓忠明。韓海華在繼承了李尊思、李青山、韓忠明三位回族武術家的技藝的同時,再對動作進行更新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嘉興摜牛”。
“嘉興摜牛”由于韓海華而得以形成,也因韓海華而得到極大的發展。1982年,韓海華跟隨師父李尊思、李青山以浙江省代表團團員身份參加了在內蒙古呼和浩特舉行的少數民族運動會。韓海華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各地記者紛紛前來采訪,當時在場的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則直接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這個項目特別具有中國傳統民間特色,不愧為‘中國式斗牛’。”韓海華的“中國式斗牛第一人”稱號由此確立并迅速傳了開來。此后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韓海華都表演了“嘉興摜牛”。在他出演的電影《少林俗家弟子》中,韓海華首次將“嘉興摜牛”融進了電影內容,讓觀眾見識了“人與牛斗”的壯觀場面。此后,在《大涼山傳奇》等多部影視劇中“嘉興摜牛”屢屢亮相,使“嘉興摜牛”的社會知名度日增,達到一個發展鼎盛時期。
在每一次參加表演時,韓海華不斷挑戰原有節目編程,將心意六合拳、排打功等自己所學之武術應用到斗牛之中。韓海華棄南方的水牛而選擇了北方的黃牛,并在專業背景音樂、服飾、道具、表演場景和程序、級別評定等方面深入研究,使“嘉興摜牛”的觀賞性越來越強。在韓海華努力下,“嘉興摜牛”發展到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1.3.1 “嘉興摜牛”表演前的氣氛營造。摜牛士同門師兄先要整隊,聆聽師傅教誨,隨后按照“大師兄”(即首席“摜牛士”)的口令進行集體武術表演,喚起摜牛士的搏斗激情。
1.3.2 “嘉興摜牛”表演程序。
1.3.2.1 牛的選定:選擇成年體壯的黃牛或水牛,一般重量要求1千斤以上。要求牛的姿態雄壯、有斗志、犄角豐滿并前沖。因水牛的斗性較差,絕大數摜牛選擇黃牛。
1.3.2.2 摜牛序曲:牛角吹響開場號,助手牽著牛出場,繞場一周。助手先對牛進行挑逗,激起牛的野性,將牛逗得橫沖直撞,摜牛士然后出場。此時,四面牛皮鼓擂起鼓樂,助手們退出場地,摜牛士開始斗牛。
1.3.2.3 摜牛過程:摜牛士大步上前,面對怒牛,雙臂擇機緊抵牛犄角,依靠臂力將牛頭擰向一側,牛拼命掙扎。此時,摜牛士緊緊抱住牛頭,用肩扛住牛下巴,運足力氣,擰住牛脖子,牛頓時失去平衡,摜牛士隨即將身子往牛的頸部一壓,就將強壯的公牛摔倒在地。
1.3.3 級別評定。
初段位:雙臂單腿別摔,允許借助腿勁將牛腿別倒。
中段位(二段):雙臂摔側,不得借助別腿動作。
高段位(三段):肩扛摔,絕不允許出現別腿動作。
最高段位(四段):頂摔,須有“頭功”等做功力底承。
依據“牛失單蹄”、“牛失雙蹄”、“牛四蹄全失”和“牛四角朝天摔”的不同結果,確定摜牛士本場得分,以此參考確定摜牛士段位高低。
1.3.4 摜牛士服飾的要求。
1.3.4.1 基本服裝:著白色回族禮拜帽、絳紅色風髦和上衣,黑色寬松功夫褲,系寬牛皮皮帶,足蹬黑褐色短筒牛皮靴、手腕系靠牛皮制護腕、手套為黑色羊皮露指半截。
1.3.4.2 不同的段位有各自的要求:
初段摜牛士:風髦鑲邊為一色。
中段(二段)摜牛士:風髦鑲邊為一條金色絲帶。
高段(三段)摜牛士:風髦鑲邊為兩條金色絲帶。
最高段(四段)摜牛士:風髦鑲邊為三條金色絲帶。
2.1.1 歷史原因。由于歷史、經濟等諸多客觀原因,“嘉興摜牛”訓練與表演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衰微,時斷時續。
2.1.2 經費缺乏。摜牛訓練各個環節都需要資金投入,最早的表演一般用當地水牛,為了觀賞性更強,目前表演都是用來自西北的黃牛,黃牛斗性更強,但成本很高,一頭牛大概在一萬元左右,消耗的成本極大,這是阻礙“嘉興摜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1.3 人員缺乏。任何一個體育項目的發展,都必須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嘉興摜牛也是一樣,只有從事這個項目的人多起來,才能夠更加健康的發展。在先前,韓海華招收學徒受傳統觀念影響,學徒極少。另外,摜牛項目訓練需要有一定的武術基礎,這也給訓練選材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不僅如此,由于各種原因,1992年之后的一段時間,“嘉興摜牛”一度沉寂,跟隨韓海華學習武術和“嘉興摜牛”的入室弟子也一度停止了專業訓練,這也極大地影響了此項運動的持續發展。
2.1.4 傳承地域活生態遭到破壞。“嘉興摜牛”本身是屬于嘉興回族同胞的傳統項目,是特定人群群居的結果,它需要有良好的發展“土壤”。最早嘉興回民主要聚集在南湖區甪里街和環城南路一帶,但是隨著嘉興舊城改造,原回族聚居地都已拆遷,回民都已分散到嘉興不同地方,原有地域活生態遭到破壞。
隨著嘉興市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嘉興市政府開始高度重視“嘉興摜牛”的傳承與發展。2007年,韓海華重新召回入室弟子,開始恢復“嘉興摜牛”基礎訓練。2007年年底,“嘉興摜牛”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中,并得到了進一步重視和扶持,到2008年、2009年相繼被列為嘉興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嘉興市南湖區已經制訂了“嘉興摜牛”五年保護規劃,并把它列為南湖區重點保護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其在發展上有了制度保障。另外,南湖區跟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建立了“嘉興摜牛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基地”,使“嘉興摜牛”在今后發展和創新上有了理論上支持。南湖區還成立了區武術家協會,并在凌公塘公園中建設了嘉興摜牛館,使得傳承人韓海華得以系統地培訓摜牛士,并有了專門表演的場所。
“嘉興摜牛”作為回族文化的一部分,保護意義重大,保護“嘉興摜牛”也就是保護回族文化和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嘉興摜牛”民族性很濃,是嘉興回族人民特有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從元代至今已有幾百年;藝術性強,是人和牛角力之美,絕無血腥場面;富有可觀賞性,摜牛的整個過程獨特、簡練、激烈、精彩。“嘉興摜牛”不僅是回族的,也是嘉興的,更是嘉興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要傳承和發展好這個項目,必須要進行適當創新,制定適合發展的策略。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工作方面,政府是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是遺產生存環境的維護者和改善者,是資金的支持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傳統體育需要配套的國內法律、政策和行政環境[4]。嘉興市于今年出臺了《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0—2015年)》,南湖區制定“嘉興摜牛”五年發展計劃。在政府主導的作用和政策支持方面都有加強,體現了嘉興市在非遺保護中走在前列。要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健康發展,就要建立和完善民族傳統體育、民間文化的管理和保護機構,形成以政府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體制[5],才能有力推動了“嘉興摜牛”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
目前,嘉興已經確定了“嘉興摜牛”的傳承人為韓海華,通過南湖區武術家協會,開始傳承人的培養和挖掘,為摜牛培養傳承人。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嘉興摜牛”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傳承,這對保護好這項民族傳統體育意義重大。非遺傳承大多是家庭傳承與師徒傳承,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過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關注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這是因為,作為一種技能類的非遺文化遺產,同時附著于某些物質性載體和某些特定人群的身上。因此,要想保護好這些非遺文化遺產并使其傳承永遠,保護好傳承人便成了問題的關鍵。“嘉興摜牛”它是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沉淀、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這種活的遺產正是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的體現。因此,我們在傳承保護的時候,要維護其純正性和傳承人的延續,沒有了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失去了保護的價值。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置于良好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加以保護,調節并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環境的關系,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6],在這種良好的地域生態環境里才可顯示其遺產魅力,所以我們在保護某一遺產時,盡可能地保護與其相關的生態元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傳承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流傳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發展這些體育活動的方法是保護它們生活的母體民俗,民俗就是它們的“精神內核”,這些體育活動是民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從保護民俗的視角出發去發展它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嘉興摜牛”是嘉興回族傳統體育活動,在宰牲節中顯示了它的魅力和再生性,回族的傳統節日就是摜牛母體,母體存在,才能更好傳承發展摜牛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嘉興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組成部分。嘉興先民,不僅創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也創造了如田歌、皮影、滾燈、摜牛等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南湖荷花燈會、網船會等眾多民俗節慶和民間游藝活動風韻不減。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必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要注重文化遺產的整體發展,讓它們真正成為嘉興歷史文化名城創建的亮點。“嘉興摜牛”已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培育,并且成為了嘉興市凌公塘公園主題表演節目,吸引了眾多市民前往觀看。通過積極地宣傳擴大影響力,在發展上尋求新的創新點,與嘉興眾多的民間藝術一同融入到嘉興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中來。在這種大環境下,各種文化遺產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必定會對嘉興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與之同時“嘉興摜牛”自身也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發展。
[1] 王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若干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1):72-75.
[2] 牛愛軍,虞定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90-93.
[3] 《嘉興市志》編撰委員會.嘉興市志 [地方志][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7.
[4] 鄔鳳.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與發展[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3):93-96.
[5] 中共嘉興市委、嘉興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嘉興市文化發展規劃(2009—2012)》的通知,嘉委發[2009]37號.
[6] 嘉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0—2015年)的通知,嘉政辦發〔2010〕63號.
The Descent and Development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xing Bulldog
WANG Huai-jian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Jiaxing 314036,China)
G80-05
A
1004-3624(2011)02-0034-03
2011-01-12
王懷建(1971-),男,山東梁山人,講師,主要研究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