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勛
內外兼修 做好換屆工作
□廖國勛
今年是省市縣鄉四級領導班子集中換屆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朝同志對領導干部正確對待進退留轉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學習貫徹落實講話精神的過程中,我感到地方領導干部作為進退留轉的當事人和推動者,既要加強黨性修養,在個人職務上能進退自如,又要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為換屆工作營造良好環境,平穩推進領導干部的進退留轉。
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領導干部的進退留轉,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需要,不僅關系到領導干部個人的切身利益,更是領導干部黨性修養的一場“大考”。平心而論,在對事業的追求中,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有所作為,挑更重的擔子,能有更大的發展平臺。但是,受工作需要、班子結構、個人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每一次的干部調整使用,都必然會出現個人愿望與組織決定、個人利益與大局需要之間的差異。能不能正確對待個人所必須面對的“進退留轉”問題,直接檢驗自己的黨性修養。作為領導干部,只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名利觀,才能做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縛,不為欲所惑,在得失進退面前保持清醒頭腦,保持良好心態;才能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和所處的地位都是黨和人民給予的,必須用來為人民謀利,要清醒認識到,“進”既要靠主觀努力、能力素質和業績,更是組織從事業發展需要的選擇,干部每一個前進的腳印都凝聚了組織的大量心血。要心平氣和地接受組織和群眾的挑選。要把“退”看成是一種自然規律。沒有老同志退出來,就沒有新同志進得去。今天在職的干部,也是昨天一批老干部退下來后,才進入班子的。沒有退,就沒有事業的持續發展。所以,當組織上需要個人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時候,就要愉快地把接力棒傳遞到年輕同志手中。“留”是為了保持領導班子穩定和工作連續性。能夠留任是事業的需要,是組織和群眾的信任。不能因為沒有提拔,就覺得組織虧欠自己,工作消極,意志消沉。把“轉”看成是對自己閱歷的豐富。千錘百煉方能成鋼,每一名領導干部的成長,都要經歷多崗位鍛煉。換屆時,組織上會有計劃地通過“轉”,把一些干部放到復雜環境中培養鍛煉,這對干部既是一種能力鍛煉,更是一種黨性錘煉。作為一名黨的領導干部,要經常與吳天祥、楊善洲等先進人物比,與同時期工作的大多數干部比,與所在地的廣大人民群眾比,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平常的心態對待組織的安排,對待個人的進退留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
營造良好的進退留轉環境要突出重實績的用人導向。事業成敗,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導向。銅仁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在推進跨越發展的新形勢下,做好這次縣鄉領導班子換屆工作,必須準確、全面貫徹《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突出重實績用人的導向,做到“三個大力選拔、三個堅決不用、三個不予重用”:大力選拔懂發展、敢發展、會發展的干部;大力選拔謀大事、干實事、能成事的干部;大力選拔敢創新、善破難、能攻堅的干部。對不能嚴格要求自己、社會責任感不佳、廉政不過硬的堅決不用;吹吹拍拍、拉關系、跑門子、到處討好賣乖、沒有過硬本領的堅決不用;不能與同志合作共事、鬧不團結的堅決不用。對不敢擔當、回避矛盾的不予重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沒有苦干實干精神的不予重用;工作業績平庸、履職效果不佳、工作無創新、實績不明顯的不予重用。通過這次換屆,換出朝氣蓬勃、努力拼搏、追比進位的好氣象,形成“進”的奮發進取,“退”的心態平和,“留”的干勁不減,“轉”的愉快上崗的好局面。
營造良好的進退留轉環境要強化教育引導。對干部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是確保換屆工作順利實現的關鍵。堅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預防在先,引導干部講學習、講紀律、講政治。組織廣大干部認真學習中央、省委關于換屆的政策文件和紀律要求,充分了解這次縣鄉領導班子換屆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和方法步驟,準確理解有關政策規定,教育引導領導干部自覺加強黨性修養,自覺服從組織安排,為搞好換屆班子調整配備筑牢思想基礎。
營造良好的進退留轉環境要嚴肅組織紀律。選拔任用干部是嚴肅的組織行為,嚴明的紀律是踐行黨性的重要保證。為了保證換屆工作平穩、健康、有序開展,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聯合印發《關于嚴肅換屆紀律保證換屆風清氣正的通知》,對這次換屆提出了極為嚴格的紀律要求。要強化領導責任,層層分解任務,確保責任到人。重點圍繞地方領導班子成員、后備干部、考察對象、參加民主推薦人員、“兩代表一委員”等關鍵對象,開展“5個嚴禁、17個不準和5個一律”宣傳教育,開展對近年來查處的違反組織人事紀律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形成強大聲勢,讓想搞不正之風的人心存畏懼、違反紀律的人無以遁形。督促各級黨委書記抓好班子、帶好隊伍,關注班子成員的思想動態,隨時提醒,在班子內部統一思想,用鐵的紀律保證換屆風清氣正,確保進退留轉有序進行。
總之,正確對待進退留轉,就是要看淡個人得失,在工作上積極作為;就是要帶頭反省,帶頭學習,帶頭提高個人修養;就是要領導有方,導向正確,措施得力;就是要營造一個好環境,形成好風氣。
(作者系中共銅仁地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