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自主研發以提高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增強自主建設大型工程的能力是關鍵.
我國海水淡化工程技術研究工作從1958年就開始了,其中,已投產和將投產的較大規模海水淡化企業包括山東黃島發電廠、河北黃驊發電廠、大連石油七廠、河北王灘電廠等.海水淡化工程項目主要集中在北方,是因為北方地區缺水嚴重.
2011年10月10日,我國首個自主設計、國內總承包的大型海水淡化項目北控阿科凌曹妃甸項目正式竣工.這個項目每天可處理海水規模達到5萬t,把我國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提高到66.6萬t/d.未來3~5a內,北京市將用上曹妃甸項目的淡化海水.
金科水務/中荷水務副總裁王同春認為,對于北京來說,海水淡化比南水北調更經濟而且安全性更高,在我國,海水淡化是作為水資源緊缺的補充和戰略資源儲備進行的,因此,淡化項目首先要考慮戰略安全性.王同春說,在進行南水北調的過程中,萬一長江等水系遇到自然災害,會直接影響南水北調,而海水水源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大.從經濟性方面看,國內海水淡化平均成本已經降到5~6元/t,而5萬t以上海水淡化項目的運行成本可以達到4~5元/t,南水北調的水到北京后,如果不算國家補貼,成本可能比海水淡化更高.
然而,相對于普通自來水價格,淡化海水的價格還是普遍偏高.如何降低成本,讓淡化海水真正地進入生活呢?
由于我國海水淡化研究水平及創新能力、裝備的開發制造能力、系統設計和集成等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等原因,很難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因此,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產品,提高關鍵材料和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增強自主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是下一步降低成本的關鍵.
對此,陶氏化學水處理事業部亞太區研發總監趙敏佳說,“低能耗、高質量的產水始終是水處理公司、材料產商和核心技術研發等公司的研究方向,技術的提高和電耗、能耗的減少,能進一步降低供水成本.”
另外,從工程公司和集成商角度出發,海水淡化系統建設的精細化是未來降低成本的途徑,如把系統做得更經濟、占地更少等.在設備的運行過程中,根據不同地域的海水進行不同設計,也是降低成本的途徑之一.
摘自《中國環境報》
201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