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秦安
徽墨,即徽州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之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p>
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全國各地書院林立,印刷術突飛猛進,出現了一個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徽州的制墨業獲得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達官顯貴、名門旺族聚集江南,首先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文人墨客的南下,又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每年臨安的科舉考試更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場。這時的徽州地區,制墨業已步入“家傳戶習”的繁榮階段,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進貢“大龍鳳墨千斤”,而要滿足文人墨客、莘莘學子的用墨則要逾萬。到了宣和三年(公元1121)改歙州為徽州時,“徽墨”之名便正式誕生并迅速風靡南宋都城臨安,“徽墨”遂成了墨的代名詞,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天下墨業在績溪?!敝燎宕?,徽墨四大家績溪有其二——績溪人汪近圣、胡開文,尤以胡開文名冠海內外,久傳不衰。
“胡開文”自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由績溪人胡天柱創始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胡開文子孫眾多,皆分布于大江南北,他們豐富和發展了前人的制墨工藝,獨占一時之秀。

其實,曾經蜚聲中外的休城胡開文墨店,看起來一點也不顯眼,甚至可以說是太寒傖了,她就藏在休寧齊寧街(俗稱西街)深處??烧沁@間毫不起眼的店鋪,在清中期直至解放初期,卻生產出了徽墨史上令人稱道的墨品,創造出了中國工藝史上的奇跡!
自宋以來,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徽州可說是中國墨的民間唯一產地。1782年,安徽休寧城已出現了胡開文墨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其創始人安徽績溪胡天柱從家鄉來到休寧縣城汪啟茂墨店當學徒,由于吃苦耐勞,為人誠實,善于經營,16歲時被汪啟茂招為上門女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胡天柱承租了屯溪汪采章墨店,這標志著胡氏墨業的肇始。后來,汪啟茂墨店瀕臨破產,難以為繼,只好頂給姓葉的人家。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由胡天柱購回,并取徽州府孔廟的“天開文苑”金匾中間兩字,冠以姓氏,打出“胡開文墨莊”店號,在墨家如林的競爭中,獨占鰲頭,獲得厚利。后來又在屯溪設立銷售分店,繼而開設茶號、棗莊,置田產,成為鄉里巨富。天柱賈而好儒,致富后,捐資得從九品,賜封“奉直大夫”。生8子,長子幼殤,三、六、七子為國學生。在鄉里多行善事,獨資修建上莊村觀瀾閣至楊林橋石板大路和竦嶺半嶺亭。
為創出高質量產品,胡天柱父子挑選舊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資購買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胡開文墨店之所以卓立于世源于其一流的質量,而產品的質量往往取決于原材料的質量。胡天柱令其子在黟縣漁亭辦了一爿正太煙房,利用漁亭一帶豐富的優質松木,精煉松煙,這就為優質產品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證。此外,他改革配方,不斷提高生產工藝標準,終于生產出一批墨質極佳的著名珍品,如“蒼佩室墨”、“千秋光”、“烏金”等。他所制作的“集錦墨”則長期當作貢品送入宮廷。然而,真正讓他成為一代藥墨宗師的是他創制的“八寶五膽藥墨”,他以熊膽、蛇膽、青魚膽、牛膽、豬膽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黃、麝香、朱砂等8種珍貴藥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涼血止血的八寶五膽藥墨,治療陽癥有奇效,尤其對皮膚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癰疽瘡瘍、無名腫毒、癥瘕積聚、關節疼痛、血癥等療效明顯。
經過數十年的悉心經營,胡天柱父子深深認識到,自己的家族是與墨業生息與共的,因此,為了避免胡氏墨業資本基于分家而出現的分散瓦解,必須采取妥善的辦法,進行財產分配,以保證有足夠的資金和有序的傳承,來維持乃至推進胡開文墨業的可持續發展。正是胡氏父子此時的超人智慧及良苦用心,造就了胡開文墨業100多年的輝煌!

胡氏父子為了保證家族各房的切身利益,決定將現有產業,按行業的不同,采取獨立經營與合伙經營并舉的方式予以處理。同時,明確規定了墨業經營原則:分家不分店,分店不起桌,起桌要更名。也就是說,如果要起桌自己生產,那就得換個招牌。這樣一來,經營的風險就增大了,屯店自然不會輕易而為之。
看似簡單的規定,卻為胡開文墨業的有序傳承開了先例。這一“祖宗成法”,胡家子孫一直恪守不渝。如休城胡開文老店,從乾隆年間創設到1950年代歇業共經歷了170余年和6代傳人,都是“單傳”執業;再如屯溪墨店,道光十四年分家后,經過幾代后才出現幾個親兄弟和堂兄弟合股經營。
但胡氏家族子孫眾多,在其后墨業傳承過程中,兄弟子侄以及妯娌之間為各自的利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與糾紛。據有關材料記載,在胡天柱次子余德的長孫胡貞觀主持休城老店時,家族中曾為此出現紛爭,貞觀便在不違背“祖宗成法”的原則上做了變通處理,規定其他各房起桌制墨,如堅持要用胡開文招牌,必須加上“某記”以示區別,而休城老店所用“蒼室”標記,則絕對不準使用。
以后,便出現了不少非休城老店直轄的胡開文墨店,均一律加署“某記”二字。亦有加署“某某氏”款者。在胡天柱的子孫中,可考的未用祖宗老字號開店起桌者,惟有胡貞權一人,他自創招牌作“胡子卿”,其店鋪也設在休寧,光緒年間曾名噪一時。
嘉慶至道光初期是胡開文墨業第一輪大發展時期,墨店由胡天柱次子余德主持。墨店資金漸趨雄厚,推出了一批過得硬的產品,開文制品中最為人稱道的“御園圖”集錦墨便是在嘉慶元年開始生產的。盡管同類產品別家也有,如汪節庵即在嘉慶年間為阮元制過“銘園圖”貢墨,但胡氏制品規模宏大,數量達64錠,洋洋大觀,顯示了胡開文墨業后來居上的態勢。
貞觀執掌墨店階段是胡開文墨業第二輪大發展時期?;罩萁涍^咸豐兵燹,本地經濟遭受重挫,徽州墨業也未能幸免,自然是千瘡百孔。戰后百廢待興,貞觀正是抓住了這一機遇,將胡氏墨業推向了歷史高峰。據說休寧老店在咸、同兵亂之后,即掛起了由曾國藩手書的匾額。另據有關資料記載,在貞觀掌持墨店時,竟有資本20萬元(銀元)、100余工匠,年產高級墨300擔。這時的胡開文墨店已無可爭議地奪取了徽州墨業的“霸主”地位。
休城老店制有相當數量的集錦套墨,除“御園圖”外,尚有“御制四庫藏書閣詩”、“民生在勤耕織圖”、“棉花圖”、“黃山圖”、“西湖十景”、“新安大好山水”、“十二生肖”、“睢陽五老”等。清末,老店所制“民生在勤耕織圖”、“棉花圖”、“黃山圖”套墨及“萬年紅墨,曾被選作貢品進貢朝廷。
道光以后,老店名聲大振,許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皆在該店制作自用墨,如: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為童濂制“瓶花書屋藏墨”;咸豐二年(公元1852)為杜制“玉屑珠英”墨;同治六年(公元1867)為曾國藩制“求闕齋”墨;同治己巳八年(公元1869)為李鴻章制“封爵銘”墨;光緒九年(公元1883)為張謇制“季直之墨”;光緒丙申年(公元1896)為梁啟超制“任公臨池墨”;光緒癸卯(公元1903)為端方制“秦權形墨”等。民國以后,為安徽省督軍通威將軍倪嗣沖制“百壽”墨;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為胡拜石、陳一帆制敬獻給杜月笙的“風高孟嘗”墨等。至清末,休城胡開文墨店的分店幾乎遍及全國。

此套集錦墨為方觀承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進獻的《棉花圖》由如意館畫家,刻工仿制的,《棉花圖》共十六幅,運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自播種至練染的整個生產勞動過程,此為其中八錠。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此套是由胡開文監制,側有徽州胡開文虔制。原裝彩繪漆盒。
值得一提的是,休寧老店所制純油煙高級書畫墨“胡開文徽墨”曾于1910年在南京召開的“南洋勸業會”上獲優質獎,而所制“地球墨”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時值民國時期,由于墨汁、墨水的盛行,徽墨大有被全盤取代的危險。但此時的休城胡開文,仍延續著前代的輝煌,及時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地推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作品,其代表作品為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墨”和“地球墨”,使這一歷經百余年的老店一時間煥發了青春,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榮譽。無奈好景不長,畢竟大勢所趨,整個徽墨業都處于萎縮狀態,隨著1938年胡子卿“奎照齋”墨肆的歇業,休城最后僅剩下胡開文老店一家,而她也逐步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建國后,休寧縣西門的老店,采用加工定貨方式維持生存,后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又增設了文具、百貨代銷業務。為了提高制墨手工業勞動者的政治地位,由縣政府提名,“休城胡開文墨店”業主胡智甫出任縣政協代表。在生活上,政府還按月發給胡智甫等一批老墨工每人20元生活補貼,直到他們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相繼去世。
到1956年,因休寧制墨行業只有胡開文墨店一家,當時除有近2000副墨模、陳墨和部分原料外,流動資金甚少,無法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9年5月,休寧、屯溪合并后,根據屯溪“國營徽州墨廠”(今徽州胡開文墨廠)恢復和發展胡開文傳統名牌產品的需要,由縣統戰部會同縣輕工業局著手籌辦“休城胡開文墨店”與屯溪“國營徽州墨廠”合并事宜。此時“休城胡開文墨店”正式撤銷。1961年8月,當資產清點登記、上報審批尚未結束,即遇到休屯再次分轄,導致合并工作半途而廢。之后,有關部門將“休城胡開文墨店”固有財產、工場、店屋交付胡智甫兒子代為保管。
文革中,店內遺存的最后一點珍貴的遺產,包括老店招牌,匾額(曾國藩手書)、陳墨、部分原材料及1900多副墨模,盡數被抄并被毀于一炬,至此,曾轟轟烈烈近兩個世紀、名震中外的胡開文發跡地——休城胡開文從此絕跡。
隨著時光的推移,老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衍變為一處被人遺忘的角落,有關它的故事也被緊鎖在文化人遙遠的記憶深處,這家曾經贏得世界盛譽的老店,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婦,洗盡了昨日的鉛華,飽嘗了世人的冷眼,在落寞中若隱若現。
光陰荏苒,轉眼到了2005年,休寧縣拯救海陽“三古”行動大張旗鼓地展開,陳年老店如同撥開烏云見天日,以令人震驚的姿態浮出水面。有媒體報道:老店“如今已被轉讓給一家豆腐店,在煙熏火燎中逐漸失去了當年的驕傲與輝煌‘風姿’”。這篇石破天驚的報道,當即被新華社轉發,胡開文墨店的保護現狀一時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于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應有的重視,破敗的胡開文墨店終于迎來了她的“第二春”。很快,依原貌修復的胡開文老店以嶄新的容顏重現江湖。
其實早在民國9年(1920年),安徽桐城商人李潤伯就販運安徽筆墨來到了成都,1924年,李潤伯在青石橋開店,成為成都第一家文化用品專業商店——初名“徽州胡開文筆墨莊”,專營“文房四寶”,并與安徽胡開文老店立約,專銷所產徽墨,并沿用徽州胡開文筆墨莊的招牌,當時該店經營全國有名的湖箋、徽墨、歙硯、宣紙、畫料等,1926年遷至繁華商業區春熙路北段口。1932年,著名畫壇老前輩齊白石曾親臨這家店,并揮毫作畫,一時間求墨寶者絡繹不絕,境況確有“洛陽紙貴”之感。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成都胡開文店更名為“文化用品商店”,有職工37人,1962年恢復“胡開文”牌號,將文房四寶與其他文具用品設柜,進一步體現胡開文經營特色,在花色品種上既保持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名優文具不斷檔脫銷,常銷常新,又積極組織全國各地的新型筆類,工藝精制的盒裝文具及大眾化的紙品、辦公用品等。所售商品因物美價廉深受各階層,特別是學生們的喜愛。在開發地方產品上,胡開文竭盡所能率先把當地的石硯、宣紙、成都“劉三友堂”書畫名筆引進商店,推向市場。獨具的特色,良好的服務贏得了廣大顧客的贊賞,大大提高了胡開文的知名度。1962年,中央領導朱德、董必武曾親臨胡開文選購筆墨。

1982年“胡開文”店得以再現,除仍保持傳統經營特色外,還積極經營集收藏、實用合二為一的文房四寶。為適應不同消費層次和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胡開文注意不斷開發文具新品,大量現代辦公用品進入胡開文。
1996年,胡開文文具店被商業部正式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胡開文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制定了職工獎罰制度、經理承包責任制等相應制度,先后與100多個商家建立了橫向聯系,引廠進店30多家,開展了一系列聯銷、特約銷售、代銷等形式多樣的銷售活動,銷售量和利潤年年遞增。
2005年底,胡開文進入成都81年后,與春熙路南段的文化用品大樓成功地實現行業合作,胡開文的“經營革命”正式啟動——胡開文總店進駐文化用品大樓三樓。為方便消費者就近購物,胡開文還在建設路開設了分店。
2008年9月,胡開文上演了老字號突圍的“華麗轉身”——斥巨資進行全面形象設計和整體裝修,經營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經營品種上萬種,成為春熙路最大的文化、體育、音樂用品專業賣場。
自重新面世以來,胡開文在經營服務上,既保持傳統特色,又注意不斷創新,為適應廣大顧客需要,不斷增添墨品,既有精裝、套裝墨,也有簡裝墨、單支中低檔墨出售,同時在品種造型、圖案上年年翻新。除自制的各種檔次松煙、頂煙、油煙外,還有百年以上的老墨。其產品不僅被書畫界人士視為珍品,還是不可多得的特效藥,許多制作精美的徽墨,集工藝與實用一體,令一些收墨家視為珍寶。
打開胡開文的歷史就如同打開一部徽墨文化的編年史,這些斑駁的歷史碎片或許能為你串起墨店那逝去的如歌歲月。如今,胡開文墨店不光記載著中國傳統墨業的輝煌背影,更以其獨特的姿態傳承著那些不曾消失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