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菊 大理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現狀與對策
楊曉菊 大理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主力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輔導員工作職責不明確、學生特點、工作環境的變化、管理和考核機制不完善、價值難體現以及發展出路不暢等原因使得輔導員產生厭煩、焦慮、困惑、挫敗等心理健康問題。高校應正確認識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探索輔導員隊伍建設模式,提升輔導員職業心理素質。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現狀;對策
高校學生輔導員是對學生進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層,也是最直接的實施者,他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他們伴隨學生大學生活的各個階段,是學生接觸最多、交流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廣泛的教育者之一。他們的心理狀況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其心理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到高校穩定局面的長期保持。因此認真分析和探討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通過對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得知:高校輔導員心理素質從整體上看比較健康,大多具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和良好的智能品質,善于正確處理學生問題,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能夠以教育事業為重,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具有合理的社會期望值和較強的自我調控能力,但同時在抽樣中輔導員普遍反映工作存在“三多三低”的情況,即:分管部門和領導多,管理的學生人數多,負責的事務性工作多;學歷和職稱水平低、政治地位低,經濟待遇低,再加上這幾年輔導員人數不斷增多,大多數輔導員暴露出自身的心理危機,主要表現為厭煩心理、焦慮心理、困惑心理和挫敗心理。
在抽樣中有68%的輔導員認為自己的工作任務繁重,工作期間經常感覺到心理疲勞,有時對工作產生厭煩情緒。
長期以來,輔導員存在一個事務多,待遇低,出口窄的現象,使得輔導員對其個人前途充滿了焦慮,在抽查中,有70%的輔導員認為自己不同程度對自身前途存在焦慮情緒。
在抽查中,有42%的輔導員感到高校學生工作不受重視,總覺得自己工作的價值與教學工作、學術研究相比認可度不高,職業角色的定位不準,對自己工作的付出與回報有一定的差距而困惑。
在抽查中,有35%的輔導員有不同程度的挫敗感,懷疑自己奮斗目標的合理性,懷疑自己知識和能力的不可行性,從而主動放棄那些只要繼續努力就有可能獲得成功的行為。有42%的輔導員認為自己的工作不被學生認可,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感。
按有關政策規定,輔導員屬教師編制,其職稱評定按教師系列要求。但實際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卻大多是日常性的學生管理工作,直接領導及管理者是黨委下的學生工作處,他們的工作以管理為主,但在職稱評定上卻與教師職稱標準一樣要求,無論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績是否優異,即使是連年的校級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也不抵評職稱中的兩篇文章管事,這就人為地造成了既然都是教師職稱,一個標準要求,還不如就去搞專業、當教師。即使迫不得已,也只好放松工作而去做文章,或轉向管理系列。為此絕大部分輔導員的心態是:我努力了,做了許多工作,但是工作業績卻體現不出來[1]。而現在各高校在學生管理上往往又采用一票否決制,使學生工作隊伍的責任越來越大,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時候往往給自己定位為:只要學生不出事就行了,很少去想創新,從而導致學生工作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點不突出,成效不明顯。因此,由管理和考評機制不完善引發輔導員內心沖突,導致其不安心問題難以解決。
各高校均制定有輔導員崗位職責,其主要任務應是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在現實中輔導員的主要精力和時間卻花在了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第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學生黨團組織建設。在工作中輔導員實際上還承擔了大量的具體事務性工作。如:出早操,檢查宿舍衛生、課堂紀律和考勤,評定各級各類獎、助學金以及學生貸款,安排學生勤工助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文體活動等。甚至有的領導說“凡是與學生有關的事,就是輔導員的事”。職責不明,評估考核也談不上。如此繁雜的事務,使輔導員沒有更多的時間從事深入細致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沒有時間去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和提高。從而使輔導員對本職工作熱情和興趣降低,由此還會導致工作被動、不動腦、工作效益低下的惡性循環,最終誘發工作心理疲勞和厭煩。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數量的成倍劇增,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經濟狀況反差巨大,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教育消費觀念不斷強化,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均呈現出多元化態勢,追求個性成為時尚,特殊群體逐年增多,這些都迫切需要輔導員開創性研究學生新特點,解決新問題。
與高校其他系列的教師相比,輔導員的角色具有多重性的特點。一個輔導員往往扮演著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學生保姆”、知心朋友、師兄師姐,甚至是心理咨詢師等多重角色。輔導員角色的多重性導致了角色責任的廣泛性,有限的精力與無限的責任產生矛盾時,就會使輔導員產生高度的緊張和焦慮。當輔導員要將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組織時,常常會碰到兩個角色同時為他提出相反的兩種要求,這點在輔導員的身上顯得十分的突出。如輔導員既要樹立角色權威,又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職責,又要如同學生的保姆;既要樹立輔導員的領導地位,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重角色必然引起心理沖突,導致抑郁的產生[2]。
高校的安全穩定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輔導員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性基礎環節,也是高校學生安全穩定工作的根本性保障,這就意味著他們需要承擔多重壓力。一是工作壓力,二是角色職責的壓力,再加上輔導員自身還將面臨著教育改革的壓力、經濟壓力、家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等[3],這些壓力持續作用時刻威脅著輔導員的心理健康。
目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在不斷加強,但輔導員工作在高校整個工作體系中的位置不如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受重視,特別是高校對輔導員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導致輔導員個人感覺到工作對自身水平提高的作用太少。再者,雖說輔導員屬于教師系列,但與專業教師相比,輔導員在科研、職稱評定、社會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處于比較尷尬的位置[4]。同時,隨著高校輔導員隊伍不斷擴大,輔導員隊伍的內部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除極個別的優秀輔導員能夠走上領導崗位外,大多數輔導員面臨著二次轉崗的問題,而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道路目前尚處于討論示范階段,離真正全面實施尚需要時日。這就造成許多輔導員缺乏身份認同感,時時需要考慮發展出路的問題。面對著這些問題,輔導員時常為個人前途焦慮和煩躁,特別是工作越來越困難的時候,輔導員思想壓力越大,焦慮、煩躁的心理越來越嚴重。
目前高校輔導員大多是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大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科班出身的,在求學期間也很少想到將來要從事輔導員工作,甚至許多人在上學期間沒有學生干部經歷。工作后雖然經過職業培訓,但普遍缺少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科學與藝術等系統知識和專業技能,因而做起學生工作不能得心應手,面對學生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常常是自身也存在著困惑與不理解,更談不上站在理論高度予以解難答疑。而學生希望自己的輔導員就是“百科全書”,能解決學生需求的所有疑惑。輔導員某些知識和能力的欠缺,往往就會造成學生對輔導員的質疑和漠視,得不到學生應有的尊重與信服,導致輔導員對職業的滿意度和成就感降低。
“如何衡量輔導員的價值同樣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輔導員直接從事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教育和管理本是一門科學,其中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習和研究,有許多規律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勞動價值具有間接性、滲透性、延時性、被包括性和社會性特點,很難直接計算或直接表現出來”[5]。輔導員的工作雖然極其辛苦,但他們既無專業教師在學校中的中心地位,亦無行政人員的政治前途。不少高校的中高層管理者還認為輔導員工作簡單,工作替代性較大,不少高校對輔導員的考評機制也不健全和不科學,常常體現不出輔導員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造成輔導員有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不適心理,使輔導員的自尊和發展的渴求受到了嚴重的抑制;同時學生對輔導員角色的認同感也不高,雖然也覺得輔導員工作很辛苦,對他們的幫助很大,但鑒于輔導員普遍學歷層次不高,在學生眼里輔導員往往被看做缺乏創造力的事務性管理人員,加劇了輔導員工作挫敗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喪,對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動力。
雖然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的主流不容否定,但輔導員們較普遍的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如果這些心理問題不能及時矯正,則不僅嚴重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甚至會導致輔導員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為發生偏差,發展為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積極改善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
輔導員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了解一般的心理常識,所以一是要注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注重個人心理衛生保健。二是建立輔導員心理檔案。定期對輔導員進行身心狀況檢查和心理素質測驗,及時了解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三是定期組織輔導員開展心理知識學習講座,讓他們掌握一些心理健康調控技能與方法,找到適合自身特點的心理宣泄方式,加強自我調試,始終保持樂觀情緒。四是要求輔導員更新觀念,改進方法。用發展的眼光去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成才規律,多學習,勤思考,重實踐,逐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與效果。五是開展心理咨詢熱線。舉辦輔導員專項心理沙龍,定期清除他們在做學生工作中遺留的“心理垃圾”,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心理困惑,逐步增強職業心理素質。
一是高校要從思想上、行動上處理好教學、科研與學生工作的關系,克服重學校改革和事業發展,輕學生管理與服務;重教學科研,輕思想政治教育;重學科帶頭人的培養,輕輔導員隊伍建設等現象。二是要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和團隊協作的工作氛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減輕輔導員不必要的事務性工作負擔。三是完善輔導員考評機制。根據輔導員工作特點,認真界定輔導員的具體工作職責以及教育內容、手段、載體等,建立獨立的工作評價體系,徹底糾正對輔導員“無事就是功,有事就是錯”的評價偏向,最大限度地調動輔導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
長期以來,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定位一直是學生工作中有爭議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如輔導員應做什么不少人還不清楚。沒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沒有明確的職責范圍,嚴重地影響了輔導員職能的發揮,也使很多輔導員覺得很迷茫,使輔導員隊伍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在高等教育學生工作面臨嚴重考驗的今天,當務之急就是要明確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科學定位,改變輔導員重管理和服務,輕引導和教育思想的現狀。
高校可以根據輔導員的工作業績、思想素質,做好輔導員的換崗工作,優先選拔優秀輔導員走上領導崗位。對于長期堅守在一線的輔導員,可以走專業化路子,建立五級輔導員崗位,一級享受科員待遇,二三級享受科級待遇,四五級享受處級待遇。在職稱的評定上,可以針對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有別于專業課教師的評定體系。三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基金,單列學生工作科研項目,積極引導輔導員進行科學研究,增強教育管理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培養工作自信心。
總之,高校的學生工作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在這個大背景下,必須有一支思想過硬、素質過硬、有大局觀念、有整體意識、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專職學生工作隊伍來支撐高校的學生工作。各級領導要從思想上和工作上切實關心他們,重視他們,為他們提供政策支持,解決好后顧之憂,使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健康的發展。
[1]計新科.關于落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幾點思考[J].求索的足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2]謝繼存.關于高校輔導員心理困惑的探討[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
[3]張甜.關于“大學生輔導員是全職保姆”的思考[J].藥學教育.2007
[4]陳翔.高校思政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探析及對策研究[M].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2006
[5]計新科.關于落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幾點思考[J].求索的足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