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進(成都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 四川成都 610042) ■文
牢固樹立群眾意識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深入開展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and Promoting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張 進(成都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 四川成都 610042) ■文
全國政法系統開展的“發揚傳統、堅定信念、執法為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是在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關鍵期,全面加強政法干警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廣大政法干警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動搖、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不丟失、為民執法的價值追求不改變。司法行政部門要通過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牢固樹立群眾至上的意識,把服務群眾作為最高的理想信念,把依靠群眾作為最佳的工作方法,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滿足群眾法律服務需求,組織群眾參與矛盾糾紛化解,促進特殊人群順利回歸社會,切實發揮群眾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隨著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社會心態失衡成為社會管理的主要難題。如何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民主法治觀念和現代公民意識,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夯實社會管理的思想基礎,既是實施“六五”普法規劃的價值所在,也是司法行政部門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首要任務。
一是要圍繞群眾的關切開展針對性的法制宣傳教育。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的一劑“良方”,也是培育理性平和社會心態的一道“靈藥”。要加強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宣傳,讓公民準確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生活的基本原則,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自覺抵制西方錯誤法治思想的侵蝕,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加強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信訪、投訴、調解等法律法規宣傳,引導公民依法按程序表達利益訴求。要加強重要政策法規和重大行政決策的宣傳,提高政務信息和行政權力的公開透明度,消除群眾對政策的疑慮和政府與社會的隔閡。
二是要圍繞群眾的喜好創作特色化的法治文化精品。只有吸引群眾的“眼球”,抒發群眾的“心語”,法治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堅持寓教于樂,創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藝作品,開展法制文藝巡回演出,使群眾學有所樂、樂中有學。堅持貼近生活,開發一批貼近群眾生活的公共法治文化產品,創作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為一體的法治漫畫、掛歷、手提袋等法治文化生活用品,使法治文化浸潤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堅持普治并舉,選編一批經濟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典型案例,深入開展“以案說法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在普法依法治理中傳播法治文化。
三是要圍繞群眾的需求建設綜合型的法制教育陣地。要著眼于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法律需求,建立集法制宣傳、法律服務于一體的法制宣傳教育陣地。要依托各級法律服務中心,建立市民法制學校,定期開展法治講堂和法律援助等主題活動,在法律服務中宣傳政策法規。要深入推進法治文化進社區活動,在居民小區、農民集中居住區和流動人口聚集區設立法律圖書角,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家園。要大力推進法治教育網絡教育,依托成都普法網,建立集在線咨詢、視頻傳播、新法解讀等于一體的網上法制學校,為城鄉群眾提供具有針對性、時效性的法制宣傳教育服務。
法律是規范社會關系的準繩。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加快推進,有限的法律服務資源與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已成為社會管理的主要矛盾之一。要加大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壯大現代法律服務業,提高全社會法律服務水平,引導群眾自覺運用法律手段表達訴求、維護權益。
一是要加強法律援助力度,滿足困難群體的法律服務需求。要把法律援助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從提高覆蓋面、便捷性和針對性著手,使法律援助成為困難群眾尋求法律保護的首要選擇、維護合法權益的第一途徑。要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時調整法律援助受援標準,將當前易發生矛盾糾紛和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實現應援盡援、應援必援。要加強法律援助平臺建設,加強市、縣法律援助大廳建設,在鄉鎮(街道)和產業園區、集中居住區設立援助網點,在公共場所建立法律援助宣傳標識,遴選一批法律服務機構作為代受點,真正實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法律援助;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法律援助”。要創新法律援助工作方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網上法律援助大廳,開展在線咨詢,進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便捷性。
二是要健全城鄉一體法律服務體系,滿足城鄉群眾基本法律服務需求。拓展和提升成都市法律服務中心功能,建設向社會集成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務的綜合功能體,區 (市)縣普遍建立標準化法律服務大廳,健全鄉鎮 (街道)司法所的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和管理制度,在有條件的村 (社區)建立法律服務室,探索建立面向城鄉社區的法律服務社工隊伍。加強法律服務信息化建設,建立綜合信息平臺,開設“法律服務民生直通車”,使群眾享受到及時便利、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力爭到“十二五”末,逐步構建以市法律服務中心為龍頭,區 (市)縣法律服務大廳為主體,街道 (鎮)鄉和村 (社區)法律服務站點為觸角、法律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為紐帶的城鄉一體法律服務體系,促進城鄉群眾共享均衡法律服務。
三是培育壯大現代法律服務業,滿足全社會多層次法律服務需求。通過內育外引的方式,著力培育高端復合型法律服務人才和品牌化、專業化法律服務機構,積極拓展知識產權、醫療、教育、海外并購重組、反傾銷、反壟斷、金融衍生品等領域的業務,推動成都法律服務業轉型升級。要以法律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為依托,加快建設在中西部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法律服務市場,促進法律服務供需銜接。健全法律服務從業人員執業評價和獎懲機制,制定法律服務機構綜合等級評定辦法,建立法律服務行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推行法律服務行業的信息化動態監督管理,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質量。
化解社會矛盾是社會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各類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中,人民調解具有植根群眾、柔性疏導的獨特作用,是化解矛盾糾紛的“金鑰匙”。要把人民調解當做創新社會管理的先手、服務人民群眾的抓手、實現科學發展的推手,健全完善人民調解工作機制,切實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實現對矛盾糾紛治本性化解。
一是要構建全覆蓋的人民調解組織體系。要加強鄉鎮(街道)、村 (社區)、村 (居)民小組三級調解組織建設,推進人民調解組織向產業園區、居民小區、集中居住區、流動人口聚集區延伸,在有條件的產業園區、住宅小區和集中居住區建立人民調解工作室、流動人民調解工作小分隊。要加強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建設,強化人民調解在物業管理、醫療健康、消費權益、交通安全、司法訴訟等領域的作用。要推進各級調解組織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堅持示范引領的原則,打造一批人員素質全面、工作設施齊全的示范性調委會、調解室。探索跨區域調解組織建設,依托市、縣兩級人民調解指揮中心建立直屬調委會,提升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
二是要建設專業化的人民調解員隊伍。要將提高人民調解員素質作為化解矛盾糾紛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設一支能夠應對各類社會危機、妥善處理各種社會問題、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糾紛的人民調解員隊伍。要加強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建立常態化的學習培訓制度,引導人民調解員及時更新知識層次和內容,提高法律知識水平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要大力推進人民調解員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通過社會公開招聘等形式建立一支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要注重發揮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在人民調解工作中的作用,不斷充實調整人民調解專家庫,吸納各方面人才參與人民調解工作。要加強人民調解員的管理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人民調解員選拔任用、獎懲激勵和退出機制,形成人民調解員管理制度體系。
三是要建立開放式的群眾參與調解機制。人民調解工作要向群眾“敞開大門”,吸納群眾廣泛參與,構筑堅實的群眾基礎。要推進調解工作的公開化和透明化,對涉及集體收益分配、土地權屬等公共利益和重大影響的矛盾糾紛,要將調解過程和結果向群眾公開,使調解工作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提高調解工作的公信度。要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鼓勵和引導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基層群眾組織參與人民調解工作,探索建立人民調解“陪審員”制度,吸納群眾代表全程參與調解,充分發揮群眾代表“第三方”的獨特作用,構建多邊調解工作模式。要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化解群眾評價體系,充分聽取群眾對人民調解整體工作和敏感案件調處的意見,讓人民調解成為黨委政府和群眾溝通的連心橋。
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矯正人員是極其特殊的社會成員。幫助這一特殊人群順利回歸社會、融入社會是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要始終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通過解決實際困難、引導觀念轉變、幫助自立自強等途徑,破解特殊人群管理服務這道“難題”,以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
一是加強教育改造,幫助特殊人群在思想上重獲新生。正確的思想比豐厚的物資更有根本性。要加強教育改造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情況、不同問題開展各種方式的思想教育。要大力加強對特殊人群中的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建立學校、家庭、政府和社會四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引導青少年特殊人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青少年特殊人群健康茁壯成長。要加強法制理念教育,開展特殊人群法制宣傳教育專項活動,幫助特殊人群樹立牢固的法制意識,引導他們自覺守法用法,減少違法犯罪。要幫助特殊人群建立健康正常的心理世界,建立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檔案,通過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干預等方式舒緩心理壓力,解除思想包袱,幫助他們理性看待過去,正確認識人生,樹立自立自信和自強觀念,避免因認識誤區而重新違法犯罪。
二是解決生活困難,幫助特殊人群在社會上站穩腳跟。要主動關注、關心和關懷特殊人群,把解決特殊人群實際困難當作是增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大事來抓。要落實特殊人群的土地、房屋、集體收益等政策,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好特殊人群的低保、醫療、居住、子女就學等問題,解除特殊人群回歸社會、融入社會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降低特殊人群重新犯罪的發生率和可能性。
三是拓寬就業門路,幫助特殊人群在競爭中自立自強。就業是特殊人群回歸社會的根本途徑,也是融入社會的有效方式。要為特殊人群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公平的就業機會。要加大對于特殊人群的就業培訓力度,把特殊人群納入免費技能培訓范圍,增強就業技能。要加強特殊人群的就業扶持,著力擴展安置幫教基地建設,通過政策引導、稅收調節等方式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吸納特殊人群就業。要以創業型城市建設為契機,爭取政策支持,幫助有條件的人員大膽創業。
(見習編輯 遲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