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北京 100081)
劉榮志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遼寧盤錦 124000) ■文
日本更生保護的立法演變與發展
Legislativ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habilitation Protection in Japan
郭 華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北京 100081)
劉榮志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遼寧盤錦 124000) ■文
日本更生保護制度是一種通過讓犯罪人及問題少年在社會中得到恰當處遇而協助更生的制度。該制度作為一項法律制度肇起于1949年 (昭和24年)的《犯罪者預防更生法》。2007年2月 (平成19年)提出《更生保護法案》后,制定了《更生保護法》。日本的更生保護歷經了先實踐后立法模式,以至于形成了在實踐能夠有效運行的“行動中法律”。對我國社區矯正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
日本更生保護法的立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期,由早期的《犯罪者預防更生保護法》、《緊急更生保護法》、《執行緩期者保護觀察法》、《更生事業保護法》①關于日本《更生事業保護法》的評介以及法律文本已另文論述,在此不再重復。等一系列法律修改與廢止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日本更生保護法律體系。其主要法律及其內容為:
昭和20年,隨著日本新憲法的制定,刑事司法領域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司法省 (現在法務省)全面改正昭和14年制定的司法保護事業法,將原來的對象限于思想犯擴大到一般的成人犯罪者,并通過司法保護事業的正確實施的防止再犯來確立保護觀察制度,以謀求從根本上對成人犯罪者的保護。在犯罪預防的事項上日本接受了聯合國軍統司令部的意向,并采用犯罪者預防更生法的名稱。1949年日本制定了《犯罪者預防更生保護法》(昭和24年5月31日法律第142號,同年7月1日施行)。該法由“總則”、“更生保護的機關”、“更生的措施”“三章”和“附則”組成,除“附則”外共60條。犯罪者預防更生法以犯罪者更生和犯罪預防作為支柱,以最低抑制犯罪發生為目的的法律。
《犯罪者預防更生保護法》作為一部以新方法、從新角度研究社會犯罪問題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屬于罪犯社會內處遇的基本法律。該法是以更生保護為基礎的法律,在規定更生保護機構的權限和依法享有所管理事務的同時,還規定了以假釋、保護觀察、更生緊急保護等更生措施。旨在幫助犯罪人改善更生、謀求合理運用特赦,并為假釋及其他相關事項制定公正的制度,進而促進犯罪預防活動的改善、保護社會、增進個人及公共福利。
更生保護設施是根據保護觀察所的委托在有礙本人更生的情況出現時,為其提供一定期限的住宿設施 (包括出獄者緊急更生的情形),并提供食物、就業援助、咨詢、指導等保護措施。其確立采取的基本保護觀察措施為:(1)鼓勵修養情操方面的學習訓練; (2)確保一定條件的醫療保健;(3)確保住所安定;(4)就業輔導、幫助就業;(5)改善調整環境;(6)幫助到適合更生的地方居住; (7)適應社會生活進行必要的生活指導;(8)采取為幫助本人更生有利的措施。更生保護實施的保護觀察,既包括在設施內實施的,也包括在非設施即社會內實施的。這兩類均屬于“社會內處遇”的更生保護。
在昭和27年6月,犯罪者預防更生法 (昭27法208號)進行了部分修改。其修改,廢止中央更生保護委員會,明確了有關犯罪預防的事務由保護觀察所管轄,同時對有關犯罪預防的國家體制也進行相應改革。
1950年日本制定了《緊急更生保護法》。緊急更生保護是指刑滿釋放、緩刑、暫緩起訴者等,當被解除刑事程序或者保護處分的身體拘禁時,一旦出現既不能從親屬也不能從公共設施獲得幫助或者所獲得幫助難以實現更生時,根據本人提出的申請,經保護觀察所所長或者更生保護設施的委托,而緊急采取的保護 (6個月以內)的措施。
該法律擴大了緊急更生保護對象,將被法院判處罰金或者科料②在日本刑法中,“科料”屬于刑法上的一種財產刑,是一種比罰金輕微的主刑。刑罰的人、從勞役場出場或者臨時出場者以及從少年院退院或者臨時退院者納入更生保護對象。對于緩刑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被稱之為“援助保護”;對于其他種類的被保護觀察者所采取的措施,被稱之為“觀護”。更生緊急保護期間同保護觀察一樣在保護觀察所實施。更生緊急保護主要是由更生保護委員會確認的團體承擔。
1950年日本制定了《執行緩期者保護觀察法》(昭和29年4月1日法律第58號)。《緩期執行者保護觀察法》于昭和二十九年四月一日法律第五十八號制定,共有252個條款。規定了應受保護觀察之人所應遵守的事項和保護觀察的方法及其運用。此法于2007年和《犯罪者預防更生法》相整理、統合而成立《更生保護法》。
1956年5月21日被日本國會通過的《買春防止法》(昭和31年5月24日法律第118號)。該法共40條,分為“總則”、“刑事處分”、“輔導處分”、“保護更生”和“附則”五個部分。該法“旨在通過處罰助長賣淫行為,同時參照品行和環境,對有賣淫之虞的女子采取輔導處分和保護更生措施以防止賣淫”③參見日本《売春防止法》第1條。該法制定后經過多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為1986年。。該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保護觀察及更生緊急保護的對象,同時還存在《賣淫對策審議會令》、《關于婦女咨詢所等的政令》、《婦女輔導院法》、《性病預防法》、《關于風俗營業等的規則及其業務標準化法律》等與之配套。
為了進一步強化犯罪者更生保護與觀護制度的機能,全面落實恢復性司法的刑事政策,2007年 (平成19年)2月15日《更生保護法案》④參見日本《更生保護法案の骨子案》。。《更生保護法案》是在該全案囊括立法目的與國家責任、觀護組織、假釋放制度、保護觀察制度、更生緊急保護制度、環境調整制度、恩赦申請程序、請求審章程序、雜則及關系法律的修正等內容。并在廢止犯罪者預防更生法和緩期執行者保護觀察法,制定了貫穿于兩法之中以更生保護目的《更生保護法》。
日本《更生保護法》在《犯罪者預防更生法》和《緩期執行者保護觀察法》統合的基礎上,對于保護觀察的實施方法及應遵守事項,特別是犯罪者預防更生法規定的對保護觀察處分少年的保護觀察 (1號觀察)、對少年院假出院者的保護觀察 號觀察 和對假釋放者的保護觀察 號觀察)以及緩期執行者保護觀察法規定的對緩期執行付保護觀察者的保護觀察 (4號觀察)上不設置差異,并作為保護觀察的通則予以規定。對兩法規定存在的差異通過以犯罪者預防更生法的規定為基礎并予以必要修正的方式雜通則中加以統一。在保護觀察的遵守事項制定普適于1號觀察至4號觀察的新規定;對于《賣春防止法》規定的對女子輔導院假出院者的保護觀察 (5號觀察),并在后續的賣春防止法中設置準用新法通則的規定。日本《更生保護法》在法制層面上在幾個方面有所發展:
日本《更生保護法》共8章18節。其基本體系結構為:第1章“總則”,包括第1節“目的等”、第2節“中央更生保護審查會”、第3節“地方更生保護委員會”、第4節“保護觀察所”、第5節“保護觀察官及保護司”;第2章“假釋放等”,包括第1節“假釋放及假出場”、第2節“從少年院假退院”、第3節“收容中的人不定期刑執行終了”、第4節“收容中的人出院”;第3章“保護觀察”,包括第1節“通則”、第2節“保護觀察處分少年”、第3節“少年教養院假出院者”、第4節“假釋放者”、第5節“緩期執行付保護觀察者”;第4章“生活環境的調整”;第5章“更生緊急保護等”包括第1節“更生緊急保護”、第2節“對停止刑罰執行者的措施”;第6章“恩赦申請”;第7章“審查請求等”,包括第1節“行政程序法的適用例外”、第2節“審查請求”;第8章“雜則”。
《更生保護法》作為社會內處遇的基本法律,其目的是預防犯罪者重新犯罪,消除問題少年的不良行為,幫助這些人在社會上自力更生。終極目的與犯罪者預防更生法第1條相同,即“保護社會,增進個人及公共福祉”。 《更生保護法》相對兩法在目的上更加明朗。
《更生保護法》與現行法相同,規定了保護觀察對象必須遵守一般遵守事項和特別遵守事項。倘若違反用應遵守事項可采取制裁措施,則會取消假釋放等。其整理與充實的事項為:
1、一般遵守事項的整理和充實。一般遵守事項適用于所有的保護觀察對象,其事項的要點內容為:(1)保持不再重新犯罪或者杜絕不良行為的健康生活態度。(2)遵守下列
及 誠懇接受保護觀察官和保護司的指導監督 受到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傳喚或訪問時,積極回應并接受會面;(b)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希望掌握為進行指導監督而應當了解的反映其生活實態的事實時,報告該事實或出示相關資料。(3)處以保護觀察時,及時確定住所并向保護觀察所所長登記。(4)居住于登記或許可遷居的住所。(5)遷居或進行7日以上的外出時,事先獲得保護觀察所所長的許可⑤參見《犯罪者予防更生法》(保護観察の目的及び遵守事項)第34條以及保護観察に付されている者は,第31條第3項。。
2、特別遵守事項內容的整理和充實。特別遵守事項是根據每個保護觀察對象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分別規定了應遵守的事項,同時在改善更生有特別必要的范圍內進行了類型化的規定。(1)不得進行可能與犯罪或不良行為有關聯的特定活動,如具體規定了不得與有犯罪傾向的人的交往、出入猥褻的地方、因游玩而浪費、過度飲酒等。(2)為保持不犯罪或無不良行為的健康生活態度,實施或繼續實施認為必要的特定行動,如具體規定勞動、上學等。(3)認為為指導監督特別有必要事前掌握的生活上或身份上的特定事項,除緊急情形外,事先向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報告,如具體規定不滿7日的旅行、離職、有關身份的變更等事項應事先申報。(4)接受法務大臣為改善特定的犯罪傾向而規定的專門處遇。(5)一定時期內居住于法務大臣指定的設施及其他特定的場所,接受指導監督。(6)其他為進行指導監督而需遵守的特別必要的事項。
新法對原法必須在保護觀察開始時設定特別遵守事項不能追加或變更的規定作出了變動,即使在保護觀察開始之后,可以根據需要設定或變更特別遵守事項,以至于特別遵守事項的設定和變更的彈性化。
特別遵守事項伴隨著相應的制裁措施,新法對改善更生有特別必要的范圍內將違反生活準則之類事項不能采取制裁措施而作為特別遵守事項專門規定改為將這樣的事項作為保護觀察所所長的義務,即保護觀察對象負有依據生活行動準則努力生活和行動,并接受依據生活行動準則生活的指導監督,但違反不會受到直接的制裁。
保護觀察所所長的義務為:(1)對收容于監獄、少年院的人為使其順利地復歸社會而實施的。(2)對于緩期執行附保護觀察判決確定前的人為順利地開始保護觀察而先于保護觀察實施的是環境調整。
為復歸社會而實施的環境調整得到了充實。鑒于環境調整的重要性,法案作了如下規定:(1)犯罪者預防更生法將環境調整放在雜則中,而新法設置獨立一章即“生活環境的調整”。(2)關于為收容于監獄或少年院的人而實施的環境調整僅僅在必要時“可以”實施,而新法規定為使其順利回歸社會而認為有必要時必須實施 關于對宣告緩期執行付保護觀察判決的人在判決確定前實施的環境調整,與現行法規定經本人申請后可以實施不同,新法規定對順利地開始保護觀察而認為有必要時,經保護觀察對象同意即可實施。(4)對于應當調整的事項,具體規定了“住所、就業單位及其他生活環境”的內容,同時規定可以訪問家屬及其他關系人并請求協助的內容。
平成17年12月內閣會議決定的犯罪被害人基本計劃中要求以2年以內為目標實施根據犯罪被害人意見審理假釋放以及向加害人傳達犯罪被害人心情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具體架構為:(1)設立了假釋放等審理中的意見聽取制度。在假釋放或從少年院假退院審理中,遇有被害人等提出申請的情形,應當聽取其對假釋放審理對象的意見及其被害的心情。(2)向保護觀察對象傳達被害人等的心情的制度。在保護觀察中,遇有被害人等提出申請的情形,傾聽其心情等并向保護對象予以傳達。
1、整理了解除或停止保護觀察的規定。作為保護觀察處分少年改邪歸正后的措施,現行法上除規定了解除 (終結保護觀察的措施)外,還規定了停止 (暫時停止保護觀察的措施)的制度,因其要件與解除的要件沒有區別,未必能夠有效地利用。因此,新法在停止制度上將其更改為“暫時解除”,在認為有助于保護觀察對象的改善更生時,規定了一定的期間暫時解除保護觀察,明示要件及方法的同時記明其效果,從而形成更加便利于利用的制度。
2、強化了假釋放等審理的內容。這些內容主要包括:(1)廢止了有關少年院在院者的經過6個月的通告制度,規定地方更生保護委員會不論其在院期間長短,均可依職權開始假退院的審理。(2)為了有助于假釋放的審理,將原法運用層面所進行的審理開始前的調查在新法中予以充實規定。(3)規定了地方更生保護委員會在審理假釋放中,可以要求保護觀察所所長就必要的事項調整生活環境。(4)規定了批準假釋放時,根據生活環境調整的結果確定釋放后的固定住所,被批準假釋放者負有在該住所居住的義務。
3、整理了保護觀察實施者的內容。原法在保護觀察中進行的指導監督和輔導援助由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實施,而新法為了明確要求保護觀察官和保護司恰當地承擔職責,規定“保護觀察的指導監督和輔導援助,由保護觀察官或保護司斟酌保護觀察對象的特性、應采取措施的內容以及其他情況實施”。
記明了對 號觀察和 號觀察保護觀察上的注意事項。保護觀察以謀求改善更生為目的而實施,但針對少年的保護處分而實施的1號觀察 (針對保護觀察處分少年)以及2號觀察 (針對少年教養院假出院者),還明確記載了“必須根據保護處分的宗旨,以保護觀察對象健康成長為目標而實施”。
5、明確了國家職責。鑒于更生保護領域民間活動的重要性,規定國家促進民間團體或個人自發地進行有助于本法目的實現的活動,在與民間力量協作配合的同時,加深國民對更生保護的理解,并努力獲得其協助的內容。鑒于民間的上述活動有助于地域社會的安全及居民福祉的提高,規定地方公共團體對在其地域內開展的活動可以進行必要的協助的內容。
6、擴充了請求協助的相對方。為了完成其所掌事務可以請求必要協助的相對方為“公務所、地方公共團體、學校、醫院、公共衛生福利機關或其他團體”,原法規定了中央更生保護審查會、地方更生保護委員會以及保護觀察所所長,而新法將其他團體改為其他人,從而能夠為團體以外的個人 (志愿者)參與保護活動提供法律依據。
另外,平成19年2月14日召開的關注更生保護的議員會議的新法案的概要。因其尚未被內閣會議通過,故認為今后仍存在變化的可能性。
日本更生保護制度作為一種旨在改造罪犯、預防犯罪而不剝奪罪犯自由的制度,其重點是預防和減少犯罪。
日本更生保護法的實施以及日本法務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號召全社會關注違法、犯罪人的復歸社會的全國性活動,收到極好的效果,極大地減少了因社會歧視而導致的重新犯罪現象。但對被害人的權益保障有所忽略。為了有利于社會的和諧,日本專門制定了“更生保護犯罪被害人施策”制度,以在一定程度上救濟因公訴而權益受到侵犯的被害人。2007年12月1日,日本實施了“更生保護犯罪被害人施策”制度。該制度的具體內容主要有:(1)意見聽取制度。即被害方有權就加害人的假釋陳述自己的意見。(2)心情傳達制度。即被害方有權將自己的情緒傳達給保護觀察中的加害人。(3)保護觀察知情制度。即被害人有權了解加害人的保護觀察狀況。被害人可以直接用電話等提出申請。(4)商談、接受咨詢制度。即被害方有權向專門的負責人傾訴 咨詢自己的不安和煩惱 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 被害人的秘密將會得到嚴密遵守,對于加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及其受傷害心理的安撫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日本中央實施委員會由警察、自治體、教育、產業、媒體、體育等官民雙方協作的八十多個機構組成,并將每年的7月1日命名為“更生保護日”。日本法務省每年7月組織開展“使社會更加光明”的全國性民眾參與預防犯罪的活動。中央和各都道府縣以及街鎮都設置了“使社會更加光明實施委員會”。
日本社會上的更生保護觀察對象大約有7萬人左右,與日本全國監獄押犯包括未決犯和已決犯基本相同,并使其能夠長期保持著發達國家犯罪率最低的紀錄,其更生保護法律制度對現代社會來說意義重大。然而,日本更生保護法在2006年雖然經法務省制定,增加了以東京圈為中心的相關區域的編制分配,卻減少了地方編制,以至于日本法學界希望在法案的實施過程中能夠在使所有地方的現有人員略有增加。2009年日本天皇、皇后于9月8日出席了由法務省、東京都等在東京都千代田區東京國際交流中心主辦的“更生保護制度實施60周年全國紀念大會”,并表彰了對更生保護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保護司們。日本更生保護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與豐富。
日本的古代封建時期的法律制度深受中國封建法律制度及其法律文化的影響。明治維新以大陸法系為模式對其法律制度進行西方化,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按照英美法進行了法律制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兼容并蓄并具有獨樹一幟的當代日本法律制度。尤其是在更生保護制度方面在借鑒先進經驗與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作出自主的選擇,成為了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制度之一,值得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及其立法參考,但不宜移植或者照搬。“在尋求解決問題之新路徑時,法學家們幾乎只關注外國制度設置的規范層面,試圖探明這些制度是否優于現行的國內法。這種有害的職業習慣盡管可以理解但并非沒有代價。⑥[ 美]米爾吉安·R·達馬斯卡:《比較法視野中的證據制度》,吳宏耀等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頁。”“如果本土的非正式惰性而一時難以變化,新借鑒來的正式規則和舊有的非正式規則勢必產生沖突。結果借鑒的制度可能既無法實施又難以奏效。⑦[日]青木冒彥:《比較制度分析》,周黎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但絕對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不能因噎廢食。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