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玲 (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監獄工作研究室主任 北京 100020) ■文
以《刑法修正案 (八)》為依據 力促社區矯正由全國“試行”到全國“實行”
戴艷玲 (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監獄工作研究室主任 北京 100020) ■文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八)》,明確規定了對判處管制、緩刑以及假釋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這是在我國刑事法律中第一次對社區矯正制度作出明確規定。將“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寫入刑法,把實踐中的有益經驗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既是對社區矯正試點、試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為這一刑罰執行制度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法律制度的確立。以此為契機,應力促社區矯正工作由全國“試行”到全國“實行”新的發展階段。
首先,《刑法修正案 (八)》對“實行”社區矯正提出了明確的法律要求。此前,在我國的刑事法律規范中雖然有涉及社區矯正的相關內容,但是沒有使用“社區矯正”這個語詞和概念,而且相關的實踐應用也是很局限的。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頒發《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由此拉開了社區矯正試點的序幕。2004年底中共中央轉發的《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初步意見》明確指出:“總結社區矯正試點經驗,建立和完善社區矯正工作的法律制度”,社區矯正作為我國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逐步推進從實踐到法制的進程。2005年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頒發《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社區矯正的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2009年9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頒發《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由此,社區矯正進入全國試行階段。社區矯正以“試點”開始逐步發展到“全國試行”階段,在法律明確規定之前“以試為先”,不失為刑罰執行制度改革的有益舉措。經過對多年試點、試行經驗的總結,《刑法修正案 (八)》確立了“依法實行社區矯正”,這是對社區矯正由全國“試行”到全國“實行”提出了明確的法律要求,“以試為先”的“試行”階段據此應當進入到“以法為據”的“實行”階段,這符合社會法治原則的基本要求。
第二,社區矯正由“試點”到“試行”的多年實踐奠定了依法“實行”的基礎。2003年我國開始了社區矯正試點工作,隨后試點范圍逐步擴大,并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于2009年在全國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已取得了較大發展。據報道,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國31個省 (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開展社區矯正工作,覆蓋全國91%的地 (市、州)、72%的縣 (市、區)和65%的鄉鎮 (街道)。北京等13個省 (區、市)已經在全轄區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各地累計接收社區矯正人員已超過59萬人,并普遍設立了專門的社區矯正工作機構,建立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員為主、有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志愿者積極參與的社區矯正工作隊伍。這些成績無疑是社區矯正由全國“試行”發展到全國“實行”的基礎和條件。
第三,以《刑法修正案 (八)》的相關規定為依據,力促社區矯正由全國“試行”到全國“實行”,凸顯現實意義。這一進程有利于夯實社區矯正工作的執法地位,促進實踐發展和實踐效果,同時,“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又將促進《刑事訴訟法》、 《監獄法》等法律中相關內容的改進和完善,加快社區矯正專門立法的步伐。
《刑法修正案 (八)》已于5月1日起施行,為此,有關方面應盡早協商,共同研究促進社區矯正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全國“試行”到全國“實行”,要求各地認真貫徹實施《刑法修正案 (八)》關于“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的相關規定,全面地、規范地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同時,要求社區矯正工作已經取得較為豐富實踐經驗的地區,充分總結經驗,推進全面“實行”,未經試點和試點尚不充分的地區要以《刑法修正案 (八)》的相關規定為依據,參考、借鑒其它地區較為成熟的經驗,積極穩妥地在轄區內“實行”社區矯正工作。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