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士國 吳占英 (武漢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文
“三統一”: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根本原則
‘
Three Unifications’: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伊士國 吳占英 (武漢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文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①《江澤民文選》第 3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553頁。”這是黨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規律的科學總結,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因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即“三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要求,對于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②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③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科學發展觀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法治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本質、特征、作用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為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和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原則和依據。以科學發展觀作指導來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精神實質和本質要求,就可以更深入和更正確地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因此,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也是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方針。而“三統一”正好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要求。
以人為本,就是指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當家作主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人民當家作主具有絕對的至上性,因為它是就目標意義而言的。只有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我們才能始終把關注民生、解決民生、保障民生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中心,才能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愿望作為加強和改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動力,才能始終把維護人民利益、實現人民利益最大化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目的歸宿,才能始終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成敗的根本標準。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整體推進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由若干部分和環節構成的復雜的統一體,涉及到立法、司法、行政、文化等諸多內容。要想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個環節和部分的協調,使其能夠相得益彰,保障法治建設的整體推進,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的要求,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這就要求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上,我們也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的要求,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并要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而不能只堅持一個方面,否定其他方面。這是因為,“三統一”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三者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有機統一的。其中,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政治方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行動指南。只有堅持三者的有機統一,才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的要求,才能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得以全面推進。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依托,是在社會整體環境下進行的,必然有一個如何與社會其他方面協調發展的問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并不是孤立的社會存在,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密切聯系,并與這些相關的因素同步發展。如果沒有與相關的因素之間的協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就必然會遇到障礙⑤卓 澤淵:《依法治國理論學習讀本》,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62頁。。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與社會其他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這就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效果追求上,不能僅僅追求法律效果,而必須統籌兼顧,既要堅持黨的領導,服從大局,服務大局,追求政治效果,又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以人為本,執法為民,追求社會效果,也要堅持依法治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追求法律效果,并要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從而保障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順利進行。
追求法治,實現法治。既是人類的夢想,又是人類的追求。法治盡管與科學、民主、自由、人權一樣,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⑥溫 家寶:《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26/content_5775212.htm,2008—12—12。。但是與其結合的社會制度不同,其本質屬性自然不同。這是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其他所有活動的開展,都是在社會制度確立的前提下進行的。社會主義法治以社會主義為制度依托,就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具有深刻的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法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本質是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機統一,這與資本主義法治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三統一”則從理念上、內涵上體現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從而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屬性。
堅持黨的領導,是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歷史使命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本質區別。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政治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來謀劃、來推進,放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履行黨的執政使命的高度去謀劃、去推進,做到與黨的事業同步,為黨的事業服務,確保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
人民當家作主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決定的。這既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社會主義憲法法律的最高價值。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人民性。而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的人民性。我們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始終強調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這就鮮明地揭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人民性。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這是社會主義法治人民性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民為本,堅持執法為民,堅持司法公正,把維護好、實現好人民權益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而為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就是將憲法和法律作為黨治國理政的依據,作為人民群眾管理國家事務的準則。社會主義憲法和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是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表現為法律文本的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是黨的事業與人民利益的制度表達,理應得到全社會的一致遵循⑦郭春雨、張景義:《“三個至上”是對司法工作的更高要求》,《人民法院報》,2008年 6月 21日。。依法治國的核心內容就是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理政的最具權威的標準。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法律性。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憲法法律為行動指南,確保憲法法律的有效實施。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進程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樹立憲法法律的權威,維護憲法法律的尊嚴,增強憲法法律的公信力。
恩格斯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⑧《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 243頁。”法治建設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目標,追求一定的效果。而與法治結合的社會基本制度不同,其追求的效果自然不同。社會主義法治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依托,其本質是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有機統一。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效果追求上,不能只追求法律效果,而必須既追求法律效果,又追求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三者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 “三統一”,這就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追求。
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就是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服從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追求良好的政治效果。具體說來:一要自覺擔負起維護黨的執政地位的政治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把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放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履行黨的執政使命的高度去謀劃、去推進,確保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不折不扣地得到貫徹落實,從而維護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基礎;二要自覺擔負起服從服務于社會大局的政治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悉心把握黨和國家在具體社會發展階段和歷史時期的根本任務或中心任務,使法治的使命與之相適應。必須找準法治工作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結合點以及服務大局的工作著力點,以及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結合點和工作著力點的能力。從而服務大局、服從大局、保障大局,為大局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⑨同注釋⑦。。
人民當家作主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社會主義制度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就是指要以人民群眾利益作為評判法治工作好壞的根本標準。法治工作搞的好不好,最終要看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要看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是否得到了切實有效的保護。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追求良好的社會效果。具體說來:一要自覺地擔負起維護人民利益的社會任務。維護人民利益,這是社會主義法治人民性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科學把握人民利益及其法治需求,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法治需求。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執法為民,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維護好人民權益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二要自覺擔負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任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最高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法治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必須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視為生命線。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從實體上、程序上、時效上全面體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從而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依法治國,就是把憲法和法律作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切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堅持依法治國,既是法律、法治本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題中之義。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追求良好的法律效果。具體說來:一要自覺地擔負起保證憲法法律實施的法律任務。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憲法法律的實施,既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根本途徑。因此,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使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得到應有的追究和制裁,從而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尊嚴、統一和權威;二要自覺擔負起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法律任務。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重要內核,是法的價值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必須踐行的基本原則。因此,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全社會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實現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模范守法,從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見習編輯 遲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