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昕
“義烏經驗”的精髓在于始終走科學發展之路,堅持興商建市、促進產業聯動、注重城鄉統籌、推進和諧發展、豐厚文化底蘊、力求黨政有為
(一)
從改革開放之初一個面臨諸多困境的落后農業小縣,到現在努力建設國際商貿名城的發展目標定位,義烏的發展歷程是浙江省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的一個生動縮影,而這一切都是由小商品市場開始的。而小商品市場的誕生,和兩個人是分不開的,他們就是普通農婦馮愛倩和當時的縣委書記謝高華。
改革開放初期,商品經濟在我國一些地方逐步解凍,手工制品、農產品擺上了集市,然而長途販賣、“棄農經商”擺地攤做小生意仍被當作投機倒把行為加以打擊。此時,在浙江的農業小縣義烏,一些人開始偷偷摸摸地做起了販賣日用小商品的生意,義烏農婦馮愛倩也是其中之一。
1980年,有5個子女的馮愛倩看到別人做小生意賺了錢,便也開始在縣城一個自發的“馬路市場”擺起地攤。第一天擺攤,除去成本、開支外,凈賺了6元多。馮愛倩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她過去當了十幾年的臨時工,一天工錢不過9毛錢。嘗到甜頭的馮愛倩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由于政府部門經常抓小攤小販,馮愛倩只好東藏西躲,整天擔驚受怕地做生意。為了能光明正大地做生意,1980年12月1日,馮愛倩從義烏縣稠城鎮工商所領取了營業許可證(現在的營業執照),號碼是第一號。此后,馮愛倩就被同行尊稱為“義烏市場第一人”。可是,盡管有了營業許可證,但無經營場地的馮愛倩依舊遭到執法人員的打擊。1982年初春的一天,乍暖還寒,42歲的馮愛倩又被罰了。她再也無法忍受這種抓了罰、罰了抓的經商生活,要為自己討個說法。
1982年5月的一天,馮愛倩將當時的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堵在了縣委門口,責問政府為什么不讓老百姓擺地攤。謝高華將她請到了辦公室,兩人爭論了一個下午。最后,謝高華告訴馮愛倩,“你去擺小攤好了!我告訴有關部門不關掉你的地攤。”
馮愛倩走后,在謝高華的主持下,針對農民進城經商和開放集市貿易市場這兩個議題,義烏縣委、縣政府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反復討論,并于1982年8月毅然作出一個大膽決策: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1982年9月5日,義烏縣委又作出了一個當時被人認為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開放位于義烏湖清門、廿三里的兩個小商品市場。這成為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雛形。
從此之后,義烏小商品市場一步步發展提升,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而依托小商品市場的發展,義烏也開始了奇跡般地崛起。
(二)
從改革開放前期的小商品市場雛形,到1992年10月投入運行的第四代小商品市場,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四次跨越。這一階段,義烏的發展主要圍繞小商品市場的培育、建設、管理和提升而展開,農村經濟商品化、市場化成為改革與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尤其是1984年“興商建縣”總體發展戰略的明確提出,徹底釋放了義烏群眾埋藏于“雞毛換糖”經商傳統之中的商品經濟意識,農村經濟專業化和農村工業化大步推進,各行各業專業戶大量涌現,專業村、專業鎮逐漸興起,具有較大集聚、示范效應的工業小區開始興辦。此過程中,義烏完成了由一個傳統農業小縣向作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所在地的商貿城市的轉型。
事實上,義烏小商品市場之所以能夠保持長盛不衰,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義烏沒有孤立地發展專業市場,而是市場化與工業化之間良性互動、互為支撐。
經過多年積累發展,義烏的商業資本利用所掌握的市場信息和銷售網絡向制造業擴張,政府則因勢利導,從1993年開始實施“以商促工、貿工聯動”的戰略,發揮市場發展業已形成的人才、資金、信息、機制等先發優勢,轉化商業資本,大力發展小商品加工業,形成了市場帶動工業、工業支撐市場的局面。
市場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帶動了相關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和外地人口向義烏城區集聚,隨之而來的就是義烏城市化進程的大步向前。義烏市也相繼提出建設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中等城市、現代化商貿名城等目標。城市化快速推進的同時,義烏市委、市政府也意識到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短腿”,并通過舊村改造和農村“小五化”開始了農村城鎮化和社區化的努力。2003年義烏市率先制定并實施《義烏市城鄉一體化行動綱要》,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展開。
進入新世紀以后,義烏主動將國際化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在2002年出臺的《關于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決定》的基礎上,2003年,義烏市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翻三番,爭十強”的建設國際性商貿城市的總體思路,到2020年建成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商貿城市。2008年7月22日,在廣大干部群眾取得共識的基礎上,義烏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擴大會議暨義烏市政府第三次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國際商貿名城”的發展目標。
2008年,義烏市被列為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2011年,義烏市又被國務院批準設立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也是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義烏市正繼續深化“義烏經驗”,向著建設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示范區、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地、世界領先的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國際商貿名城的目標繼續前進。
1978至2009年,義烏地區生產總值由1.28億元增加到519.5億元;財政收入由0.2億元增加到70.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57.8∶21.1∶21.1演進至2.8∶43.8∶53.4;居2010年年度全國百強縣(市)第12位,城市綜合競爭力居浙江省縣市級首位。依托中國小商品城,義烏經濟社會獲得迅猛發展,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小縣發展成為國際性商貿城市和經濟強市,其取得的成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發出通知,決定在全省學習推廣義烏市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科學發展之路的成功經驗,將“義烏經驗”總結為始終走科學發展之路,堅持興商建市、促進產業聯動、注重城鄉統籌、推進和諧發展、豐厚文化底蘊、力求黨政有為,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統籌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