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由于農產品的產地區域化、易腐性以及配送的復雜性,很多連鎖超市農產品實行本地化采購,對農產品的渠道控制變弱了,連鎖超市的連鎖優勢也變弱了。因此,隨著連鎖超市的快速拓展,越來越多的連鎖超市嘗試加強農產品的中央采購,加強對農產品的渠道控制。
農產品的中央采購項目是連鎖超市利用自身連鎖的規模、市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實行源頭采購,選擇合適的農產品,對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進行集中統一操作和監控,將優質的農產品配送到連鎖超市各個分店,并執行統一營銷的采購方式。
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很多連鎖超市在實施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時遇到了各種困難和問題。本文對影響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實施的重要環節和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為連鎖超市更好地實施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提供有益的借鑒。
(1)利用連鎖超市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以信息為載體,將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流通主體有效整合
連鎖超市有強大的信息處理系統,通過計算機將顧客的信息,包括興趣、愛好、消費習慣、滿意程度等進行有效統計和預測,挖掘顧客的潛在需求;同時搜集市場競爭信息和價格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然后與供應鏈節點企業共享,幫助企業決策,使得農產品的生產定制化、規模化、標準化,便于農產品生產與消費市場的有效對接。
(2)建立以訂單為牽引、以消費者購買為驅動力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中央采購項目是從響應顧客需求開始,以連鎖超市獲得訂單為牽引,農產品的生產從以前的盲目生產,轉變為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因此,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是以訂單“拉動”整個供應鏈的運作,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流通。
(3)有利于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連鎖超市的農產品大多采用本地化采購,很難實現統一采購,采購的渠道多來自于銷地的批發市場,很難溯源,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存在一定的隱患。
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根據消費者的需要組織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貫穿于產前的種子、種苗、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選用,產中的種植技術規程,到產后的加工、包裝和產品質量的檢驗,把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
(4)有利于連鎖超市建立自己的質量體系和農產品品牌
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生產農產品,建立生產標準,并將成品按標準進行分級,實行編碼和包裝標識的標準化管理,進行品質標準化和規格化管理,并有效監控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過程,建立自身的質量體系和農產品品牌,消費者能夠放心購買,有利于建立消費者對超市更好的忠誠度。
(5)有利于連鎖超市制定統一的農產品價格體系,體現價格優勢
中央采購項目將采購數量集中,克服了分散采購的劣勢,且進行批量采購,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此外考慮不同地方的消費能力,又對商品進行分級,同時兼顧一些二三線城市零星分店的消費特點,制定統一的價格體系,體現連鎖超市的價格優勢。
(6)有利于連鎖超市顧客提高對水果原產地的意識
現在連鎖超市農產品的產地非常混亂,尤其在產地的標注方面更為混亂,且缺乏真實性,顧客也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在發達國家,每個農產品產地都有清晰的標注,不同產地的商品也有明顯的價格差異。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挑選最優的產地,進行采摘、分級、包裝,并對農產品進行正確的標注,提高商品的價值。
(1)對中央采購項目與門店溝通的能力要求極高
連鎖超市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和分店的分布,設置區域采購辦公室,并考慮到農產品的特殊性,在一些二三線的城市還增設了城市采購辦公室。中央采購項目實施必須與區域采購、城市采購進行很好的溝通與協調,克服利益分歧,才能保證中央采購項目順利開展。
(2)對中央采購項目的統籌和協調能力要求極高
由于連鎖超市分店較多,分布在全國不同級別的城市,不同城市的經濟狀況和不同分店的具體情況又存在差異,對中央采購項目所需的品種、等級以及對價格的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要求中央采購項目的服務支持力度也不一樣。因此,連鎖超市運作中央采購項目時必須考慮不同區域不同分店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很好的統籌和協調。
(3)對于物流和服務的要求非常高
中央采購項目對配送物流服務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農產品是易腐商品,其次連鎖超市分店分布在各個區域不同的城市,且分布密集情況也大不相同。因此,中央采購項目不僅要考慮配送物流服務的要求,而且必須考慮物流的成本,并對物流和服務的環節仔細研究,妥善安排,才能使中央采購項目得以順利執行。
很多連鎖超市都嘗試過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由于農產品不同于一般普通商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的有效實施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連鎖超市中央采購項目必須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過程進行集中統一操作和監控,將優質的農產品配送到連鎖超市各個分店。但由于農業特殊性,如農業結構分散、規模經濟有限、特有的生物生產過程、特殊管理能力的需要、高價值土地和特殊的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因素以及農產品的易腐性和配送的難度,連鎖超市一般都不愿直接控制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而是與農產品生產、流通相關的主要主體通過協議進行合作,并借助于外部認證和信息技術手段的管理來實現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的有效控制。
我國農產品運輸的基礎設施現狀落后,致使農產品物流的效率較低。許多從事農產品運輸的企業運輸手段單一,網絡不完善,貨運汽車空駛率高,返空現象嚴重,而且有些地區交通阻塞頻繁發生,造成相當大損耗。此外,連鎖超市分店在不同區域和城市的分布也不均勻,有的分店所在的城市較偏,且分店也少,配送成本相對比較高。因此,中央采購項目必須對物流的成本進行統一規劃和計算。
很多連鎖超市中央采購項目因不能保證配送的質量而最終無法順利實施。在中國,現代化冷藏儲運基礎設施嚴重滯后,我國農產品物流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為主,農產品的冷鏈物流還沒有普及,造成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產生巨大的損失。據統計,常溫物流過程中果蔬約損失20%~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1]因此,由于農產品易腐爛、易損傷等特點,運作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時,必須使用冷鏈進行運輸和配送,同時根據分店所在的位置規劃最佳的配送線路,控制好物流配送的時間和距離。
中央采購項目是由連鎖超市總部進行統一采購并配送到全國的各個分店,從產地到全國各個地區的分店,由于運輸配送的復雜性,如難以避免的中轉和換車,即使采用冷鏈運輸和配送,農產品的貨架期也明顯變短。因此,中央采購項目需要分店全力配合,收到配送的農產品后,立即最大化陳列和促銷,盡快銷售完畢,將損耗降到最小。
連鎖超市在設計農產品供應鏈時,必須考慮產品特性、技術支持、營銷與競爭、組織成熟度、公共政策等方面的障礙因素,需要對消除這些障礙的實際成本與實現供應鏈管理的潛在利益之間進行權衡與選擇。[2]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是統一采購、統一配送到全國不同區域的各個分店,在運作設計時必須仔細規劃以下幾個環節。
(1)必須保證有一定的銷售量。
(2)必須具備一定時間的貨架期,能夠滿足安全地從產地配送到分店和分店快速銷售所需的時間。
(3)在全國范圍內應該有一定的認可度和美譽度,大部分消費者都喜歡食用。
(4)貨源產地已形成一定的產地特色和種植面積,能夠按質按量地穩定供應。
(5)產地必須配套冷藏和貯存的設施。農產品的生產通常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水果的季節性,因此,必須對農產品進行冷藏和貯存,才能按質按量穩定供應。
(1)合適的貨源產地
中央采購項目選擇的貨源產地應當具備以下條件:規范的企業法人代表,具備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許可證、食品安全生產經營許可證、農產品認證(有機農產品、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良好農業認證(GAP)以及IS09000(質量保證體系)等資質認證,能夠按照連鎖超市標準和要求來組織生產。
(2)與貨源產地的合作方式
連鎖超市中央采購項目與貨源產地合作主要有兩種模式,即超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和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后,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快速增加,為超市對接農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談判能力,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還面臨眾多的挑戰。首先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限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加工和存儲能力。其次,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大多是農村能人大戶、經紀人、批發商、村干部和地方農技服務人員,其中很少有人受過現代化組織管理方面的培訓,容易導致合作社內部管理過于松散。[3]因此,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在具體實施中必須考慮周全。
與連鎖超市合作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能夠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有效控制,必須按照連鎖超市的訂單要求進行生產,能夠幫助農民進行土壤檢測,給予農民技術指導,從品種引進到行距、株距,再到用藥、施肥,農戶必須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種植,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的使用。第二,能夠進行訂單處理、檢疫檢測、冷藏儲存、分級、包裝等流通加工。第三,有強大的物流配送能力,能將農產品保質保量穩定地運輸和配送。第四,有強大的物流信息服務功能,能夠對配送信息、訂單信息進行整合與處理,滿足銜接生產、銷售、流通和消費等環節的需要。
中央采購項目的實施必須保證配送到全國每家分店的農產品質量,不僅優質,而且要穩定,因此對倉儲與物流服務的要求非常高。
由于倉儲與配送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我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倉儲與配送設施的建設一直滯后。中央政府一直加大力度支持農產品基地和流通設施的建設,加快農產品冷鏈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和快速檢測系統的建設。商務部先在河北、吉林、浙江等十五個省試點,采取以獎代補方式予以支持。按照《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做好農產品“農超對接”試點工作的通知》,在試點地區實施鮮活農產品冷鏈系統或農產品配送中心項目原則上按每個150萬元的標準予以支持。為建設覆蓋農產品流通全程的農產品冷鏈和物流配送系統,提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流通基礎設施水平,2006年以來,商務部、財政部累計安排3億元資金,共支持164家農產品流通企業建設與改造農產品冷鏈和配送中心項目277個。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4億元在全國建設200個農超對接項目,發展鮮活農產品生產基地到超市的冷鏈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和快速檢測系統,[4]這些措施更加有利于“農超對接”和連鎖超市中央采購項目的實施。
目前,農產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環境不斷受到污染,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增加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使用,假冒偽劣、食品標識濫用的違法生產經營等行為屢禁不止,讓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問題愈加擔憂,對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呼聲不斷提高。安全優質農產品,是指一部分被區分出來,生長環境被嚴格確認為安全,采用科學的方法,合理使用農藥(沒有農藥殘留和不對環境污染),食用部位無毒、無害,符合營養要求,具有正常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狀,可以確保正常食用后不會對人體致病和致害的農產品。[5]
建立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的小規模農產品生產和以農貿市場為主體的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由于交易的無序和多次性,很難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連鎖超市與傳統的農貿市場相比,具備經營質量優質農產品的客觀條件,[6]對農產品供應鏈有強大的控制力,能夠有效監控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每個過程,并利用信息技術和標識系統對農產品進行有效地跟蹤和溯源,[7]建立自身的質量體系和優質農產品品牌。
連鎖超市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使連鎖超市發揮積極作用,采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思想,通過信息傳導、渠道建設、質量控制和物流保障,使農產品流通相對穩定和安全(見圖1),關鍵環節主要為生產階段和流通階段。
(1)生產階段
連鎖超市發揮管理、資金、技術與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實行源頭采購,根據連鎖超市消費者的需求,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有效監控和指導,提供產前信息指導、產品需求規劃、農資供應、種植技術指導、田間管理支持、產后采摘、加工技術指導和管理等,保證農產品達到超市消費者的要求。
(2)流通階段
連鎖超市作為第一負責人,負責跟蹤從生產基地到零售網點的包裝加工、全程物流配送、倉儲、檢驗檢測、保鮮直至送達到消費者手中。
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須建立質量與價格聯動機制的價格體系。一方面,優質農產品采用區別于普通農產品的方式生產和流通,投入的物質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價格高于普通農產品。另一方面,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根據分店所在區域的經濟不平衡性,制定農產品的級別標準,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的區域選擇較低的級別,價格可確定在較低的水平;經濟相對發達的區域選擇較高的級別,價格也相應地確定在較高的水平。
傳統農產品的流通模式、交易機制使交易雙方多為競爭關系,沒有或很少存在合作與協同關系,買方和賣方信息不對稱,對農產品的保鮮儲運、加工、包裝、分級等商品處理設備缺失或管理不規范,導致農產品在流通環節損耗大,流通成本高,同時質量監測儀器的缺少或簡陋無法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消費者的消費安全無法保障。連鎖超市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實行源頭采購,利用連鎖超市的強大控制力量,有效監控農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的各個環節,保證優質農產品從“田園到餐桌”安全流通。但在中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的環節中還存在一些特別薄弱的環節,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才能使優質農產品更好地生產、加工、流通。
(1)扶持農村營銷大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鼓勵各組織間的聯合,運用管理和信息技術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更有效地服務農業生產。
(2)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鼓勵龍頭企業進行內部各環節 (如生產部門、運輸部門、銷售部門)整合優化,積極引進和借鑒發達地區與國外物流企業的管理、技術和經驗,充分利用運輸、商業企業在市場信息、銷售網絡和運銷經營等方面的特長與優勢,使農產品供應鏈結合得更為緊密、高效。
要將政府、流通者、生產者連接起來實現信息共享,建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形成信息收集、匯總統計、加工處理、傳遞和使用的標準化和社會化,大力推進現代化信息處理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中的應用,避免農產品生產決策和流通的盲目性。
農產品的污染主要包括來自環境的污染和生產過程的污染。因此,在環境條件達到標準的地區建立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防止農產品的污染。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為農戶、企業提供相應的信息支持。加強技術研究,對各鎮(鄉)村的農技站、農辦等具體協助(縣、市)農業的各部門進行技術培訓、生產示范和技術推廣工作。
政府應加強優質作物品種的培育、引進和推廣,規范安全農產品生產行為,跟蹤監控儲藏、配送和加工環節的質量管理,建立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檢測體系、認證體系、技術指導服務體系和執法監督體系,此外,各級政府應當利用電視、網絡、報紙、公益廣告、專題節目的形式向消費者傳遞農產品的安全信息。
很多連鎖超市農產品實施本地化采購,使得連鎖超市對農產品渠道控制能力變弱,制約連鎖超市充分發揮其連鎖優勢,隨著連鎖超市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的中央采購已勢在必行。針對很多連鎖超市在嘗試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時遇到的各種問題,本文研究了影響農產品中央采購項目實施的一系列關鍵因素,包括農產品品種和優質農產品產地的選擇條件、與優質農產品產地合作的方式、農產品倉儲與配送的要求,進而提出農產品質量與價格聯動機制,保證優質農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安全流通,減少農產品供應鏈上的中間環節,有效實施“農超對接”,充分發揮連鎖超市的連鎖優勢。
*本文受到南華工商學院與廣州社科院合作項目“農產品連鎖超市流通與采購優化的研究”(項目編號:11KH04)的專項資助。
[1]韓松.新時期我國農產品物流技術與裝備發展探析[J].中國流通經濟,2008(5):31-33.
[2]黃祖輝,魯柏祥,劉東英,等.中國超市經營生鮮農產品和供應鏈管理的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3):8-9.
[3]胡定寰,楊偉民,張瑜“.農超對接”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09(8):12-14.
[4]姜增偉.“超市+專業合作社+農戶”是“農超對接”的有效模式[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1):34.
[5]胡定寰.農產品“二元結構”論—論超市發展對農業和食品安全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5(2):12-18.
[6]}胡定寰,Fred Gale,Thomas Reardon.試論‘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新模式 [J].農業經濟問題,2006(1):36-39.
[7]胡定寰,楊偉民.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可追溯性與現代供應鏈[J].科學決策月刊,2007(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