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亮,丁曉東
生產性服務是指那些主要滿足中間需求、向外部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所提供的服務,[1]這種服務主要用于商業運作和進一步的生產。生產性服務由于服務的無形性、空間可分性、評價的主觀性和知識密集性而表現出不同于實物商品的特定規律。在我國,研究生產性服務對于促進經濟轉型和結構優化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量文獻對生產性服務的研究可以分為產業和企業兩個視角。產業視角分析生產性服務業對宏觀經濟的作用和影響等問題,企業視角分析生產性服務企業的決策和組織運營等問題,兩種研究都獲得了一些有益的結論。基于生產性服務在當代發展的新特點,結合服務的模塊化和網絡化趨勢,本文從關系和網絡的視角重新考慮生產性服務的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
實物產品要素的模塊化已經成為一種較普遍的組織模式,服務模塊化在經濟生活中已有嘗試,但尚未普及。雖然是無形產品,但由于服務產品知識性和標準性在不斷增加,界面規則的采用使服務模塊化成為可能。如果將服務產品的標準化和個性化的優勢結合起來,服務模塊化可以有效解決服務效率不高的問題,實現“大規模定制”。
服務模塊化直接導致企業能力要素和價值的模塊化,[2]生產性服務的價值模塊化是指將企業的服務能力和要素資源重新組合,形成半獨立、半自律的價值創造子系統。在客戶的需求發生變動時,將傳統的服務價值鏈進行解構,分析價值創造的關鍵點和層次,根據價值創造規律,重新設計和組合價值模塊,并制定本模塊的規則和界面設計規則。服務模塊化能夠使服務企業減少服務的復雜程度和不確定性,使企業有能力應對變化的外部需求,降低經營風險。
價值模塊的鏈接和服務流程優化是獲取外部經濟性關鍵步驟。生產性服務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將價值模塊進行鏈接形成價值鏈。價值鏈是由一組價值模塊按照一定的界面規則結合構成的“基因組”,[3]界面規則是根據外部環境和前期交易經驗形成的。價值模塊之間的鏈接采用結構性嵌入和關系性嵌入方式進行結合。[4]多樣性的關系如物流、制造維修、客戶關系管理、銷售代理等基本服務活動以關系性嵌入到價值鏈中,主要獲取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降低優勢;而法律管理等專業咨詢、人力資源、研發等支持服務以結構性嵌入到價值鏈中,主要獲取專業化知識所帶來邊際效用遞增優勢。由于將市場交易的治理方式轉化為關系治理方式,信息交流更加通暢,能夠產生邊界成本的降低和新的價值增值。
生產性服務內部服務模塊和外部服務模塊的鏈接與耦合構成了整體的價值網絡。價值網絡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創造系統,不同的服務提供商,如第三方物流、會展企業、信息服務商等共同合作創造價值,各產業成員組成共創價值、相互服務、共同成長的價值網絡。[5]在由眾多價值鏈形成價值網絡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創造性鏈接,容易促使服務創新的系統涌現。價值網絡是在客戶價值戰略的引導下,系統性協同合作創造價值的體系。[6]生產性服務在合作和競爭的驅使下,將各服務功能分解、再設計、整合以使服務成本降低或達成服務創新,以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方法創造價值。在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中,合作是創造價值的基礎,只要通過合作,網絡的效益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競爭是對剩余價值的分配,這種分配是基于模塊價值創造的能力和貢獻的。
從個體企業的角度看,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可以分為內部網絡與外部網絡,分別對應著內部服務模塊和外部服務模塊,這種劃分是根據服務組織的所有權進行劃分的。其實,由于生產性服務最終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在提供定制化服務的過程中,各成員之間的模塊進行鏈接時,所有權并不是要考慮的關鍵因素,組織模塊銜接并出現交叉,邊界出現模糊化和柔性化趨勢。[7]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服務模塊之間的界面設計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服務流程的優化和服務的傳遞效率。當然,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中組織邊界的模糊化并不是要求企業間的界限完全消失,而是在于強調組織之間交易邊界的柔性化和界面的可變性。
生產性服務以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品,本身并不向最終消費者提供獨立的服務效用,具有中間性、增值性、知識性和關聯性等特征。從整體上看,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的運行機制包括但不限于動力機制、自組織機制、約束機制及學習和創新機制。
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運營的實質是通過外部化,在各企業的服務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之間找到契合點與平衡點,通過價值鏈環節的外包達到規模化和專業化,從而實現價值增值和成本降低。由于環境的復雜性增加,各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的節點專注于某個或某些服務模塊,通過構建自己的服務競爭力來確保各自的市場地位。分工的深化能夠導致報酬遞增的程度增強,而生產性服務規模的擴大能夠讓其他企業的需求以比內部更低的價格從外部獲得,從而使得其他企業同樣能夠專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這樣,外部化優勢、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就形成良性循環,生產性服務的動力機制得以建立。
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動力機制發生作用的關鍵點是服務外包。而服務外包的發展則是一個交互漸進的過程,一般會經歷產生、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相關各方不斷交互融合,服務模塊和其他經營模塊之間在不斷優化組合并尋找最佳的價值實現方式。
生產性服務由于人力資源和知識的強烈需求而向大中城市聚集,這種地理上的聚集容易促成關系上的接近性。[8]隨著生產性服務系統內部縱向和橫向分工的深化,在生產性服務發展的高級階段,內部相互需求代替制造業的需求成為最大需求,[9]尤其是金融和商務流通等高級生產性服務,并不以制造業為中心,[10]而是形成自我演化和進化的自組織系統。生產性服務的地理接近性和關系接近性在相互促進、共同演化中形成了生產性服務的生態體系。
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形成自組織體系的關鍵在于產業關聯。在以制造業為核心的星形網絡中,各個生產性服務企業圍繞制造企業,相互之間并沒有形成關聯或者關聯較少,這種價值網絡一般處于初級階段,并未形成自組織系統。隨著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產業之間關聯不斷加強,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形成合作與共生關系,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模塊采用網絡治理的方式,網絡成員對模塊產生了協同和相互依賴的需求,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通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企業的不良沖動,減少敗德行為。
由于服務的無形性和評價標準的主觀性,以信任為代表的社會資本在生產性服務過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社會資本通過個人關系網絡和組織關系網絡來實現。企業家之間所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夠促進生產性服務的發生和發展,組織之間信任程度的增加對生產性服務的運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這種以信任為核心的社會資本還能規范企業行為,使其提供的服務達到社會規范的要求。
當然,生產性服務企業之間的正式契約是必不可少的。契約規定了契約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是保護和規范企業行為的最低保障。然而,與傳統契約不同的是,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中在契約的遵守方面,更多地依靠網絡規范,即信任、聲譽、共同文化和限制性進入,而不是法律條款。
知識密集是生產性服務最為重要的特征,知識在生產性服務中作用不只表現在專業的深度,同時還表現在不同專業的交叉、協調和融合。由于生產性服務企業提供高度專業化和高智力附加值的服務,這種服務具有高度定制性和一定的空間可分性。因此,在生產性服務企業的運營中,重視知識在價值網絡中的作用和雙方之間的交互,建立學習和創新機制,可有效解決生產性服務的關鍵問題。
與消費性需求快速變化的個性化需求不同,生產性服務在短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從長期看,最終消費需求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生產性服務,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重大技術的改進和創新,二是組織模式和服務傳遞方式。具體看來,由于生產性服務所提供的諸如物流、金融等服務能夠標準化,并形成模塊化,因此,這種創新一般是模塊內部的技術創新與模塊界面創新的結合。
最終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和客戶需求滿足的及時性對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提出了嚴格要求。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要成為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組織體系,就必須遵循價值網絡的運行機制,選擇有利于價值網絡和自身發展的戰略。在價值網絡中,核心企業、積極變革者和地方政府都會作出自己的策略選擇。
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的核心企業通常擁有價值網絡中最關鍵資源和最核心技術知識。核心企業戰略選擇一般涉及到三個方面。首先,強化自己的核心優勢和自己在價值網絡中的地位,這一般是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核心企業通過壟斷關鍵技術實現對網絡和其他企業的控制。其次,核心企業要對自己所控制的價值網絡進行準確的定位,也就是確定網絡體系向客戶提供何種服務價值。準確的價值定位不但能夠體現經營理念和戰略愿景,而且能夠確定積累資源與培養能力的方向,為全體網絡成員提供一個共同奮斗的目標,使所有成員努力方向一致,形成合力。最后,核心企業要設計價值網絡流程、制定合作界面規則,在整個服務系統規則或標準的設計中占據主導地位,[11]它不但制定價值網絡的基本分工原則,而且確定不同價值模塊應該如何銜接。
積極變革者一般掌握著價值網絡中較為重要的資源,并且對自己在價值網絡中所處的位置不太滿意。積極變革者通過持續的學習不斷強化自己的能力,當其確定通過變革網絡價值可以實現更加優化和更加合理的網絡結構,并且自己在網絡中的位置能夠改善的時候,積極變革者將主動推動改革,從而使整體價值網絡得到重組和優化。
生產性服務對于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經達成共識,但我國現階段有相當多的生產性服務仍隱含在制造業中,沒有外部化并形成獨立的專業化產業,如何發展生產性服務是一個難題。根據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的規律,應構建適宜生產性服務發展的軟硬環境,確立主導產業或者主導產業組合,從諸如商務用地到金融稅收等各方面進行引導,以便形成自組織、自學習、擁有持續創新能力的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
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對地方政府提出了兩項能力需求。第一,服務和監督能力。高級生產性服務的發展對地方政府的服務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而在高智力人才聚集的服務業中,同樣可能出現各種制度缺失,監督難度不斷增大,對地方行政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第二,對跨產業價值網絡的管理能力。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跨越眾多傳統行業,條塊分割的管理方式只能限制生產性服務的發展,但如何發展和管理現代服務業,各級政府尚處于摸索之中。
生產性服務的價值模塊化、鏈接化、網絡化以及邊界的模糊化已經成為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趨勢,本文從關系和網絡的視角分析了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的運行機制。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包括動力機制、自組織機制、約束機制和學習創新機制,尋找生產性服務價值網絡的運行規律對于網絡中的核心成員、積極變革者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戰略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系上海市重點學科基金項目“系統管理”(項目編號:S30504)、山東省中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契約模型下會計準則變遷研究”(項目編號:2008BS08010)的階段性成果。
[1]Joseph Francois,Julia Woerz.Producer Services,Manufacturing Linkages and Trade [J].Journal of Industry,Competition and Trade,2008(8):199-229.
[2]羅珉.大型企業的模塊化:內容、意義與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5(3):68-75.
[3]Martin Kilduff,Craig Crossland,Wenpin Tsai,etc.Organizational Network Perceptions versus Reality:A Small World after all?[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8(107):15-28.
[4]劉明宇,芮明杰,姚凱.生產性服務價值鏈嵌入與制造業升級的協同演進關系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8):66-75.
[5]余東華.價值組織形態演進與模塊化價值網絡的形成[J].經濟問題探索,2010(3):90-94.
[6]方本新,張寧.價值網絡:文化視角下的創新意義與功能[J].科研管理,2008(1):138-143.
[7]劉萬利,賈憲州.模塊化組織核心企業模式及組織運行機制研究[J].軟科學,2009(7):141-144.
[8]王成亮,丁曉東,宗利永.生產性服務外包的關系特征和價值網絡構建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1(1):11-15.
[9]周丹,應瑛.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綜述與展望[J].情報雜志,2009(8):34-39.
[10]邱靈,申玉銘,任旺兵.國內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3):71-77.
[11]Liaquat Hossain.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Position and Network Centrality on Project Coordin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9(27):68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