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娜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福建廈門 361005)
流通領域和物價上漲的關聯性研究
劉瑞娜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福建廈門 361005)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上揚,通貨膨脹形勢嚴峻,加劇了社會收入分配的“馬太效應”,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對幾種引發物價上漲的原因進行研究發現,造成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在于流通領域內引導和監管不力的私有經濟,私人資本對利潤的無限追逐是導致物價上漲的經濟基礎。文章提出,為更好地抑制物價的過度上漲,必須堅持和諧發展的目標,放眼于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既減少此次物價飛漲的消極影響,又積極進行體制改革和創新,進而更進一步優化我國經濟布局,增強國際競爭力。一要調整國有經濟在流通領域的戰略;二要加強對私有經濟的引導和監管;三要解決產權問題;四要設立穩定物價的專門經濟組織;五要建立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六要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和法規。
流通領域;物價上漲;關聯性;解決途徑
物價問題是有關民生的重大問題。物價平穩,改革才能加快,轉型才能徹底,發展才能持續。而2010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一路高歌,先是在當年5月突破了3%的警戒線,8月和9月分別創出了3.5%和3.6%的新高,10月高達4.4%,11月同比漲幅“破五”,高達5.1%,中間雖有小幅下降,但到2011年3月更是同比漲幅高達5.4%,創32個月以來的新高。①國家統計局與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有關數據顯示,在這股漲風中,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尤為明顯。農產品價格飛漲現象比比皆是,如山東菜農以每斤0.2元的價格虧本賣出的西葫蘆,到了消費者“菜籃子”里卻變成了1.5元,價格漲了6倍多;[1]大蒜價格由2007年和2008年的每公斤2元,漲到2009年的每公斤13~15元,2010年11月更是飆升到每公斤25元,等等。然而,伴隨著物價飛漲,“民”與“農”卻都不是物價上漲最終的受益者,出現的是“菜貴傷民”和“菜賤傷農”并存的兩難境地,民和農的生活負擔都更加沉重。這一矛盾繼續發展下去,必然會加劇社會收入分配的“馬太效應”。長此以往,必將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在這種農產品價格不斷“變身”的過程中,研究物價“變身”的原因,探討穩定物價的對策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關于物價上漲問題,很多學者對其引發原因進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就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觀點進行一些簡單的評析。
1.有人認為,供給不足是促使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理由是,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用地擠壓農業用地,導致農業種植面積減少;另一方面,我國自然災害頻發,使農產品的供應受到影響。既然價格上漲是由供給不足引發的,他們主張采取獎勵生產的措施來平抑物價。這種觀點看似符合經濟學原理,也可能符合某些局部地區的具體情況,卻不夠全面。我國雖然自然災害頻發,但糧食連續7年豐收,2010年總產達54641萬噸,比上年增產2.9%,蔬菜種植面積也沒有減少,主產區生產正常,某些價格上漲猛烈的農副產品產量并沒有發生劇烈波動。因此,全國范圍內或大部分地區的物價飛漲不一定就是供應不足所引發的。
2.有人認為,生產成本上升拉動了物價上漲。一是因為農產品生產資料本身價格的上漲;二是因為農產品以外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也增加了農民的成本。另外,再加上運輸費、管理費、人工費等,這些都導致了成本的增加。因此,他們主張對生產者進行補貼,對經營者給予優惠貸款,對某些食品的運輸者大開“綠燈”,等等。這也是浮于表面的意見。實際上,我國日用必需品以及糧食、蔬菜、副食品的生產條件還是比較穩定的,并且有所改善,成本提高的幅度也有限,尚不至于導致價格的飛速上揚。更何況,很多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賣出去的時候還是如此的“卑微”,到消費者手中卻“華麗變身”。如果是因為生產成本的增加造成的,那為什么受生產成本上升影響最直接的農民卻沒有最終受益呢?當然,補貼生產者對抑制物價上漲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借助這種辦法應對來勢洶洶的漲價風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3.對當今這股漲風,有人認為是流動性過高造成的,在應對措施上套用西方經濟學的慣用方法,主張采取貨幣調控、加息、提高銀行準備金率等手段。當然,我國經濟社會中流動資金確實不少。1990年,流通中現金(M0)為2644.4億元,到2008年已經增至34219億元,增加了11.94倍,年平均增長15.3%。同期,貨幣和準貨幣(M2)為15293.4億元和47516.6億元,增長了30倍,年平均增長21%。[2]針對流通中過度的資金,適度采用這些貨幣政策有一定的道理,對于抑制“流動性過剩”也會有所幫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價上漲,但僅僅在“沒有味道”的貨幣上打主意而不考慮它們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用來干什么,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要知道,貨幣政策的實施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好處,但同時也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問題。
這表現在,從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經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到最高水平的18.5%,又三次上調了基準利率。但從效果上看,物價上漲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抑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然沒有回落,同時卻在另外一個方面造成信貸緊縮。這是因為,正如馬克思曾經系統科學論證過的那樣,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利息的變化是由資本積累、競爭以及由此產生的利潤率的變動所決定的。這表明,期限相對較長的利率應該由跟隨市場變化的利潤率決定。利息的提高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利潤,導致“利息擠壓利潤”,最終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更何況,如果中央一味地加息,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中小企業,它們在資金籌借、融通等各方面將遇到很大的阻力,使它們的經營舉步維艱,甚至有可能大量倒閉或被兼并。這一方面會導致中小企業可能真的會進入“冰河時代”,而另一方面會形成數量極少的超級壟斷集團,反過來進一步加劇物價的上漲。并且,加息還可能誘使境外游資更為大量的流入,加大對緊缺物資的投機炒作,從而進一步哄抬物價。可見,單純的貨幣調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實際上,對于平抑物價問題,不能僅僅套用“時髦”的西方經濟學方法來應對,關鍵是要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正如1995年《人民日報》進行的一組關于菜價問題的系列報道最后總結的那樣,認識市場現象不能脫離市場經濟這個大背景,更不能離開我國的國情。我國在社會制度和具體利率制度等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同樣的貨幣調控有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因此,貨幣調控要慎行,不要到最后變成“邯鄲學步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
對于這次物價上漲,大多數群眾的切身感受是:物價不斷上漲,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這主要表現為,我國的民生用品除公交服務、電子產品等少數產品價格未變甚至下降外,普遍呈上漲趨勢,這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們必須從引發物價上漲的社會經濟基礎出發,去探尋這次物價上漲的深層原因。
實際上,物價“變身”過程中最大幅的漲價是在流通階段。造成物價上漲的深層原因是流通領域內引導和監管不力的私有經濟,私人資本對利潤的無限追逐是導致物價上漲的經濟基礎。忽視重要流通領域內國有經濟的影響力和控制力,放松對流通領域私有經濟的引導和監管,都會影響經濟的健康和持續發展。輕視流通的重要性,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講都是說不通的。
1.從理論上講。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決定流通,而流通又對生產起著巨大的反作用。有效的流通活動能夠給各種工農業產品開拓銷路,使產品價值和使用價值得以快速實現,生產經營資金加速周轉并不斷增加,促使生產企業不斷擴大。有流通部門的支持,生產部門才能快速發展。反過來,離開了有效的流通,企業就沒有辦法迅速得到必需的生產要素,也無法迅速銷售產品,生產就有可能停滯或萎縮。因此,流通部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生產部門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流通還使產品得以順利進入消費領域,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消費需要。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流通并不僅僅是單純的商品買賣過程,它是物流、商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全面結合,是包括資金的流通、物資的采購、產品的供應、配送等在內的綜合而復雜的過程,它不僅影響到農業、工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經濟效益,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成本的節約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說,誰控制了流通領域,誰就掌握了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巨大能量。[3]毫不夸張地說,流通確實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和神經”。因此,我國的國情以及流通過程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決定了許多流通行業更適合國有經濟的性質,更有利于它們發揮作用。
2.從實踐上講。首先,從建國初期的幾次物價上漲來看,1949~1950年,我國出現過四次大幅度的物價上漲。雖然新中國誕生初期,國家的財政支出猛烈增長,財政收入有待恢復,入不敷出,赤字很大,暫時不得不依靠發行通貨來彌補,結果導致幣值下跌,物價上漲,但按照當時的貨幣發行量,本來不應該引起那么嚴重的物價上漲,其實擾亂市場的主要還是民族資本,[4]它們在商業和金融上的投機是引發物價上漲的重要原因。當時有些資本家認為,人民政府控制市場的能力有限,說“共產黨是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財經打零分”,[5]于是便肆無忌憚地在市場上興風作浪。正是認準了這一點,當時政府配合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對某些重要行業的流通領域采取了直接干預的措施,強化價格監管制度,堅決打擊和制止投機倒把、囤積居奇、操縱物價的行為,并逐級派出督察組檢查措施落實與物價變動的情況。在一系列綜合措施的作用下,幾次全國范圍內的物價漲風均在較短時間內得以制止。較量最終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勝利和投機資本的失敗而告終。
其次,從最近的家樂福事件來看。2011年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開通報了各地家樂福、沃爾瑪超市存在的多種價格欺詐行為,并責令相關地方價格主管部門依法予以嚴肅處理。家樂福、沃爾瑪這些國際零售巨頭涉嫌價格欺詐案,值得我們深思:為什么像家樂福這樣的國際知名企業在它們本土不會出現的問題在我國卻會發生呢?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私人資本對利潤無限追求的本性所致,它們起初的低價促銷等策略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地位”穩固后賺取更多的利潤。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再加上一些政府“形象工程”和利益的驅動,國外一些超大型商場相繼搶灘入駐我國。這一方面嚴重沖擊和威脅了我國的民族工商業,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外商可以利用流通環節影響、制約我國的經濟。私人資本追逐最大利潤的本性永遠不會改變,外商對流通領域的支配力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為避免外商控制我國市場局面的出現,政府應重視本民族流通產業的發展,以開拓、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更好地為民族工農業的發展服務。
為應對目前的物價上漲,我國必須正確認識這次物價上漲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采取有效的應對政策和措施。最為重要的是,必須堅持和諧發展的目標,放眼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既減少此次物價飛漲的消極影響,又積極進行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而更進一步優化我國經濟布局,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調整國有經濟在流通領域的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幾次大幅的物價上漲表明,由國有經濟掌握的物品在物價上漲過程中價格普遍比較平穩。而且,依據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在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過程中,國有經濟并不能從流通領域全部退出,而是要通過重組和調整,集中力量,加強重點,提高素質,更好地發揮流通在服務生產、促進生產方面的積極作用。現階段,可建立扶持重點領域本土流通企業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發展的長效機制,與外資企業進行競爭,以確保經濟的平穩發展。
2.加強對私有經濟的引導和監管。引發這次物價上漲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就是境內外一些私人資本的互相串通勾結,他們利用手中的游資,囤積某些產品,控制生產者和貨源,再通過散布謠言、虛假交易等手段,制造市場恐慌情緒,促使消費者搶購,而他們則借機哄抬物價。這是私人資本在建國初期與勞動人民較量時故伎的重演。對于這類投機資本家,應在處理物價上漲問題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教訓。[6]當時,政府這項措施一出,價格就有了回落。因此,現階段要依據前車之鑒,在發展私有經濟的同時,加強對私有經濟的引導和監管。
3.解決產權問題。北京出招穩定菜價時,就提出政府要收購參股社區菜市場。“產權問題解決了,菜市場才會更穩定,政府對其的調控更有力度”。對社區菜市場產權制度的改革,政府采用收購或投資入股的形式,可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對蔬菜銷售終端的控制力問題,以穩定物價。這對我國其他地方抑制物價也有很大的啟示。
4.設立平穩物價的專門經濟組織。物價問題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與一些私人資本家投機、哄抬物價的行為進行斗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鑒于此,政府可考慮設立以平抑物價為基本任務的專門經濟組織。
5.建立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經營組織化程度低,難以有效安排生產,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不強;專業化經營組織缺位,產銷對接中間環節過多,層層加碼,使得“菜籃子”中的商品價格居高不下。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的建立可以提升農戶的“議價”能力,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價的上漲。
6.制定并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制定并完善流通產業需要的法律、法規,是政府對流通產業進行調控的立足點。對于存在投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等行為,并造成嚴重影響者,應依據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法規,如反投機法等,并由有關管理機構和司法部門嚴格實施。同時,還需完善配套法規和條例,提高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只有建立完備的法律,再加上有關機構的共同配合,加強對經濟的管理和監控,才能保證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家統計數據庫。
[1]蔬菜產銷流程追蹤:“最后一公里”菜價驟然抬高[EB/OL].http://www.cnr.cn/newscenter/eco/business%20c/ 201105/t20110503_507952927.shtml,2011-05-03.
[2]迎春.我國必將爆發“滯漲”危機[EB/OL].http://www. 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4/229648.html,2011-04-25.
[3]吳宣恭.流通領域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J].上海商業,2001(10):14-19.
[4]蘇星.新中國經濟史[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8):77.
[5]、[6]陳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0-31.
The Relevance of Circulation and Price Rising
LIURui-na
(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t present,CPI kept rising in China;and the inflation is very grim.This increases the"Matthew Effect"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income,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The author analyzes some reasons of the price rising;it shows that the poor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the private economy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price rising and the unlimited pursuing profits of the private capital i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price rising.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to further keep prices from rising too quickly,we should adhere to the targe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focus on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 economic development,carry out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optimize the economic arrangement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First,we should adjust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filed of circulation;second,we should strengthen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n private economy;third,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perty right;fourth,we should establish a spe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for price management; fifth,we should establish a speci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for the farmers;and sixth,we should formulate and improve the related law and regulations.
circulation;price rising;relevance;solutions
F713.50
A
1007-8266(2011)09-0109-04
劉瑞娜(1985-),女,河南省延津縣人,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濟學。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