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建平
讓“現代元素”激活產業體系
——以工業現代化為突破口,加快建設浙江現代產業體系
文/蘭建平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不是在“體系”上下功夫,而是要在“現代”上下功夫,賦予產業發展更多的“現代元素”
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品牌大省和質量強省戰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首次將“打造現代產業體系”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明確目標,為浙江今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指明了長期方向。
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現代產業體系被界定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當前,我國產業領域存在較為明顯的“四重四輕”的傾向:重投資輕消費、重規模擴張輕結構優化、重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重經濟核算輕環境核算。而黨中央作出的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強調依靠技術進步,突出產業創新發展,賦予產業發展更多的“現代元素”。從相對封閉和基本獨立的產業體系,到面向全球開放的產業體系,再到現代產業體系,彰顯我國產業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長期戰略目標,但關鍵不是在“體系”上下功夫,而是要在“現代”上下功夫,賦予產業發展更多的“現代元素”。從產業形態看,一是具有現代特征的三次產業部門,包括現代農業、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二是由新技術涌現形成的新興產業,或是由產業融合(特別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所衍生的新型業態,如創意產業等;三是由于高新技術或先進適用技術在傳統產業領域的廣泛應用,而形成的具有現代內容的“傳統產業”,如裝備制造業等。從產業技術看,現代技術應在國際范圍內領先或先進、對產業發展具有引領作用或促進作用。從市場實現看,面向現代市場,應當是所生產的產品或所提供的服務能夠充分滿足消費者時代需求。從外部服務(包括公共服務)供給看,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現代化平臺應當充分滿足當地企業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和生產性服務需求。從企業內部管理看,現代化管理應當能夠增強企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現代企業組織制度和現代經營管理制度。
建設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關鍵在于結合浙江產業發展實際,著力在產業發展中增加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元素”,特別是要圍繞五個“度”做文章:
圍繞產業形態發展的“跨度”做文章,突出產業發展的時代特征和門類特征。在工業化進程中,新興的產業部門不斷涌現,傳統的產業部門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浙江已基本形成了產業鏈垂直分工主導的格局。要成功實現從產業鏈垂直分工主導格局向水平分工主導格局轉變,就必須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加快打造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推動產業內國際貿易發展。
圍繞產業技術發展的“高度”做文章。要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途徑,瞄準新一代產業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努力實現高端產業技術的新突破,促進浙江產業技術發展從“小技術”主導向“大技術”主導跨越。
圍繞產品和服務市場的“深度”做文章。市場高度細分是浙江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典型特點,并且浙江產業普遍面向以“吃、穿、用”為主的傳統消費品市場。今后浙江產業發展,既要引導企業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變,著力發展一大批有市場競爭優勢的企業,又要積極把握消費結構變動趨勢,引導企業加快發展面向“住、行、娛”等現代消費市場的產業。
圍繞產業發展平臺的“廣度”做文章。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企業,充分保障公共服務和生產性服務供給,切實實現從“小平臺”支撐向“大平臺”承載跨越。
圍繞企業管理的“精度”做文章。要充分認識到浙江民營經濟為主的特點,加快企業家隊伍建設,加快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組織構架,引導家族企業高度重視代際傳承,著力推進企業經營管理創新,降低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長期風險。
改革開放30多年,浙江區域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突出反映在產業領域特別是工業領域的跨越發展。離開了工業的快速崛起和發展,就不可能有浙江經濟當前的發展局面。但必須指出,當前浙江工業化進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市場結構與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巨大差異,而長期存在的“低”(低加工度為主)、“小”(中小企業為主)、“散”(分散化經營為主)的問題卻日益凸顯。
事實上,僅從近年來浙江與兄弟省市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的比較看,工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就非常明顯。“十一五”前四年,浙江GDP年均增長11.8%,分別比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南低0.2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2.1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同期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8%,分別比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南低1.7個百分點、4.4個百分點、5.4個百分點和7.6個百分點。現階段浙江與兄弟省市在經濟增長上的差距,主要還是在工業領域。
浙江要實現在今后一個時期繼續“走在前列”的目標,必須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而重要突破口就是推進工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具體表現為:在科學技術推動下,現代工業部門不斷產生和增長、傳統工業部門持續變革和發展,最終整體工業生產力逐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間通過工業現代化,帶動農業加快產業化步伐,催生現代農業,并支撐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興起,從而推動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
浙江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必須堅持轉型升級,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著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努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依托塊狀經濟培育一批標志性的現代產業集群或國際產業中心;依托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培育一批本土化的國際企業。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關于產業發展的一個“主動設計”行為,僅僅依靠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遠遠不夠,更需要通過政府的主動引導。浙江需努力在六個方面確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目標。
——產業領域層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在高端裝備制造、物聯網、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發展中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這是浙江成功實現產業轉型的重要標志;充分發揮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徹底改變傳統制造業低成本、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路徑依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促進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企業建設層面,依托全省146家工業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積極推進企業的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經營,著力培育“千億級”工業行業龍頭企業。擁有“千億級”工業企業是浙江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浙江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標志;按照創新型省份建設的要求,努力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最具投資價值的5000家左右創新型企業;培育100家以上省級服務業重點企業,加大并購重組和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品牌帶動作用明顯的服務業大企業、大集團。
——產業組織層面,依托全省312個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圍繞省政府確定的42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培育三到五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中心,作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標志性產業集群。
——產業技術層面,在“十一五”期間確定的25項左右的產業共性技術的基礎上,突出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依托塊狀經濟和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大創新平臺的能力建設,積極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支撐浙江產業共性和關鍵技術在“十二五”期間達到本世紀初的世界產業前沿技術水平。
——產業資本層面,建設和運行“浙江產業投資基金”,引導浙江雄厚的社會資本向產業資本轉化;加快推動龍頭企業和一批創新型企業走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資本市場為紐帶,推動浙江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升級。
——企業管理層面,加快企業組織制度建設,推動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擁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新一代民營企業家,加快形成由一批功勛企業家、創新型企業家和成長型企業家等構成的企業家隊伍。
(作者為浙江省經信委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