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建春 孟晉霞
中國與印巴俄經濟周期相關性的實證分析
文/方建春 孟晉霞
“中國效應”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等實物和虛擬經濟渠道,導致“金磚四國”其他三國與中國間顯示出日益增長的同步性
2001年11月30日,由吉姆·奧尼爾在高盛第66號全球經濟報告中首次提出了BRICS(“金磚四國”)的概念,相關研究逐步引發業界關注。現有研究多是從“金磚四國”雙邊或多邊貿易的角度進行研究,如丁振輝、衛靈、王雯,(2010)等考察了中俄、中國—巴西雙邊貿易競爭、互補狀況;王進(2010)運用貿易引力模型對“金磚四國”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賀書鋒(2010)研究了“金磚四國”經濟周期的互動性。本文主要通過橫向相關關系對中國與世界以及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持續性、波動性以及領先滯后關系進行比較。
從相關分析來看,中國與印度、巴西的經濟相關性都大致經歷了由強到弱、再逐步轉強的過程(見圖1和表2)。中國經濟周期與俄羅斯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一直處于上升通道,1992-1996年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87,1997-2001年轉變為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06,2002-2009年大幅上升至0.54,這與兩國強化戰略伙伴關系,著力提升兩國經貿往來密切相關。
通過對各經濟體的橫向對比可以看出,中國與俄羅斯經濟的持續性相當,而印度和巴西經濟的持續性較弱。俄羅斯經濟的波動性較強,巴西、印度次之,中國經濟的波動性較弱,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在“金磚四國”中最強。
從結果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增長是巴西GDP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反之則不成立。中國GDP與印度、俄羅斯GDP之間互不構成格蘭杰因果關系。
運用VAR模型、脈沖響應函數來考察中國與BRICS其他三國經濟波動的傳導機制。在運用VAR模型計量的基礎上,筆者運用脈沖響應函數來衡量來考察內生變量對外部沖擊的反應(結果從略)。
從中巴傳導機制看,中國GDP對其自身的新息立刻有所反應,在大約第二年后達到最大,隨后反應逐步衰減;而對來自巴西GDP及貿易新息沖擊在第一年沒有影響,隨后變為負向影響。而雙邊貿易對來自自身的沖擊即刻做出正向反應,隨后不斷衰減;雙邊貿易對來自中國GDP新息不斷增強,第三期達最大;雙邊貿易對巴西GDP新息沖擊幾無反應,到第三期后才開始轉為負向影響,表明巴西GDP增長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為負,而中國GDP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更強。巴西GDP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即刻就有反應,該沖擊到第二年后轉變為負向反應;而對于來自中國GDP的新息沖擊,在第一年沒有反應,隨后不斷增加,到第四年后不斷衰減;巴西GDP對來自雙邊貿易即刻就有反應,隨后不斷衰減。

圖1 中國與BRICS其他三國經濟周期同步性的比較
從中印傳導機制看,中國GDP對其自身的新息立刻有所反應,隨后不斷上升,反應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而對來自印度GDP以及貿易新息的沖擊在第一年沒有產生反應,隨后變為負向影響,這表明印度GDP和雙邊貿易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為負。而雙邊貿易對來自自身的沖擊即刻做出較強的正向反應,隨后不斷衰減;雙邊貿易對來自中國GDP新息的沖擊即刻做出反應,隨后不斷增強,在第二年后不斷衰減;雙邊貿易對來自印度GDP新息的沖擊剛開始沒有反應,隨后不斷增加,在第二年達到最大,隨后不斷衰減,這表明印度GDP增長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中國GDP增長對雙邊貿易增長的影響更強。印度GDP對其自身的沖擊即刻就有反應,隨后不斷衰減;而對于來自中國GDP的新息沖擊的反應剛開始較小,隨后不斷增加并一直保持持續的正向反應;印度GDP對來自雙邊貿易即刻就有反應,隨后不斷衰減,到第五年后達到最小,隨后略有增加。
從中俄傳導機制看,中國GDP對其自身的新息立刻有所反應,隨后不斷上升在第四年達到最大,整體反應強度高;對來自俄羅斯GDP的新息沖擊在第一年沒有產生反應,隨后變為正向反應并略有上升;對來自雙邊貿易新息的沖擊在第一年沒有反應,隨后變為負向反應。這表明俄羅斯GDP和雙邊貿易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相對較小。而雙邊貿易對來自自身的沖擊即刻做出正向反應,并在第二年后期逐漸變成負向反應,隨后不斷衰減;雙邊貿易對來自中國GDP新息的沖擊即刻做出反應,隨后不斷增強,在第二年后不斷衰減;雙邊貿易對來自俄羅斯GDP新息的沖擊剛開始沒有反應,隨后不斷增加,在第三年達到最大,隨后不斷衰減,表明俄羅斯GDP增長對雙邊貿易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中國GDP增長對雙邊貿易增長的影響更強。俄羅斯GDP對其自身的沖擊即刻就有反應,隨后不斷衰減直至消失;而對于來自中國GDP的新息沖擊即刻做出反應,在第二年達到最大,隨后不斷衰減;俄羅斯GDP對來自雙邊貿易的新息沖擊剛開始沒有反應,隨后變為負向反應,到第三年達到負向反應的最大值,隨后不斷上升并不斷衰減直至消失。

——中國與印度、巴西的經濟相關性都大致經歷了由強到弱,再逐步轉強的過程。這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有關。中國經濟周期與俄羅斯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不斷提高。
——中國與俄羅斯經濟的持續性相當,而印度和巴西經濟的持續性較弱。就經濟波動性,俄羅斯經濟的波動性較強,巴西、印度次之。中國經濟的波動性較弱,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在“金磚四國”中最強。這表明,中國經濟經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已取得顯著的成就,中國經濟對抗外部沖擊的能力也日漸增強,也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從中國與BRICS其他三國GDP的協動性來看,中國經濟與巴西、印度經濟呈現正的協動性。中國經濟波動滯后于巴西、印度經濟一年時間。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波動的運動方向相反。

表2 中國與BRICS其他三國經濟增長率的相關系數

表3 1978-2009年各經濟體GDP增長率的橫向關聯

表4 中國與BRICS其他三國GDP增長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從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來看,中國GDP增長是巴西GDP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但反之則不成立。中國GDP與印度GDP以及俄羅斯GDP間都不是彼此增長的格蘭杰原因。中國是影響其他三國GDP和雙邊貿易增長的重要因素,表明中國經濟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的同時,也拉動了“金磚四國”其他三國經濟的增長以及雙邊貿易的增長。
總之,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效應”的日益凸顯,中國經濟的波動由于其巨大的國內市場所產生的供給和需求效應,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等實物和虛擬經濟渠道,導致“金磚四國”其他三國與中國間顯示出日益增長的同步性。隨著“金磚四國”在全球經濟中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各成員國經濟周期將更加同步,相互間經貿合作潛力將更加巨大。這種發展是互利共贏的,對全球經濟增長而言也是一種福音。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經濟周期與世界經濟周期的協動性及傳導機制研究(08JC790097)和(09YJC79024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703030)和(71073143)、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項目(09CGJJ008YBQ),浙江省自科基金(Y6080222)和(Y6110432)和科技廳項目(2010C35010),杭州市科學技術局課題《長三角跨國公司研發資源轉移的新動態及發展趨勢調研》,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B09YJ07)以及浙江工業大學重點項目《基于所有權視角考察FDI對中國高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