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郁鴻勝
從世博碩果到后世博合作
文/郁鴻勝
未來區域綜合實力的競爭,不是單個城市的實力競爭,而是城市群域的競爭,一體化是打破長三角行政區劃的最有效方式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行,不僅對上海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進一步提高了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的能級,確立在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龍頭地位,也對長三角一體化的制度化建設產生重大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合作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12月國務院決定成立上海經濟區,并設立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繼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之后,國家沒有設立專職的區域合作組織機構。長三角區域政府之間的制度合作體制,基本是區域內由各級政府自發組織,表現為由長三角區域內各地方政府行政首長之間的直接磋商和對話。這些磋商和對話包括四個層面的制度平臺:二省一市省市長聯席會議制度;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各職能部門的行政首長聯席會議。
2003年,在南京舉行的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四次會議上,《以承辦“上海世博會”為契機,加快長江三角洲城市聯動發展的意見》正式簽署。規定在籌辦期間,長三角各城市積極籌建“上海世博會”長三角工作機構、共同建設現代化區域交通網絡、全面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等六方面工作。上海世博會期間,長三角制度合作一體化重點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世博會促進了長三角地區兩省一市之間交通網絡全面對接,使地區的空間聯系更緊密。其中杭州灣大橋、滬寧高鐵和蘇通長江大橋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區域內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實現更加高效便捷的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地區的競爭優勢。
長三角共同市場合作機制:上海世博會所建立的交流和投資平臺改善了長三角地區的投資環境,配合旅游會展業的帶動,金融、傳媒、通信等相關現代服務業得到極大發展,形成“旅游+會展”效應,給上海及周邊區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消除了長三角地區地方性壁壘,形成統一的商品和生產資料市場、投資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深化長三角共同市場的合作統一。
區域產業聯動機制:世博會的承辦推動上海發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產業和高水平現代服務業的同時,將部分制造業轉移給江浙兩省,從而推進了區域產業結構的整體整合與分工,改變當前的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同構現象,形成長三角地區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推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及高度化。
統一高效的信息傳導機制:長三角地區不同的行政區域和城市的信息化網絡建設長期未考慮統一標準和互聯互通,在造成社會資源極大浪費的同時,還影響整個地區信息一體化與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上海世博會作為信息交流的平臺,促進了超越行政區域及地方利益的信息一體化協調機制的建立。
旅游產業聯合開發機制:上海世博會為長三角地區搭建了一個龐大的旅游合作平臺,聯手打造“世博之旅”。世博期間,上海、江蘇、浙江的旅游部門對區域內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開辟山水風光游、民俗風情游、江南古城游等旅游新線路。利用世博效應,促進長三角區域旅游的互補效應與聯合開發,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區域一體化。
長三角環境質量區域聯動機制:為保障上海世博會期間環境質量尤其是空氣質量,2010年3月長三角區域開始引入環境質量聯動機制,質量監控運用三個層面的聯動:一是上海世博園區內部監測點實時監控園區內的空氣質量;二是由上海40多個監測站組成的監測系統,全天候監控企業排放;三是長三角兩省一市(上海、浙江、江蘇)聯合實時監測,形成以上海世博園區為核心,半徑達300公里的“控污圈”。
蘇浙滬世博安保警務聯勤指揮機制:蘇浙滬警務聯勤指揮機制為確保上海世博會的安全順利舉辦筑牢安全屏障,為探索“長三角”地區警務一體化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長三角”地區警務一體化運作積極創造條件。
舉辦上海世博會期間,長三角地區兩省一市初步建立了多層次、寬領域的部門和項目合作機制,形成了以項目帶動合作、以合作促進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地區一體化的制度化方面開展工作且成效顯著。以四大平臺建設為例,交通平臺:兩省一市共同開展了《長三角道路運輸一體化合作規劃綱要》提綱編制,推進了省(市)交通專項規劃與區域綜合交通規劃的銜接工作;建立了道路運輸一體化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區域異地聯網售票試點,推進跨省市短途班線公交化運營等;開工建設京滬高速鐵路、滬寧城際鐵路等項目,推進滬杭客專、滬通鐵路、滬杭磁浮等項目前期工作;共同開展《長江三角洲民航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研究》,重點推進浦東機場和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江海直達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創新平臺:兩省一市啟動了“長三角區域危險化學品氣瓶電子標簽標識及其安全管理體系應用示范”等項目聯合攻關;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科學儀器公用系統建設不斷深化,與全國區域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順利完成對接,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科技文獻系統建設進展順利;倡導和組織三地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密切合作,積極促進技術轉移。
環保平臺:兩省一市在完善區域環境管理政策、推動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區域大氣污染控制、開展區域環境監測合作、健全環境聯合執法機制等加九個方面開展合作。
能源平臺:能源平臺下設能源綜合、節能環保、電力發展、一次能源保障四個專題小組,世博期間完成了《長三角節能環保區域合作研究》報告,提出了統一提高區域能耗標準,共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以及頒布區域能源利用“白皮書”、強化區域能源統計基礎工作等意見。
同時,世博會籌辦期間,在區域旅游合作、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區域信用體系、區域人力資源、區域信息資源共享等重點專題合作上取得顯著成果。
指導思想: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和《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指導,以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為總體目標,借助后世博效應,深化長三角區域要素合作,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四個基本原則:一是有利于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長三角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人為本”的重大戰略轉變,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要由高消耗的外延增長向集約型內涵增長轉變,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二是有利于提升整體社會經濟的素質。利用上海較高的城市化優勢,依托長三角其他現代化城市,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功能的提升,改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之間聯系,促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積極建設開放、統一市場體系,協調各地區的競爭規則,提升長三角國際化水平及國際競爭力,建立國際航運服務體系、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高端制造業服務體系和世界城市體系。充分發揮后世博效應,推動長三角區域成為中國接軌國際化的最開放的前沿區域。
三是有利于增強區域發展的融合力。城市間要按比較利益原則進行合作,強化優勢互補,共同開創,通過區域內的要素流動,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資源、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重點形成產業、人口、社會、生態、科技等要素支撐體系。以區域內高速公路等快速干道建設和信息化共享平臺建設為契機,推進交通、信息一體化,促進資源共享。
四是有利于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發揮長三角地區各城市的優勢,強調區域分工,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上海乃至長三角區位優勢獨特、科技實力較強等優勢,強化服務和輻射功能,全面帶動長江流域、沿海地區發展,并逐步向西部地區輻射。
總體思路:未來區域綜合實力的競爭,不是單個城市的實力競爭,而是城市群域的競爭,一體化是打破行政區劃的最有效方式。要充分發揮后世博效應,建立和完善“三級運作、統分統合、務實高效”的區域合作長效機制,創新具有權威性的合作協調體系和服務體系,以制度化促進一體化,全面提升長江三角洲地區整體競爭力。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長三角區域規劃綜合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