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 101149)
后危機時代擴大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分析
潘建偉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北京市 101149)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廣泛。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目前依靠大幅度增加出口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難度很大,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而其中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可以為我們帶來明顯的經濟效應、政治效應、文化效應和生態效應,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中之重,這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持久推動力。為推動農村地區改善消費環境、改變消費觀念、提高產品有效供給、處理好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的關系,應采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民消費結構;建立并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當前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市場透明度,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農村社會信用體系,以充分調動農村居民的消費積極性,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重點;難點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200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形勢急轉而下,各國經濟發展減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在各國采取的一系列積極財政和金融政策刺激下,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國際金融市場漸趨穩定,主要經濟體經濟下滑速度放緩并逐步恢復增長,消費和投資緩慢恢復,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全球經濟復蘇跡象逐漸顯現。盡管在過去的兩年里,發達經濟體所采取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融危機的惡化,刺激了經濟復蘇,但各國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在短期內仍然不可能解決。金融系統依然脆弱,信貸供給與需求缺乏活力,失業率居高不下,國內消費和投資需求疲軟,財政赤字和主權債務大幅度上升,經濟好轉主要依靠政策刺激和政府投入推動,整體經濟活力仍然遠遠低于危機之前的水平。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迅速出臺了寬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2009年,在全面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之后,國民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展。200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比上年增長8.7%。從各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477億元,增長了4.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958億元,增長了9.5%;第三產業增加值142918億元,增長了8.9%。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6%,比上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6.8%,比上年下降了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2.6%,比上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據測算,2010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2686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個百分點。但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出了我國發展方式存在的嚴重弊端。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外需全面受阻,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發生了重要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增長成為必然的選擇,而拉動消費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廣泛。盡管全球經濟在2010年逐漸好轉,但經濟持續增長依舊面臨風險。這主要表現在,金融市場仍然存在隱患,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資本流動尚不穩定,通貨膨脹風險增大,財政赤字增加等。這些都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金融危機之后,主要依靠大幅度增加出口帶動國內經濟增長難度很大,要拉動經濟持續增長,關鍵在于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而目前隨著市場的逐漸恢復,投資需求增加的空間不大,況且投資需求是消費需求的派生需求,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取決于最終消費,因而消費需求才是經濟增長的持久推動力。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消費首次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既包括城市居民消費,也包括農村居民消費,而擴大內需的重點是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1.經濟效應。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農村人口7.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53.4%。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村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內在、強勁的互動關系。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2010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實際增長6.3%,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實際增長7.3%。如何擴大農村消費需求,啟動農村市場,是買方經濟條件下保證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首先,中國農村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消費群體。但受收入水平制約,農村居民消費受到限制,占全國1/2的農村人口只擁有1/3的購買力。因此,擴大消費最大的潛力在農村,要把農村潛在的消費需求轉變為現實的需求,從而直接拉動經濟增長,[1]、[2]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其次,農村居民對工業品需求的收入彈性較高。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研究,目前我國農村居民對工業品需求的收入彈性為1.314%。也就是說,農民收入每增加一元,就會相應增加1.314元的消費需求。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城鄉居民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差異較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實現了身份轉變的農民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費結構也會從生存型、溫飽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轉換。1990~2009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由59.0%下降到41.0%。根據聯合國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劃分標準,我國農村居民生活已經步入小康水平。這將帶動全國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3]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消費無論是從整體水平上還是從結構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消費日益趨于多元化,食品、衣著及家庭設備和日常用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不斷下降,而花費在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和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方面的支出比重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
2.政治效應。胡錦濤同志指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實現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保持農村社會的基本穩定,對于維護整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對于實現我國在新世紀的發展目標,都具有決定性的重大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測,到2010年底,我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工業化和城市化呈現加速之勢,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機遇期。毫無疑問,如果真是“三農”出了問題,那將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此時的工作重點之一應是使大量農民能夠順利轉型為安居樂業的城鎮居民,有效遏制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否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無法實現,甚至會導致經濟發展停滯、社會動蕩不安。改革和發展離不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截至2009年底,中國城市化率(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率)已經達到46.6%,但城鄉收入差距卻沒有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而得到有效改善。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提高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階段要求必須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提高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3.文化效應。居民收入水平與其消費需求狀況之間存在較高的關聯度。因此,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最為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農民收入,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極大地激發農民投資教育的欲望和能力,進而提高農村兒童入學率,并延長其受教育的年限。這將逐步減少農民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有效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此外,在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中,擴大農村消費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素質,使之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另一方面可以使之成為現代農民或市民,這關系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
4.生態效應。第一,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解決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的基本生存問題,使其收入和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提高,能從根本上遏制農村地區特別是生態脆弱區毀林開荒、毀草開荒、圍湖造田的行為,真正實現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既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生態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第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有利于農民接受和融入現代文明,改變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摒棄落后的人口意識和生育觀念,實現少生優生,使人口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相協調。第三,通過多方引導,推行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科學消費,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4]
1.落后的消費環境。農村消費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公共品(如農村用電、交通和通信等)供給缺乏,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擴大的制約作用十分突出。以家電產品為例,家電曾經是帶動城鎮消費的主要產品,但目前城市家電產品趨向飽和,而廣大農村的需求水平卻很低。目前,農村電視機普及率在80%左右,電冰箱、洗衣機普及率在35%左右,空調器和小家電產品普及率在20%以下。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普及率如此之低,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這些耐用消費品基本上都還有一個讓廣大農村居民難以承受的使用成本。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很多在城市司空見慣的公共品到了農村就會變得稀缺。如電網建設問題,由于實行的是企業化、市場化的運營方式,導致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電網都是以高收費的形式來收回投資成本并取得相應利潤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廣大農村居民所承受的用電價格就遠遠高于城市。在這樣一種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上,廣大農村居民可能買得起家電產品,卻很少能用得起這些產品。此外,像洗衣機、熱水器等電器產品,電力價格因素并不是限制農村居民使用的最主要因素,真正限制農村居民洗衣機和熱水器消費的,是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幾乎不成體系且幾乎沒有什么壓力的自來水供應系統,相當多的農村目前甚至還沒有自來水供應系統。在這種情況下,比較理性的消費行為就是干脆不消費。而這樣一來,作為一種消費需求,農村居民這一龐大群體所具有的非常巨大的消費也就因此被消蝕了。此外,農村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消費信貸開展極其有限。
2.保守的消費觀念。我國農村居民仍然沿襲著幾千年來一直固有的生存和消費方式,雖然那種純粹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式已經不復存在,但商品率偏低仍然是我國農村消費存在的一大問題。在這種帶有濃重自然經濟色彩的生活方式影響下,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農村居民消費觀念保守,有些農民不是沒有錢,也不是在消費硬件設施上有很大限制,但很多農民就是不敢消費,不肯消費。如重視建設房屋而忽視其他消費、“人情消費”盛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節日集中過度消費現象比比皆是。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長期以來農村居民在商品和消費資料短缺的狀態下形成了“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農村居民普遍存在的節儉與浪費并存的現象制約了農村居民的科學消費、和諧消費。
3.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消費結構不合理與價格定位不合適,限制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大。農村消費與城市消費在結構上差異較大,農村居民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在達到城市居民某一收入水平之后,并不是簡單重復城市居民的消費模式。我國絕大部分市場經營者對消費市場的研究和把握一直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傾向,很多產品從研究設計到開發生產以及營銷宣傳,生產者所關注的群體主要是城市的消費者,而對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消費習慣、購買心理等缺乏專門的市場調查。實際上,在城市消費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過時的產品在檔次、質量、價格、功能及結構等方面并不一定適合農村的消費環境、收入水平和消費特點。因此,農村消費市場盡管從某種角度看是城市消費市場的一種滯后體現,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天的農村消費市場就是幾年前城市消費市場的翻版。農村消費市場是相對獨立的,而非城市消費市場的簡單再現,不能將城市經濟中過剩或過時的產品簡單地向農村市場推銷,而是要根據農村消費市場的實際來組織商品的生產和營銷。我國部分商品如彩電、冰箱、服飾、正版光盤及其他名牌產品價位較高,與大多數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很大。這種超出一般農村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的高價位,一方面造成了部分產品“企業高積壓、農村低普及”的情況,另一方面又給一些假冒偽劣、低水平仿制產品創造了生存空間,導致市場上供給的產品普遍存在質量低下問題,給農村消費市場帶來了負面影響。[5]
4.生產消費支出擠占生活消費支出。農村居民消費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生活消費,還有一部分是生產消費。金融危機之后,各級政府采取措施擴大農村居民生產消費。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者,隨著農村經濟的逐步發展,傳統的生產方式也在逐漸改變,各式農用機具開始慢慢為農民所接納。由于這些農用機具的價格往往超出農村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農村信貸業務有限,很多農民手里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來購買這些農用生產機具,結果導致農村居民生產消費支出不足并擠占生活消費支出,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擴大。
1.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農村社會保障是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問題解決得好壞與否將直接影響對未來支出的預期,直接影響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社會發展,著力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出臺了關于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等的一系列政策,社會保障體系得到進一步加強。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仍然以城鎮居民為核心,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完善,影響著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總體來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的地方還很多。首先,我國農村現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健全,保障項目較少。一是社會保險制度嚴重缺位。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步履維艱,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尚處于全面推廣階段;工傷、生育、失業三大社會保險制度至今尚未在農村建立。二是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不完善。目前,農村主要局限于基本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制度基本沒有建立,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不普遍。三是社會福利體系殘缺不全。目前,只有部分經濟實力較好的地區還依稀保留了一些敬老院和福利院,大部分地區該項制度體系已經癱瘓。其次,保障標準低,總體水平不高。新型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不高,而且由于是保大病住院,使相當一部分參保居民因交不起首次入院費而不能住院,進而無法享受醫療保障,新型合作醫療能否真正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致窮問題不容樂觀。
2.農村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優化和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能有效緩解農民“貸款難”問題,促進涉農中小企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農業不斷向產業化、科技化和市場化發展。現階段,廣大農村地區信用的缺失、信用關系的扭曲嚴重影響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增加了農村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和效率損失,導致農民增收緩慢,農村中小企業發展遲緩,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壯大。首先,農村社會信息體系的缺失直接影響到了地方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阻礙了農村改革的進程。其次,嚴重阻礙了農村金融業的穩健運行。社會信用秩序混亂阻礙了農村資本市場與資金市場的發展,使農村信用總量萎縮。同時,農村社會信用秩序混亂也使各種金融創新業務難以正常開展。
3.處理好生產消費與生活消費的關系。隨著收入的增長以及經濟活動的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也逐漸多元化和城市化,農村居民所追求的不再僅僅局限于吃飽穿暖的滿足型消費,而是逐步與城市接軌,由滿足型消費轉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農業生產投入逐年加大,農村居民稅費負擔大幅下降。稅費改革后,農村居民的各種稅費支出大幅減少,2005年底農業稅的全面免收更是進一步減輕了農村居民的負擔,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稅費支出只有0.9元。農民消費意愿較強,但消費水平仍然較低。當前在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支出項目中,農民的選擇按照從多到少的順序,依次為購買農業生產資料、教育支出、房屋修建、購買家電等日常生活用品、購買食品、就醫看病等。這表明農民的消費水平仍然較低,除生產性支出外,高中和大學教育、建設房屋等仍然是農民支出的大頭和沉重負擔。值得關注的是,文化娛樂旅游支出項目寥寥無幾。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如加強醫保、強化社保、減免義務教育收費等,但農民因總體收入水平較低,且高中和大學教育費用較高,負擔較重,加之養兒防老、儲蓄養老等觀念根深蒂固,束縛了農民消費的手腳。
1.增加農民收入,優化農民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影響農民消費結構的因素主要有農民收入水平、農村生活設施、產業結構、市場商品與服務供給結構等,但我們認為農民收入水平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8]根據恩格爾定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居民消費結構趨于優化。當前要擴大農民消費需求、優化農民消費結構,必須采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效益為中心,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優化農業內部生產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繼續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農民就業技能培訓與勞務輸出信息網絡建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就業與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完善農村征地補償機制。
2.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當前的消費信心。認真落實國家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法規政策,遏制農村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現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為此,要針對問題的根源盡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應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統籌協調做好各項工作,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以及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已有的各項保障制度,要不斷完善政策,擴大覆蓋面。加強農村低保工作,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進一步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通過不斷完善醫療保障制度,使農民得到有效的醫療服務。
3.建設農村社會信用體系。首先,強化法制建設,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信用體系,其關鍵是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付出代價的制約機制,保證契約雙方權利不受侵害。因此,要加強立法,形成具有權威性、連續性、公正性的法律保障體系,從法律制度上不斷完善并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的行事主體。同時,要嚴格執法,切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社會信用、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違法行為,并強化對違約責任的追究。其次,提高市場透明度,建立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的信用市場,減少信息不對稱,加強并完善信息公開披露的法規制度。再次,建設農村信用體系。要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革,農村信用社可以說是現階段農村地區最主要的金融機構。產權明晰是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現階段,就是要按照國務院出臺的改革方案靈活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來改進農村信用社的產權結構,同時還要有完善的產權保護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把農村信用社建設成為市場型的、能夠真正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基層金融機構。最后,培育誠信精神。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誠信道德教育,提高公民對誠信的認識,營造誠信的氛圍,讓誠信成為每個公民恪守的道德規范。同時,還要鼓勵大家恪守信貸合同,恪守誠信的村民貸款時可享受一定的優惠,加深農村居民對誠信的認識,使誠信成為人們交往的道德準則。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
在提高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問題上,我國政府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并初見成效。總而言之,只有讓廣大農村居民有錢可花、有錢能花、有錢敢花,農村居民的消費積極性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才有可能在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真正有力地夯實我國整體需求力量中農村市場這一薄弱環節,進而培養我國總體的社會需求水平,有力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增強自身抵御國際經濟波動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的能力,切實建設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具有影響力的強大經濟體。
[1]尹世杰.我國當前擴大消費需求的幾個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09(7):7-10.
[2]丁俊發.關于中國消費的幾個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0(9):4-7.
[3]馬成文,毛舒樂.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對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10(10):170-171.
[4]潘建偉.居民消費行為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193-206.
[5]張飛.后危機時代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0(9):52-56.
[6]馬曉河.必須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擴大農村消費[J].宏觀經濟管理,2010(2):22-23.
[7]胡若癡.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消費的情況、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消費經濟,2010(1):11-14.
[8]張長生,李巖.后危機時代擴大居民消費的路徑[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3):49-53.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s economy and world economy is getting broader.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At present,promoting the domestic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increasing export is very difficult;the key for pulling the economic growth i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especially the consumption demand.Expanding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rural residents can bring us with obvious economic effect,political effect,cultural effect and eco-effect;it should be given primary importance among priorities;and it is also th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To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change the views of consumption,improve the effective product supply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productive consumption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rural areas,we should,first,increase farmers'income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optimize farmers'consumption structure;second,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consumption confidence of rural residents;and third,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construction,enhance market transparency,establish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to stimulate 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and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rural residents to promote the quick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rural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focus;difficulty
The Analysis on Expanding Consumption Demand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in Post-Crisis Era
PAN Jian-wei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F014.5
A
1007-8266(2011)02-0091-06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會科學項目“北京市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研究”(項目編號:SM201010037001)、產業經濟學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和經濟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以及北京市社會信用與社會保障研究基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潘建偉(1964-),女,遼寧省建平縣人,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流通經濟與消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