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鐵
(鹽城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鹽城224051)
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已整整兩年,江蘇新一輪沿海開發全面啟動,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港口、海岸線、灘涂、城鎮化開發建設等區位和資源比較優勢,因而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了良好開局,沿海地區開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1]但從現狀來看,連云港、鹽城、南通沿海三市的區位和資源比較優勢還未能夠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與后發優勢,主要是在新一輪的沿海開發中未能將低碳化開發的理念、目標、保障措施、政策機制等真正落實到位。
低碳經濟是一個具有廣泛社會性的經濟前沿理念,更是全球政治經濟博弈的焦點和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大引擎。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地區權益的全球性革命。[2]因此,以低碳化的方式實施江蘇沿海開發戰略是江蘇沿海地區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適應江蘇省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新要求,將區位和資源比較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實現后發至上、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也是江蘇沿海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自然環境和資源等稀缺性要素生產率,積極爭取建立“全國沿海低碳經濟示范區”,并為全面提升江蘇省科技創新的先機優勢和綜合實力尋求一種新的動力源泉與政策機制的必由之路。
堅持將區位和資源比較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的總體思路,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與江蘇沿海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按照江蘇省“十二五”戰略規劃的總體要求,立足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氣候變化和加快推進沿海發展戰略的大背景,堅持用科學、低碳化和可持續開發的理念和思路,進一步完善江蘇沿海開發新模式,以加快轉變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為重要目標,以提高江蘇沿海地區低碳技術、低碳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關鍵,以發展低碳、綠色、智能為標志的創新型經濟為核心,以大力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促進江蘇沿海地區堅持走又好又快的低碳化開發建設道路,增強江蘇沿海地區的特色優勢、發展后勁和綠色競爭力,積極爭取建立“全國沿海低碳經濟示范區”,促進江蘇沿海地區城鄉、區域和人的全面發展。
港口是江蘇沿海地區開發建設最重要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也是沿海基礎設施建設的龍頭,但港口建設的過程也是污染和碳排放不斷增加的過程,因此,只有以低碳化方式加快以連云港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設,強化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不斷提升港口群的綠色競爭力和服務功能,才能切實發揮沿海港口群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橋梁作用,將其建成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3]
1.完善高起點的港口建設規劃。兩年來,以連云港港、鹽城港、南通港“三港”加快建設為標志,沿海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開始跨入大航道、大碼頭時代。在連云港,按照建設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戰略定位,港口功能隨著建設推進而不斷增強。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1.64億元,主港區15萬噸級航道建成通航,30萬噸礦石碼頭投入使用。在鹽城,繼大豐港二期工程建成通航后,濱海港深水碼頭、射陽港均在加緊建設,大大加快了港口資源整合的步伐。在南通,洋口港10萬噸液化天然氣(LNG)碼頭和10萬噸級北航道工程相繼完工,呂四港建設序幕拉開,大大強化了南通港江海聯動新格局。[4]要按照建設低碳化現代大港口和國際航運中心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各港區的功能定位,加強分工協作,以臨港產業項目為依托,加快低碳化港區建設,提升沿海三市為中西部地區服務的能力,強化其對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服務功能,發揮其對蘇北腹地經濟發展的服務帶動作用。
2.采取低碳化的建港方式。目前,世界各國建筑能耗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0%~40%。[5]沿海三市在建的港口群都是1萬噸~30萬噸的大吞吐量、高等級大港口,建筑能耗特別大。因此,在港口建設和作業過程中都必須要充分體現節能減排、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減少環境污染的低碳化要求,堅決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建筑材料和建港作業方式。要將港口作業區、工業區、生活區等分開合理設置和建設。在建筑材料選擇和配比、施工方式、作業進度、工程監理等建港環節,都要依據不同港口的施工條件與建設特點,積極推廣太陽能建筑和節能建筑,大力推進建港方式低碳化和節能化的進程,從而將港口建設的環境成本降到最低。
3.科學協調處理好沿海港口運營和海岸線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沿海三市目前運營和在建的有11個大港區,港口每年的吞吐量都超過億噸。海洋巨輪的進進出出和大噸位貨物的裝卸,勢必會對港口所處的海岸線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因此,沿海三市務必要堅持陸海統籌,超前規劃,科學協調處理好沿海港口運營和海岸線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如連云港港區與著名的連島旅游區、大豐港區與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射陽港區與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等緊緊相鄰。所以,在沿海港口的運營管理中,一定要堅持注重環保、注重生態,加強港口低碳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如天津港的集裝箱碼頭2010年實行“油改電”作業,實現了港口作業低碳化)。同時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港口運營中保護生態、在生態保護中促進港口運營的一系列管理體制和機制。沿海三市正在規劃和建設的臨港產業布局都是“大進大出”的產業和產能,往往一個項目就是一項大產業、大產能,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大的碳排放,從而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性影響。按照國家規劃要求,江蘇沿海地區不允許開發和保留的生態岸線總長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70%。[6]因此,臨港產業開發的生態岸線遠遠小于保留的生態岸線,這就對沿海三市開發臨港產業的生態保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沿海三市同樣必須超前規劃,科學協調處理好臨港產業與周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嚴格保護海岸線資源,合理劃分海岸線功能,做到分段明確,相對集中,互不干擾。港口建設和涉海工業要集約利用岸線資源和近岸海域。切實做好臨港產業的規劃和定位工作,加強和完善對臨港產業碳排放量的控制和管理,確保周邊的生態環境不遭受破壞。
4.建立健全港口碳排放監測管理體系。如上所述,沿海三市在港口建設、港口運營和臨港產業開發建設過程中,都會形成大量的碳排放,因此,要真正實現以低碳化方式建設和管理大港口,大力推進沿海港口建設中的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就必須建立健全港口碳排放監測管理體系。這也是沿海三市加強低碳化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創新低碳化的港口管理體制機制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培育大產業是將江蘇沿海地區建設成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經濟增長極的經濟基礎。但是培育什么樣的大產業和怎樣培育大產業必須與江蘇沿海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7]因此,必須以低碳化開發的整體設計理念和自覺意識,統籌規劃、調整江蘇沿海地區的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聚集創新要素,依托沿海三市的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實施錯位發展,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和海洋產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特色產業體系。
1.科學規劃和積極發展戰略性的低碳特色產業體系。大幅度降低GDP碳強度,提高碳排放的產出效益,是我國中近期應對后金融危機和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切入點。[8]一方面,全球主流的消費市場結構正在出現變化,歐、美、日等發達地區和國家比以前更加強調綠色、低碳、環保、節能等;另一方面,從提升沿海三市長遠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來看,還在于要加快改善沿海三市經濟增長的供給結構,即引導沿海三市進一步加大產業體系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布局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盡早成為主導產業。因此,要充分利用江蘇沿海地區的特色資源和環境優勢,做大做強風電、太陽能光伏、核電和生物質能四大低碳新能源產業。[9]這是沿海三市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著力點。同時,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新材料、環保裝備、生物醫藥、軟件與創意等新興戰略產業。構建改革試驗區,建成低碳產業創新區域,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和能力建設。推進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廢物回收利用、余熱余壓發電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結合沿海三市的環境資源特點,超前研發和推進秸稈燃燒技術發電、潮汐發電、沼氣發電、太陽能發電、垃圾發電、風能制氫等綠色能源項目。集聚江蘇科技創新優勢,加強智能電網等高端前沿技術的研發和建設。沿海三市在構建戰略性的低碳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體系時,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各自的資源、環境及產業基礎優勢,加強區域內部資源整合,合理確定各地功能定位與主導產業,防止和避免在產業分工與定位上趨同,搞同質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2.加快發展以“大進大出”為特點的臨港產業。要依托連云港港區、徐圩港區、洋口港區、呂四港區、大豐港區、濱海港區、射陽港區、灌河口港區的深水港口資源,充分利用港口優勢和交通便利優勢。[10]根據各自比較優勢,合理分工,錯位發展,以大企業、大項目為載體,做大做強市場需求大、高附加值和深加工的石化、汽車、造船、生物制藥、現代紡織、電子等臨港產業及石油煉化、原油儲備、液化氣天然氣和煤炭中轉儲備等能源儲備基地。不斷提升產業層次,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推進傳統產業全面升級,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基地和能源儲備基地。同時推進港口、產業、城鎮聯動開發,發展臨海重要城鎮,促進人口集聚。構建臨港產業和能源儲備基地發展新格局,使之成為提升江蘇沿海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點。
3.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的發展對于有效拓展江蘇經濟發展空間,培育江蘇經濟發展增長點,推動江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要實施以海強省、以海富省和科技興海戰略,充分利用沿海三市的海洋特色資源優勢,擴大海洋產業規模,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切實改變現有海洋產業以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等傳統產業為主的海洋產業體系,積極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產業。要依據沿海三市各自不同的海洋資源特點和優勢,大力培育油氣、交通運輸、海洋化工、海洋食品、海洋裝備制造、石油鉆探成套設備、生物工程、高新材料、造船、船舶修造、海洋生物開發、海洋鉆井平臺、巨型礦砂船、海洋醫藥等支柱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構建具有江蘇沿海地區特色的新型海洋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構建江蘇沿海地區特色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利用沿海三市港口、機場等交通樞紐和重要節點,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現代物流企業集團,把沿海三市建設成為現代物流基地。要促進沿海三市的制造業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形成一批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工業研發設計服務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發展沿海三市的地方金融,加快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建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融資平臺。同時積極發展沿海三市的信息咨詢、中介代理、會展交易等商務服務,提升國際會展功能,打造區域性和國家級會展品牌。要充分發揮沿海三市海洋、濕地、文化等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科學規劃和整合開發旅游資源,擇優布局重點旅游度假區、生態旅游示范區,打造沿海三市的特色旅游城市,培育我國東部旅游新基地、國內和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生態休閑旅游帶。[11]
4.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堅決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和產能,著力提高沿海三市碳排放的產出效益。沿海三市總體上屬于我國沿海地區發展的經濟“洼地”,原有的產業基礎集中度不高,工業經濟規模和總量不大,傳統的“小、散、低”加工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要素資源不聚集,不僅技術水平和利潤附加值不高,而且能源、資源消耗多,碳排放量大,因此,必須堅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原則,通過積極調整原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下決心淘汰一部分落后產業和產能,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以兼并重組等方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增強新興產業集聚能力,從而不斷提高碳排放的產出效益,實現大幅度降低GDP碳強度的自主減排目標。要下決心調整近年來在沿海地區密集建成的大小化工業園區、小鋼鐵、小造紙、小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和產能,騰出空間和資源發展低碳化的新興產業。要進一步提高沿海三市產業項目環境準入標準,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發展,防止產業梯度轉移帶來的污染轉移。要嚴格控制排放含氮、磷污染物的項目。沿海三市的新上建設項目必須與開發園區產業定位相符合,并滿足污染物總量控制的要求。總之,要加強產業政策、環境準入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約束機制,從源頭防止沿海開發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5.切實做好承接上海、蘇南產業轉移工作,加快建設一批合作雙贏的高新產業園區。要充分利用江蘇沿海開發和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兩大國家發展戰略在江蘇沿海地區的疊加效應,充分利用沿海三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設之中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崇啟大橋、崇海大橋等快速交通優勢,按照加快建設沿海三市特色產業體系的總體布局,積極開展產業和科技創新合作,有選擇地承接上海、蘇南等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建成一批合作雙贏的高新產業園區,推動沿海三市產業優化升級和跨越發展,促進與長三角經濟的互動發展。[12]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與合作水平,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在更高層次上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提高沿海三市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資源配置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與蘇北其他地區的合作,服務和帶動蘇北腹地經濟發展,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
6.建立健全城市工業和臨港工業災害防治體系。在沿海三市要實施“海陸兼顧”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強化對沿海重化工業的環境風險防范。推進環境監控和預警體系建設,加強對重點企業、開發園區、入海河口污染排放的在線監測,完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的監管網絡。強化城市工業和臨港工業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及海洋災害預警,提高海洋環境突發事件的防御和應急響應能力。加強工業災害防治和環境信息披露,健全社會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堅決防止出現安全隱患和工業危險源。
灘涂資源是江蘇沿海地區最重要的資源優勢,選擇合適的區域進行適度圍填開發,將為江蘇沿海地區和長三角地區提供大規模的土地后備資源與經濟發展空間。但是灘涂資源的開發絕不能再采取傳統的開發方式,而必須根據海域灘涂資源和近岸海洋條件,進一步深化研究沿岸海洋物理環境的變化趨勢,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不改變輻射沙洲總體動力格局、不影響深水航道的前提下,依法合理確定圍填的范圍和時序,堅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陸地與海洋統籌、產業布局與生態保護協調,實現開發與保護雙贏。
1.堅持有序推進圍墾開發,防止和避免過度開發。沿海三市灘涂資源開發,經過建國后五十多年的圍墾實踐,正在經歷著由近到遠、由淺入深、由易變難的過程。從岸線平緩的近灘到風大浪急的岸外深水區,圍墾開發的規模更大,起點和標準更高,難度和風險也在增加。因此,要把圍墾開發難度和風險降到最小,必須通過試點和有序推進的工程實踐逐步探索和總結經驗,及時調整、完善已有的規劃方案,以新理念、新模式進行科學有序的圍墾,使造地、造港、造城、造廠、造綠有機結合,讓科學用海、依法用海、綠色用海的要求一一得到落實。[13]要為岸外輻射沙洲大規模圍墾探路,包括如何確定圍墾區域的功能定位、開發利用方向,如何加強圍墾工程對洋流潮汐、入海河流、基礎設施、近海物種的影響監測分析等。尤其是沿海的灘涂、濕地和潮間帶是海岸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體現,在沿海開發中要注意保護,不能過度開發,要保持平衡,體現低碳化開發的目標和要求。總之,有序推進圍墾開發,既是一個時間概念,更是在圍墾開發中對海洋環境、工程施工、生態保護平衡等客觀規律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14]
2.堅持實施園區式綜合開發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多贏的目標,是以低碳化方式圍墾開發沿海三市灘涂資源的關鍵所在。總結建國五十多年來的灘涂圍墾開發實踐,沿海三市的圍墾開發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粗放式開發利用的階段,同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和平衡仍然是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因此,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對江蘇沿海地區灘涂資源的開發應實施園區綜合開發模式。[15]其基本思路就是:農業用地實施成片開發、成片租賃,推進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公司化管理,建設商品糧、鹽土農作物、生物質能作物和海淡水養殖基地,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把沿海灘涂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用地結合臨海節點,合理布局臨港產業和城鎮建設,引導土地集約利用,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生態用地主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主要建設沿海人工濕地、沿海水庫、沿海防風林、護岸林草等,補充沿海生態用地,增強調節氣候、減緩海洋災害影響和凈化環境的功能。
3.充分利用沿海三市各自的資源和環境優勢,實現圍墾開發生態效益最大化。沿海三市對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切實轉變開發理念,要從“靠海吃海”的傳統觀念升華到“養海護海”的開發理念,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要嚴格按照國家和江蘇省有關規劃綱要推進圍墾開發。江蘇沿海灘涂總面積超過1000萬畝(占全國總量的25%),根據國家和江蘇省有關規劃,江蘇沿海灘涂規劃建設21個園區,分為7個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4個生態旅游區、7個臨港產業區和3個綠色城鎮開發區。[16]根據國家規劃要求,江蘇灘涂圍墾開發出來的土地,主要用于農業、生態和建設,在總體上按照6:2:2比例進行分配。因此,要嚴格按照國家和江蘇省的有關規劃綱要推進圍墾開發,確保圍墾開發出來的土地主要用于農業和生態建設,嚴格控制建設用地面積和開發用途,建設用地將主要用于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的發展。這既是服從大局和全局的需要,更是確保低碳化圍墾開發目標的底線。同時,在圍墾開發中要充分發揮和利用沿海三市各自的資源和環境優勢,實行錯位和差別化圍墾開發,不搞“一刀切”,不實施同一種開發模式。如鹽城市可以用產業化的方式大力發展有機海水蔬菜、耐鹽水果、耐鹽花卉等特種經濟作物和農作物良種繁育等高效鹽土農業。大豐市現在就有5000多畝海水蔬菜俏銷上海、蘇州,為沿海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走出了一條新路。南通市則可以大力發展海淡水養殖基地、海產品加工基地、灘涂觀光休閑農業區等高效海洋農業。如海安縣老壩港鎮擁有的海岸線很短,卻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鰻魚之鄉”、“中國河豚之鄉”、“中國漁網之鄉”4頂桂冠。
4.在圍墾開發中要高度重視對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沿海灘涂生態環境的保護。沿海三市是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濕地,具有珍禽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等12大類、92個重要生態功能區。[17]兩個國家自然保護區均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單位,生存著1800多種野生動植物,其中野生麋鹿已達1618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每年來這里越冬的丹頂鶴有1000多只,占世界丹頂鶴野生種群的60%以上。世界旅游組織專家認為,這里是世界上稀缺和真正具有生態旅游開發潛力的旅游資源。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保護中發展的方針,優化沿海灘涂資源圍墾開發布局和圍墾用地利用方式,對上述重要生態功能區劃定保護“紅線”,實施強制性保護,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圍墾開發活動,確保上述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的生態安全和稀有的綠色財富。
5.加大沿海灘涂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等重點工程建設力度,不斷增強沿海灘涂生態系統的固碳和碳匯吸碳能力。沿海灘涂資源開發的一個核心目標就是為江蘇沿海地區乃至長三角地區可持續地提供生態產品。人類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18]保護和擴大自然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過程也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活動也是發展。所以,以低碳化方式推進灘涂大開發,不僅要從“碳源”上有效遏制、減少排放,還應該在碳匯上花力氣、下功夫。“碳源”是指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而“碳匯”則是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在沿海三市的灘涂資源開發中,要采取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并行等政策措施,充分利用沿海灘涂資源中土地、濕地開發空間大的自然優勢,加大植樹造林和濕地保護等重點工程建設,將大氣溫室氣體儲存于生物碳庫。據科學測定,一畝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放出氧氣49公斤,可供65人一天的需要。所以,加大沿海三市灘涂資源開發中林地、濕地開發、經營和保護管理力度,不斷完善和提高林地、濕地質量,鞏固、擴大沿海灘涂森林、濕地的碳儲存,有效發揮沿海灘涂森林、濕地的碳匯潛力,可以大幅度增強沿海三市的碳捕獲、固碳和碳匯吸碳能力,從而為沿海三市實現建設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鄉村的目標創造重要的生態條件。
加快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不斷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是推動江蘇沿海地區盡快形成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的重大舉措。但是,推進江蘇沿海地區城市化建設方式必須防止和避免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的“高碳化”模式,要以低碳化方式將江蘇沿海地區的大中小城市建設成各具特色的現代化沿海城市,尤其是在城市建設空間中,應主要擴大城市居住、公共設施和綠地等空間,嚴格控制并壓縮工業空間。
1.進一步強化以低碳化方式做大規模、做強實力的理念,加快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城市規劃是一種土地和空間資源的配置機制,是政府引導城市發展的重要規制手段。規劃帶來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帶來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過去是“規劃缺乏”和“亂規劃”,現在許多城市則是“規劃換得太快”和“規劃過度”。因此,要進一步通過強化建設低碳城市的理念來修改和完善沿海三個中心城市2020年、2030年城市總體規劃,通過低碳規劃尋求三個中心城市發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面向未來可持續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尤其是各類城市的集聚人口和經濟的規模要與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統籌考慮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
要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低碳化方式統籌城鄉交通、市政公用、水利、電力、電信、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要切實改變城市水源單一、缺乏儲備水源、導致城市抗風險能力薄弱的狀況,促進低碳化的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低碳化的生產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形成低碳化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長效機制。加快提升沿海三個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綜合服務功能、生態產品供應能力和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的地位,增強三個中心城市在江蘇沿海開發中的輻射帶動能力。
2.堅持以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產品和低碳技術為基礎,首先實現城市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經濟總量增速的目標。[19]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地。[20]沿海三市不可能再延續發達國家以高能源消費為支撐的城市化發展道路,要向低碳化發展模式轉變。發達國家的碳排放有2/3左右來自于建筑和交通等公共消費領域,而沿海三市與中國許多城市的情況類似,碳排放70%以上來自工業生產領域。[21]所以,沿海三市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第一位的工作是要加快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以低碳化方式優化調整現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以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產品和低碳技術為基礎,不斷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競爭優勢,嚴格控制和下大決心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與產能,著力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碳排放的產出效益,以降低城市社會經濟活動的碳排放強度為近期目標,實現GDP能源強度的大幅度降低,使沿海三市的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經濟總量增速。
3.堅持政府與企業、居民三方通力合作,共同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治理方面的主導作用。建設低碳城市既不是簡單的市場行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政府行為,而是政府與企業、居民三方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參與的過程。地方政府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低碳化最重要的實施層面,在建設低碳城市的過程中主要起到規劃、引導和領導的作用,居民和企業在建設低碳城市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力推進沿海三市建設低碳城市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和推動各類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服務市場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規劃、引導和領導作用,加強低碳理念宣傳,提高企業和居民認識,制定完善的建設低碳城市的規劃和法規,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構建低碳化的產業體系,完善低碳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出臺引導低碳化生產、生活和消費的地方性政策與法規,加大低碳化管理和執法力度,對節能者進行經濟和政策激勵,對耗能者實行強制性懲罰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積極性,有效影響居民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逐步改變城市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從傳統的高碳消費模式向低碳消費模式轉變。總之,政府高水平的公共治理能力和良好的公共參與機制是保障企業、居民積極參與到低碳城市建設中的先決條件。離開廣大居民的支持,建設低碳城市很容易成為空談。[22]
4.堅持以推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核心。[23]沿海三市在推進低碳城市建設進程中,一方面,要不斷加大創新與應用低碳技術的力度,只有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才能在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構建低碳化的產業集群和發展低碳經濟中處于有利地位,特別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節能技術和新能源的生產和應用技術,是建設低碳城市、實現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目標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建設低碳城市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國內外的實踐說明,地方政府對低碳化的認識程度和城市管理的創新力度,決定了低碳化城市建設的高度,尤其是地方政府對城市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在建設低碳城市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與激勵作用。
當前,要加快建立健全反映環境成本的各類產品和消費品的價格形成機制與市場配置機制,進一步探索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政策一體化。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廣泛應用低碳技術,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使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標準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部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達標排放。加強城鄉環境監管,建立健全城鄉污染聯防聯治機制。總之,只有堅持以推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核心,以“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才能切實改變現有城市中“垃圾多、綠化不夠、水質不好、排水不暢”等突出的生態問題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社會經濟運行模式,[24]從而不斷改善和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1]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新華日報,2011-02-16(A04).
[2]胡兆量.低碳化和高端化:北京建設國際大都市兩議[J].城市問題,2010(3):2-4.
[3]、[6]、[10]、[11]、[16] 國務院.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ED/OL]. 文 新 傳 媒 ,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00706/XM100706B101.pdf,2011-08-06.
[4]夏丹,吉強,吳劍飛.江蘇省沿海開發升為國家戰略2周年:創建“洼地”崛起示范區[ED/OL].新華報業網,http://js.xhby.net/system/2011/07/05/011149922_01.shtml,2011-08-07.
[5]、[19]、[21]、[22]、[23]、[24]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等.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城市發展研究,2009(6):1-7.
[7]、[9]、[17]、[18]國務院.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ED/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09/3099774.shtml,2011-08-06.
[8]、[21]何建坤.要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ED/OL].網易財經網,http://money.163.com/10/0508/15/666208F800254DEL.html,2011-08-07.
[12]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ED/OL].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6/22/content_203 20273.htm,2011-08-06.
[13]、[14]、[15]張忍順.江蘇沿海開發土地高效利用市場運作開發灘涂[ED/OL].中國江蘇網,http://jsnews.jschina.com.cn/a/200909/t181086.shtml,2011-08-08.
[20]顧朝林,譚縱波,劉宛,等.氣候變化、碳排放與低碳城市規劃研究進展[J].城市規劃學刊,2009(3):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