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北京市 100070)
京津冀都市圈農民工就業狀態研究
紀 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北京市 100070)
京津冀都市圈農民工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農民工權益缺失嚴重,而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接納有著強烈的訴求。為了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協調變動,必須解決好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民工就業問題,健全京津冀地區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覆蓋城鄉的農民公共就業信息和服務體系,構建協商互利的新型勞資關系,逐步建立適合農民工需要的終身學習體系。
京津冀都市圈;農民工;就業狀態;政策建議
世界上主要工業化國家一個值得重視的經驗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首先要核定在一定的行政區域內,即首先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協調變動。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以及唐山八座城市的區域,是北方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1]金融危機期間,我們的調研數據表明:在京津冀地區就業的農民工,高度集中在北京和天津,河北省是北京和天津農民工的重要來源地;北京、天津與河北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就業方式和時間特征存在著明顯差距,致使京津冀地區的農民工在城鄉三次產業的非農就業都不充分(約有1/3的農民工就業不充分);人口要素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尤其是流動人口的數量和素質是影響區域發展的“雙刃劍”,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就業狀態對該區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重大。[2]金融危機發生一年后,農民工的就業狀態有哪些好轉,我們于2010年6~9月份,組織本校7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對北京市的昌平、大興、順義、密云、延慶、懷柔等地區,天津市的薊縣、寧河、寶坻、武清等區縣,河北省的定州、廊坊、石家莊等城市就業農民工進行了問卷調研和入戶訪談。
本次共調查了京津冀地區2431名農民工,其中男性1634名,占總數的67.2%,女性797名,占32.8%,男女比例接近2:1。年齡在18~24周歲的占27.4%,25~30周歲的占19.1%,即“80后”已成為農民工的主流,占46.5%;18周歲以下和60周歲以上的人數分別占0.1%和2.0%。從文化程度看,在河北省就業的農民工,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9.1%,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5.6%;在天津市就業的農民工,小學文化程度者占20.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1.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28.6%;在北京市就業的農民工,小學文化程度者占15.6%,初中文化程度者占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23%。在河北省內就業的農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調查樣本的84.4%,天津為71.1%,北京為68.6%。可以說,河北省素質相對較好的農民工選擇到北京來就業。
接受調查的農民工所就業的行業,建筑業占20.6%,住宿餐飲業占9.6%,商業服務業占10.0%,交通運輸業占11.3%,機械制造業占8.9%,電子電器業占8.7%,居民服務業占9.8%,紡織服裝業占6.7%。可以說,目前農民工就業仍集中在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城市居民不愿做的臟、累、險行業。
接受調查的農民工主要集中在民營/私營企業中工作,占40.0%,其次是七人以內正式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占8.9%。在黨政機關、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事業單位、集體企業等工作的人數共占24%,在這部分單位工作的人其勞動關系比較穩定。有5.9%的人是什么單位或注冊都沒有的單干戶,屬于自己創業,即自己為自己打工。
接受調查的農民工中,沒有與所在工作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人數占55.1%,25.5%的人簽訂了勞動合同,19.4%的人勞動合同已經到期,將再次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在那些沒有與工作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人中,有34%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應該簽訂勞動合同,30%的人是因為企業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20%的人是因為其他原因,16%的人是因為自己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在自己不愿意簽訂勞動合同的人中,73%的人擔心簽訂合同后流動不方便,11%的人擔心簽訂勞動合同會影響就業,說明農民工在勞動權益保護方面意識還比較淡薄。
被調查的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等行業,其收入集中在800~1500元之間,比例分別為36%、33%、33%、42.5%。800元及以下的占14.5%,真正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人很少,僅有2.7%的人月收入在3200元以上。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37.14%的人在高溫條件下工作,31.22%的人工作在粉塵環境中,36.95%的人工作在噪音環境中,11.26%的人工作于潮濕環境中,7.48%的人工作于低溫條件下,5.93%的人工作在毒性環境中,17.8%的人工作在不通風條件下,4.86%的人工作在照明條件差的環境中,4.12%的人工作在光線昏暗的條件下,5%的人工作在無防火措施的環境中,10.93%的人在作業空間狹小的地方工作。可見,城鎮就業農民工的勞動條件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對于將來的養老問題,有28.86%的人選擇了自己存錢養老,25.3%的人暫時還未采取任何措施,25.03%的人還沒想那么遠,15.9%的人在老家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56%的人養兒防老,12.28%的人在打工單位參加了養老保險,僅有4.01%的人在保險公司購買了商業保險,另外還有2.74%的人有其他打算。在醫療保險方面,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占接受調查總人數的63.4%,包括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其他類型醫療保險(如外來勞務人員大病醫療保險等)以及自費商業醫療保險,分別為25.8%、25.8%和12.4%,有36.6%的人沒有參加任何醫療保險。61.7%的人沒有工傷保險,享有工傷保險的人數僅占38.3%,兩者比例為1.61:1。而享有失業保險的農民工僅占調查總數的21.4%(包括單位負擔、自己購買和自己與單位共付),有67.3%的人未能享受失業保險,11.3%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失業保險。
在京津冀區域內,2005年,80%的農民工在外出(流出地)就業時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培訓,2010年這一數據是82%;2005年,有39.6%的農民工接受過上崗技術培訓,2010年為79.4%,高出近40個百分點;2005年,接受過求職技巧培訓的為13.3%,2010年為13.74%,提高0.4個百分點;2005年,參加職業道德培訓的為10.2%,2010年這一數據為26.04%,高出15.84個百分點;2005年,參加法律常識培訓的為4.3%;2010年為15.81%。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政府對農民工培訓作了大量工作的結果。
在調研中看到:農民工培訓存在上熱下冷的現象,尚未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對農民工進行培訓的公益性培訓機構短缺,已有的公共培訓機構基本被商業化,不能適應對外來農民工免費和低費培訓的需要。政府的投入不足,列支的專門用于農民工的培訓經費少,更為突出的是已有經費的使用效率低,耗費和浪費較大。政府的培訓流于形式,務實性差,效果也較差。所采用的培訓方式不適合農民工的特點,例如正常工作日的培訓不適合必須上班和加班的農民工,遠程教育方式盡管成本相對低廉但是根本沒有計算機和不具備使用計算機條件的農民工不可能使用。培訓內容相對簡單,大多為短期的應用性培訓,不能幫助農民工系統地掌握某一方面的職業技能。政府開展的專業培訓和就業服務培訓主要針對當地人,所補貼的也是本地戶籍者,外來務工人員依然沒有被納入政策范圍。
2005年的調研數據為:從打工者及城里、本村親友處獲得信息的占86%,從報紙廣播電視、招工廣告、當地政府獲得信息的分別占6%、6%、2%,2010年為85%。說明目前農民工出外打工獲取信息還主要停留在非正規的渠道上,自然導致在城里的打工方式也是親緣和地緣的集合,不利于京津冀地區城市化的推進。
40%的人打算賺到錢后回鄉發展,因為城里消費比較高且家中有老人和子女等;36%的人打算將來去收入高的地方發展,理由是想多賺點錢供孩子上學,過上好日子等;23%的人打算成為城里人住下去,這部分人大都是“80后”、“90后”,因為在城市的發展機會比較多、生活更富裕等等;還有1%的人對未來還沒作好打算。絕大部分農民工面對城市生活的高成本而沒有在京津長期生活下去的打算,流動農民工向定居型農民工轉變的速度和質量與他們就業及收入的穩定性直接關聯。
失業占42.46%,沒錢看病占35.51%,無錢供孩子上學占31.5%,今后養老占21.97%,現在生活很困難占20.36%,工傷或患職業病占17.9%。
卡方值為52.035,Sig值為0,通過了95%顯著性檢驗。結論:在制造業、餐飲服務業、零售業中,18~30歲的農民工各占 87%、74%、86%,“80后”、“90后”農民工是京津冀流動就業的農民工的主體。農民工對職業的選擇:25歲及以下的主要與石油化工業相對應,26~35歲的與電子電器業、機械制造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相對應,36~45歲的與居民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相對應,46~55歲的與制衣制鞋業相對應,56歲以上年齡段的與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相對應。
卡方值為258.7,Sig值為0,通過了95%顯著性檢驗。結論: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多就業于建筑施工業,高中文化程度者多就業于電子電器業,大專文化程度者多就業于其他行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多就業于商務服務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無正式勞動合同的員工”的比例均在50%以上,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有正式勞動合同的員工”的比例均在50%以上。文化程度高則參加社會保障的比例高。
卡方值為123.268,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兩者存在著顯著的對應關系。小學文化程度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相對應,初中文化程度與月收入在1001~2000元相對應,大專文化程度與月收入在2001~3000元相對應,高中文化程度與月收入在3001~4000元、4001~5000元上相對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相對應。
(1)京津冀都市圈中的農民工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穩定就業的任務依然艱巨。目前留在農村的主要是40歲以上、小學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勞動力,轉移難度進一步加大,農民工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因為世界經濟在恢復和調整,京津冀都市圈內的對外貿易很難保持以往的增長速度,出口產業對農民工的吸納能力有較大幅度下降;資源和要素成本在持續上升,影響對農民工需求的增長。國家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京津冀地區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由過去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轉變,對農民工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是“80后”農民工就業不穩定。
(2)農民工權益缺失,距離體面就業和權利平等尚遠。調研數據顯示:農民工工資水平普遍偏低,一些企業把最低工資作為基本工資,勞動用工管理不規范,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低,合同期限短,內容不規范,勞動安全條件差,職業病和工傷事故較多。農民工無法平等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務,許多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尚未納入北京和天津的公辦義務教育體系,農民工子女計劃免疫接種率較低,疾病預防監測尚未對農民工完全覆蓋,看病難問題突出。農民工在北京和天津的居住被排斥在城市住房規劃和保障體制之外,是被邊緣化的顯著標志。農民工能夠參加城市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的比例很低,無法享受與城鎮居民相同的醫療救助待遇。農民工在城市的社會交往、精神文化生活處于邊緣化狀態,不能在就業地參加社區選舉,仍然游離于城市政治生活之外,利益訴求難以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到充分反映。
(3)“80后”農民工對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被城市所接納有著強烈的要求。“80后”的理念沖擊著舊的農民工管理方式和待遇機制,他們不能容忍低工資、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差、沒日沒夜加班(這些不是吃苦問題,是對農民工利益的侵害)。“80后”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失去了原來生活成長的社會關系和環境,成為沒有被城市社會接納的孤獨群體,而他們正處于適應社會和學習成長的階段,更需要城市社會的關心、引導、保護和教育。一個群體的利益長時間受到侵害而又不能解決,就會以消極的方式反抗。
以上這些問題也是“十二五”期間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的主要問題所在。
(1)解決好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中的農民工就業問題。“十二五”期間,京津地區在保留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要向周邊轉移其傳統產業,解決京津冀三地產業同質化問題,逐步發展三地互補性產業。在此過程中,周邊地區應搞好對接產業的基礎性建設,而農民工失業與就業問題不容忽視,要著重解決好產業轉移與承接過程中的農民工就業問題。建議政府盡快建立農民工就業統計監測調查制度,把農民工失業納入城鄉政府失業統計中,跟蹤了解失業農民工的再就業、收入、融入城市的狀況與要求等;加強就業信息和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組織,將現有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延伸到農村,為農民工提供有效信息和職業介紹服務,逐步建立起互聯互通的農民工就業信息網絡;逐步建立農民工就業服務機構準入機制,制定嚴格的社會就業服務中介機構準入標準,用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方式向農民工發布真實、準確的就業信息,提供跨區域、跨行業的就業服務。建立跨區域的城鄉統籌機制,發揮京津在河北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中的積極作用,其本質就是要建立起京津對河北省欠發達地區資金扶持的長效機制。河北省各地區要積極融入首都經濟圈,拓寬就業渠道和容量。要把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作為推動農村勞動力戰略性結構調整的長遠舉措來抓,放寬民營企業的準入領域,以鄉鎮企業的集約發展為依托,加快小城鎮發展,增加第三產業勞動就業量。注重區域內大中小城市的同步提升與梯度銜接。國家在政策上應對河北與京津給予同等優惠政策,使資源配置趨向于在政策因素上處于同等地位,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掃除行政和地區壁壘,真正形成一體化的經濟格局,加快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
(2)健全京津冀地區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覆蓋城鄉的農民公共就業信息及服務體系,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和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京津冀地區仍要繼續以擴大農民工就業為重點,把農民工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引導農民工外出務工就業,鼓勵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加快建立覆蓋農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務制度。立足推動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公共服務,深化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農民工與城鎮居民共享的教育、衛生、住房、文化體育和社會保障等服務體制。在調研中看到,農民工的居住,一部分通過城鄉結合部農村農民宅基地上蓋的民房或集體建的房屋解決,一部分通過企業來解決,少部分則住在城市的地下室等處。要把農民工的城鎮住房保障放在突出位置,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的服務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以農民工市民化為重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京津冀地區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同時,積極探索農民工在北京和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落戶的辦法。
(3)加強對農民工勞動權益的保護,構建協商互利的新型勞資關系。目前,京津冀勞動力市場上,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主體。新生代農民工仍然是工資少、工傷多、加班更多,一些企業為了避免農民工在企業連續就業,變更勞動合同法提出的無固定期限合同,使勞資矛盾凸現。農民工在就業權益受損時,或者消極對抗,或者以富士康員工跳樓那樣的極端方式,或者以本田企業罷工的方式表現出來。構建平等協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勞資關系,建立雙方利益協調機制,制定包括規范經濟罷工在內的勞動關系法,完善工會法等問題均亟需研究解決。
(4)逐步建立適合農民工需要的終身學習體系。京津冀地區城鄉教育改革應有兩個主要目標:通過普及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提供有質量的勞動力;通過延長教育帶來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勞動技能提升,為產業升級轉型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基礎。由于目前京津冀地區城鄉教育存在較大差距,建議將均衡教育和教育深化的政策重點放在農村和職業教育上:增加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擴大在校招生人數和比例,在該區農村普通中學滲透職業教育并使其鏈接,實現教育和就業之間的鏈接,規劃職業教育體系、教學方式、課程設置等,分層次盡可能地提升現有農民的知識水平。建議政府通過劃分事權和財權的方法確保資金到位,統籌使用政府各個渠道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經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教育經費的監督和管理。對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應以公共財政投資為主,確保教育預算占GDP比重的4%以上,并保證每年有穩定增長。建立農村教學質量監督和評估體系,深化農村教師工資制度和用人機制改革,改進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的內容結構和師資結構,運用網絡、電視、影像、遠程教育等新技術手段,增強實踐性和實用性。在流動兒童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可考慮建立義務教育個人賬戶制度,讓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經費便于攜帶,從根本上解決戶籍制度造成的義務教育體系分割問題。職業教育是今后教育發展的重點領域,其發展需要借助體制改革優化存量資源,通過市場有序競爭來監督辦學質量,采取招投標方式和訂單方式吸引企業和社會力量辦學參與職業教育,在學歷、學位管理和職業技能認定上讓民辦和公辦學校公平競爭。鼓勵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向農村勞動力開放,為其在城市尋找合適工作崗位提供技能方面的條件。逐步建立適合人口流動和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
[1]吳良鏞.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報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63.
[2]沙景華,劉淘寧,孫銳,等.首都經濟圈: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37.
Last Research of the Employmentment Status of Peasant-work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JI Shao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ncerning peasant-work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their employment situation remains severe,including badly infringement of peasant-workers'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a strong demand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to the city to accep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rural employment structure,the article suggests,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mployment of peasant-workers that follow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establish a unified labor market and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system of public employment that covers urban and rural areas,build a new,mutual benefit,negotiatory labor relations,and set up gradually establishment of peasant-workers need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peasant-workers;employment status;policy and recommendations
F249.21
A
1007-8266(2011)01-0108-05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失業預警理論模型的應用和完善研究”(項目編號:09BJL020)和北京市屬高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科研創新人才項目“北京市失業預警系統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PHR200906120)的部分成果,感謝王瑀對本文調研數據的整理。
紀韶(1954-)女,遼寧省沈陽市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力市場理論與政策研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變動機制與趨勢。
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