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我國社會信用及管理體系現狀與對策研究
陳 靜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市 101149)
信用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信用是維系交易進而滿足市場主體理性預期所需要的經濟紐帶,是市場經濟的生命和靈魂。近年來,盡管我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受轉軌時期產權制度、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信用文化培育等方面因素影響,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仍然比較滯后,成為制約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更好地建立完善我國社會信用及管理體系,一要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歸屬;二要重視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政府誠信觀;三要加強信用法制建設,為信用法治提供依據;四要建立完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五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監管與懲戒機制;六要建立完善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機制,提高信用風險防范能力;七要加強誠信教育,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
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現狀;對策
信用是個歷史范疇,是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經濟形式,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信用是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的不斷擴大,在經濟交往中逐步產生和發展的。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為減少交易費用、擴大交易規模而進行的一項制度安排,它針對所有交易主體,是經濟主體參與社會分工與合作所應遵循的普適性規則。信用作為維系交易進而滿足市場主體理性預期所需要的經濟紐帶,是市場經濟的生命和靈魂,市場經濟越發展,商品交易越頻繁,對社會信用的需要就越強烈。沒有良好的社會信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場秩序,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信用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信用交易的產生和范圍的擴大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1]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信用約束機制逐漸顯現,市場環境明顯改善。但由于我國信用體系建設起步較晚,信用觀念還很淡薄,信用行為還不夠規范,信用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信用監管體系還不夠健全,信用服務業發展還比較滯后,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很不協調,成為制約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瓶頸”。
1.政府信用現狀。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核心,堅持政府推動對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溫希強曾經指出,當前我國政府信用通常包括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指國家對外的所謂“主權信用”,如對外借款、國債等;第二層指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管理者參與市場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信用;第三層指政府作為整個市場的守望者所表現出來的信用。在第一個層次上,我國政府的信用有口皆碑,在國際上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信用政府,而我國政府在后面兩個層次上的信用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政府信用失范問題在不同地區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政策缺乏連續性、穩定性,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腐敗現象等時有發生。
2.企業信用現狀。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信用行為的好壞不僅與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關,而且直接關系著經濟社會的有序運行與健康發展,企業信用水平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我國各地方、各部門積極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社會信用法治逐步完善,信用服務市場不斷發展,企業誠信建設環境不斷改善,企業誠信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企業誠信經營意識不斷增強,企業信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業風險防范制度逐步規范,企業形象不斷改善,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2]但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目前的信用狀況不容樂觀,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拖欠貨款、貸款,偷稅漏稅,披露虛假信息,提供虛假證明,進行黑幕交易,合同違約、合同欺詐,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等現象比較嚴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企業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3.銀行信用現狀。銀行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支柱和主體,是連接國家信用、企業信用與個人信用的橋梁,是構筑強健金融體系的基石。當前,我國銀行信用狀況不容樂觀,銀行內控機制薄弱,呆賬、壞賬、不良資產問題嚴重,服務承諾與工作實際存在較大差距,慎貸、惜貸現象嚴重,規范和穩健經營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金融市場的有序性、公正性、競爭性,制約了金融業的發展。
4.個人信用現狀。誠信是一項重要的道德準則,能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發達國家,信用已經成為參與經濟活動的第一需要,個人信用制度比較完善,信用觀念深入人心。當前我國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社會信用體制還不完善,人們道德意識的進步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利益取向原則,盡管人們在個人信用認知方面表現得普遍較好,對基本的信用行為和范疇具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行為方面卻表現得不太樂觀,對待具體問題時還比較缺乏自律意識,知行脫節現象比較嚴重,[3]個人信用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有關調查顯示,目前銀行業務中個人信貸風險率已經達到15%左右,大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逃單率接近50%。[4]此外,大學生為找工作偽造變造各種證書及考試作弊現象更是司空見慣。
5.社會信用管理體系現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誠信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用監管體系、信用法律體系和發達的信用服務業,信用消費已經超過全社會消費總量的10%,企業經營活動的80%都是信用支付,逃廢銀行債務等情況較少。我國信用管理剛剛起步,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政府引導和市場需求雙重力量的作用下,出現了一批信用服務中介機構,信用消費也快速增長,業務涉及企業信用等級評估、有價證券信用等級評估、企業風險管理及信用咨詢、信用管理等領域,信用服務市場初具規模。但總體來看,我國信用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還很多,無論在信用管理體系制度設計,還是在信息數據庫建設、信用服務中介機構和信用服務市場培育、信用服務業務范圍拓展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信用監管機制落后,無法有效防范信用風險和懲治失信行為;具有廣泛意義的全國性企業和個人信息數據庫尚未建立;信用服務體系落后,信用服務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業務范圍窄、競爭力不足;信用供給體系不完整,信用服務業務層次低、范圍窄,業務主要集中在銀行的信貸市場,針對股票、企業債等資本市場的評級較少,個人信用評級近乎空白;信用擔保業發展緩慢,開展區域有限;信用服務市場體系不成熟,信用市場供需雙重不足。
1.市場經濟關系的產權不夠明晰,缺乏激勵機制。我國市場經濟體制脫胎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經濟市場化的進程中,隨著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產權制度的消亡,需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產權制度,而我國在產權建立過程中出現了制度模糊地帶,產權制度存在缺陷。這種缺陷主要表現在產權模糊和產權保護不夠兩個方面。其中,產權模糊問題大量存在于國有企業,由于實際上的所有者缺位,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問題普遍存在,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往往只重視眼前利益,而輕視長遠利益,容易引發種種信用問題,如逃廢債務、上市圈錢等;產權保護不足問題在民營企業中比較突出,由于產權的各項功能不能全部實現,致使民營企業主過分注重短期利益。[5]由于我國產權制度存在缺陷,無法促使市場主體形成對長期利益的關注,無法有效激勵市場主體的守信行為,不僅不能促使市場主體通過公平競爭增加社會財富,相反卻引發了不道德競爭等大量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交易費用高昂、交易效率低下。產權方面的缺陷是制約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的制度性原因。
2.轉軌時期社會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普遍缺乏。當前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也沒有達到完善,體制、政策方面還存在很多漏洞,造成了市場競爭相對無序、監督不力的局面。由于失信成本較低,失信者不能受到應有的懲罰,有機可乘,有利可圖。在失信獲利示范效應的帶動下,某些社會成員道德觀念失衡,導致整個社會難以真正樹立誠實守信的信用道德標準,產生大量失信現象。此外,由于我國信用制度尚不完善,不能對失信行為形成法律方面的約束,人們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主要借助關系的作用來信守彼此的承諾,而非依靠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契約意識、信用觀念,滋生了一種相信熟人、相信關系的“關系經濟”的怪胎,使傳統文化和道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導致信用弱化。[6]
3.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及信用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盡管也有一些與信用有關的法律條款,但比較分散,而且還有很多信用方面的問題尚未涉及。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系統、能夠有效規范調整個人信用活動與利益關系的專門法律,信用立法不夠完備。首先,我國征信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是空白,缺乏真正具有普適性的專業的規范信用信息采集、披露、發布、使用和管理的具體法律和規范性操作流程,征信資料缺乏可信性、權威性,具有廣泛意義的全國性企業和個人信息數據庫尚未建立;缺乏對征信行業統一、具體的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缺乏明確的統一管理全國征信業務的部門,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為信息優勢方以失信的方式獲取最大化利益創造了客觀條件,使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憑借自身的信息優勢,利用對方的信息劣勢來完成交易。其次,法律漏洞較多,失信監督懲戒機制不健全,信用市場監管環節薄弱,對從事企業信息服務的中介機構監管力度不夠,行業準入審查往往流于形式,虛假信息盛行;多頭監管現象嚴重,部門間缺乏相互協調,不利于信用信息公開、共享服務機制的建立,不利于聯合監管的實現;監管手段不完善,事前、事中監控機制不健全,監管效率低下;社會輿論監督有待加強,不能有效限制和約束失信行為,無法對信用主體形成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約束,對失信行為打擊不力,失信成本較低,客觀上助長了失信行為的泛濫。
4.缺乏誠實守信的信用文化。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的道德教育和誠信品質的培養是信用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目前盡管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歷史遺留因素影響,道德建設始終沒有跟上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市場經濟所需要的誠實守信的信用文化尚未完全建立,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缺乏道德這個軟規范的調節。結果導致現實中有些人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為了私利不擇手段,拋棄誠信,道德素質嚴重滑坡;有些企業缺乏道德約束,不根據誠信原則辦事,背離了誠信經營的原則。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誠信體系,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誠信建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目前我國誠信制度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整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完善我國信用管理制度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快產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歸屬。產權與信用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產權是誠信的基礎,產權關系通過特定的可以預見的方式影響人類行為,引導人們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市場經濟運行需要相應的產權制度基礎,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最根本的制度,以產權為中心的制度演化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行的經濟增長的關鍵。要明晰產權關系,為規范經濟主體行為提供制度保障,為市場主體信用行為得以保證奠定制度基礎。[7]要明晰產權關系,為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和重復博弈的規則,促使人們重視重復博弈的價值,追求長遠利益,進行誠信經營。要實施產權制度改革,理順產權歸屬,建立穩定、有效、明確的產權制度,使信用交易各方成為產權明晰的市場主體,擁有剩余控制權和支配權,可以對產權進行買賣和轉讓,為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的穩定預期,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傾向,抵擋短期機會主義行為的誘惑,建立重復博弈的規則,使當事人履行契約比不履行契約更有利可圖,更重視重復博弈的價值,追求長遠利益,誠實守信。
2.重視政府在信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政府誠信觀。政府是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主導者、組織者,在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初始階段,必須重視政府的推動和規范作用,在市場調節的盲點區域,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信用制度安排和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對社會信用體系的發展進行引導和規范。首先,政府要把信用視為商品,運用市場手段,在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基本法規并加強執法力度,明確界定和保護產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與信用管理相關的一般性法規,對信用數據的采集、加工、使用、披露、共享作出明確規定,推動征信數據庫的建設與運營,為征信機構的建立與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其次,政府要建立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加強對公民個人、企業法人及信用服務行業的監督和管理,規范社會信用體系發展;其三,政府要積極創造信用產品需求的市場環境,推動信用評級結果及其他信用產品的應用,使之成為經濟主體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所必需的環節,推動經濟主體提高維護信用的自覺性,樹立品牌意識、形象意識。當然,政府作用的發揮必須以政府自身良好的信用為前提才能實現。這就要求政府樹立誠信觀,加強自身信用建設,把誠實守信作為行政道德建設最基本的內容和規范,樹立政府威信。
3.加強信用法制建設,為信用法治提供依據。信用立法是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一項核心任務,社會信用體系建立、運營的全過程都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撐。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及我國部分地區信用法規建設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加強信用立法工作,在不斷修訂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社會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從信用行為產生的源頭入手,激勵經濟主體選擇誠實守信的行為,從失信防范的末端入手,加強對失信違法行為的懲罰和監管,更為有效地對經濟主體之間的信用活動與利益關系進行調整。從立法內容看,社會信用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規范信用交易和信用秩序的相關立法;二是信用信息公開化方面的相關立法;三是信用行業管理方面的立法。從立法的形式看,目前的主要任務,一是對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完善;二是在全國性統一法律法規尚未及時出臺的情況下,各地和各有關部門首先出臺一些相關法規和部門規章,用以指導信用管理的實踐。
4.建立完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建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信用服務體系,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信用缺失問題、提高我國信用水平的重要內容。要充分依靠政府的力量,在保護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基礎上,推動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8]建立數據資料完備、真實、可靠的全國性信用基礎數據庫;要通過政府引導和規制,從信用產品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供求機制,培育信用服務市場,促進信用市場良性發展;要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積極引進國外著名的信用信息服務公司,培育國內信用信息服務公司,建立全國范圍內信貸征信機構與社會信用服務機構并存、服務各具特色的信用服務體系,逐步形成銀行征信及其信用信息服務系統既獨立存在,又與聯合征信系統及眾多第三方商業信用服務機構合作、競爭、共贏的格局,促使征信機構不斷提高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的能力,改善信用服務結構,拓展信用服務領域,提高信用服務能力,推動我國信用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5.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監管與懲戒機制。建立完善而有效的信用監管懲戒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監管、社會監管、行業監管與企業自律的作用,提高失信行為的透明度,及時發現并懲戒失信行為,有效約束信用主體的信用行為,防范失信行為的發生。一要加強政府監管,加強信用信息記錄、信用等級評價等信用監管制度建設,以企業登記的靜態信息和市場監管的動態信息為基礎,評價企業信用等級,對市場主體信用行為實行分類監管。分類是基礎,監管懲戒是關鍵。首先,明確行業監管體制與監管主體,以便進行統一的指導和管理;其次,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最后,建立信用評級行業自由競爭發展體系,提高評級行業服務水平與公信力。二要加強社會監督,在信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拓展社會參與信用監督的渠道,鼓勵公民及法人依法借助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進行監督,形成全民參與的信用監督環境,為誠信行為提供輿論支持,讓失信者接受廣泛的社會監督,使失信行為能夠得到及時披露,并為社會所不容。
6.建立完善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機制,提高信用風險防范能力。要在企業內部建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對企業內外部信用狀況進行管理。從內部來講,主要是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重視企業形象,將誠信理念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通過對企業自身信用進行監控,防范企業償債能力不足、履約不力等情況的發生,保持企業良好的償債與支付能力,有效提升企業信用度;通過加強企業職業道德建設,培育誠實守信的企業價值觀,不惡意拖欠,不搞欺詐,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損害消費者利益,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從外部來講,主要是對客戶信用狀況進行管理,通過制定科學嚴謹的客戶信用管理業務流程,利用征信報告、資信評級以及從其他渠道獲得的信息,防范客戶開發、訂單處理、銷售業務、貨款回收、債權處理等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信用風險,減少因授信不當導致合約不能履行以及因受信企業對履約計劃缺乏管理而違約等現象的發生,提高企業對外部信用風險的監督控制和防范能力。[9]形成對失信企業和機構的市場約束機制,使信用不良的企業在其他企業的客戶管理中被篩選掉,[10]喪失寶貴的市場機會和空間。
7.加強誠信教育,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要把誠實守信作為基本的社會道德要求,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要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宣傳和導向作用,通過政府、學校、行業協會、信用機構、大眾傳媒等多種途徑,廣泛開展以誠實守信為主題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弘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符合誠實守信要求的道德風尚,強化信用和法制觀念,使信用觀念、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滲透到公民的意識之中。要努力增強全民信用觀念,使公眾對信用的基本概念和內涵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充分認識誠信對于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重要價值,樹立誠信為本的社會信念,自覺恪守信用,堅守道德底線,主動不去利用制度的缺陷,形成全社會誠實守信的良好的信用文化。要塑造健全的社會信用結構,培養社會成員之間普遍的信任感,營造全社會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全社會“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文化環境。
[1]馮登艷.信用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107-109.
[2]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企業誠信建設課題組.我國企業誠信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N].中國企業報,2007-04-11.
[3]李自維,張維貴.我國個人信用現狀特征分析及對策——以重慶市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7(6):170-173.
[4]王敏.從人性論的維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信用缺失現象[J].清江論壇,2008(4):13-15.
[5]莊振華.信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6,6(2):62-65.
[6]任伯琪.轉軌時期我國的市場經濟與信用經濟[J].遼寧經濟,2007(2):64-65.
[7]游菊梅.從不誠信的市場行為看我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建設[J].現代商業,2008(35):162-163.
[8]張合林.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基于國外模式和國內試點經驗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0):78-81.
[9]張媛.從社會信用制度淺析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J].現代企業,2006(8):37-38.
[10]崔光勝.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及對策[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30(9):93-94、110.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ocial Credit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CHEN Jing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Credit is the product of a certain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credit was produced and developed in economic exchanges with the deepening social labor-division and expanding market;it is the economic link between the market players'rational expectation of demand and exchange;it is also the life and soul of market economy.In recent years,though 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influenced by the property right system in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of time,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law and regulation syste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edit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credit system still lagged behind and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con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To better construct and improve China's social credit and management system,we should,first,accelerate reform in property right system and clarify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right;second,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government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redi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view of honesty and trust;third,we should strengthen legislation for credit and lay a solid legal foundation for credit;fourth,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for social credit;fifth,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for social credit;sixth,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credit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enterprises'capacity for risk prevention;and seventh,we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of honesty and trust and create a sound environment for social credit.
social credit;management system;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F062.5
A
1007-8266(2011)01-0123-05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信用與社會保障研究基地北京市社會信用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
陳靜(1977-),女,北京物資學院中國流通經濟雜志社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