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遠勝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朱遠勝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各高職院校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目前,仍然存在著差異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人們對評價認識不足、評價指標體系缺乏科學性、評價結果使用不合理等。因此,需要規范評價體系的制定過程和評價程序,注重評價體系的差異性,合理利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
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策略
課堂教學質量是指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以及由教與學質量形成的課程質量,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評價標準,對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活動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是發現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改進教學、提供決策服務的過程。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各高職院校一直在進行探索和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浙江省于2007年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學校教師教學工作業績考核指導性意見》,明確提出 “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學效果的評價制度,尤其是學生評教制度,把學生評教作為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各高職院校在貫徹意見時都制定了自己的評價細則。但從目前情況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缺乏差異性 這種差異性表現在課程性質的差異、評價主體的差異、評級指標的差異。不同性質的課程,其授課特點和教學要求是有差異的,就目前的高職課程體系和教學要求來看,主要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公共課如語文、兩課、數學等,主要是知識講授,而專業課更多的是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方法,因此,對于這些課程的評價要有差異性。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除學生外,還包括同行教師、督導專家的評價,由于他們存在思想素質、業務素質的差異,其評價角度不同,因此,其評價也要有差異性。
缺乏科學性 科學的評價方案是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前提和根本。如果評價方案本身缺乏科學性,就很難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從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來說,其科學性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評價指標及其內涵;二是各項評價指標的比重分配。
缺乏有效性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不僅僅是排名,也并不是簡單的檔案保存,更多的是要通過教學質量評價,讓廣大教師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缺乏規范性 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未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評價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組織程序和監督機制,在評價結果的使用上缺乏統一規定,如公布范圍、反饋機制等不夠規范,教師意見較大。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學校管理部門實施教師管理,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生評價教師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在目前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和目標價值存在著較大差距,使得這項工作開展得較為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評價人員在觀念認識上存在不足 從觀念上來講,教師、學生、管理者都要有正確認識,要認識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來自于教師,總有些教師不愿意甚至明確反對課堂教學評價;管理者也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從而導致在指標制定、評價實施以及結果公開等方面存在隨意性,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學生總認為教學評價好壞與自己無關,導致學生在評教時不能客觀評價,結果缺乏真實性。
評價指標體系本身科學性不足 評價指標是根據評估對象分解出來的反映評估對象某個方面本質特征的具體化的行為要素,是對評估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就課堂教學評估來說,其評價指標也是教育過程中調節、控制、評價對象行為的準則和參照。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必須依照科學、客觀、合理的原則,在充分借鑒兄弟院校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組織有關專家、教師及學生共同討論研究。同時,指標體系應根據學校不同時期的教學評價要求而適時調整,及時吸納一些有益的建議。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 教師評價是一種旨在提高教師素質和促進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手段,通過它可以判定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并引導教師按教育教學規律辦事。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從目前來看,如何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對教師的評價如何注重定性與定量、內部與外部、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如何關注教師的未來發展等,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加強宣傳教育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員參與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要對學生進行教育,要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行使監督權、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一項大事情,最終受益的是學生自身。教育學生提高民主意識和評價能力,要讓他們珍惜評價機會,進行慎重、理性和客觀地評價,要向學生解讀評價指標的含義。要對教師進行宣傳,要讓他們明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不僅僅是考核,其重要的意義是通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獲得大量反饋信息,有助于他們了解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使他們更加關注教學活動形式、方法的有效性,并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和需求,追求“教”與“學”互動,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對廣大管理者進行教育,要讓他們明白通過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有利于全面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形成師生相互交流的氛圍;通過有效的反饋,有助于相關部門了解教學現狀,如教學質量設計、資源、服務狀況等信息,及時發現影響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不斷深入進行教學改革,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
規范評價體系的制定過程 評價指標體系的合理與否,直接反映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條件,評價指標應該反映課堂教學質量形成的內在規律,應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形成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評價指標的制定離不開教師、學生、管理者三方的共同參與。評價指標的制定不能也不應該離開教師的參與,因為評價是針對他們自身的教學質量評判。評價指標的制定離不開學生的參與,因為他們是評價主體的重要方面,也是這項活動的受益者,指標體系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判斷能力著眼,便于學生觀察和測量 。指標體系也離不開管理者的參與,因為管理者在充分考慮教師、學生因素的基礎上,從學院的全局上總體把握。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我們可以把教師的教學質量視為一個系統,在制定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時,要把系統中各個要素都囊括在其中。唯物辯證法認為,系統中各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均衡的,有主次之分。設計指標要力求遵循教學規律并涵蓋教學全過程,課堂教學包括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以及教學效果五個最基本的主要因素;實踐教學包括教學基本要求、實踐內容、教學準備及方法、教學態度、實踐效果五個方面。在設計過程中,要反復征求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并請校內外有關專家進行指導,力爭使評價體系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便于操作。
注重評價體系的差異性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根據課程的特點,采用相對有差異的評價標準,從而有利于形成和發展教師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個性,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如學生評教要避免一些生澀難懂的評價指標,設置時應該更多地考慮有利于學生填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較多地用第一人稱。如對教學效果指標的評價可以采用 “我的印象很深刻(一般,不深刻)”;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評價可以設定為 “我認為很豐富(一般,單調)”等。這樣,就拉近了學生和評教的距離。同行評價則更多側重于教學內容講解和處理上,因為他們更了解專業知識。督導等管理者則要更加注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以及教學態度等方面的評價,因為他們對專業知識可能不是很了解。
規范評價程序 程序包括前期準備、實施階段和結果分析與反饋等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要做好網絡測試、評價教師和課程、評價主體的確定、宣傳等方面;在實施階段,要通過多種渠道通知到相關學生和教師,保證參與率;在結果分析與反饋階段,要做好評價報告、數據分析、結果存檔和結果反饋等。這些都要在規范嚴密的程序中進行,同時也要建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監督體系,以保證結果的公正性和公開性。
合理利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找出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的使用要十分謹慎。學院應該建立獎懲機制,對于評價結果優秀的教師,要在職稱評定、評優等方面進行鼓勵;而對于評價結果不佳的教師,要建立末位淘汰制,同時幫助教師分析今后可能重點發展的課程,向教師指出教學需要改進和提高的方面。評價的目的是通過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診斷和改進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由于指標體系所定標準能定量計算,因此,可通過對評價結果的統計處理發現教師教學中的優點和薄弱環節,從而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1]王曉江,祝西瑩,張普禮,王兆奇.高職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3,(13):26-28.
[2]霍本瑤,郝艷莉.高職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現狀與對策[J].職教論壇,2009,(5):55-56.
[3]陳紅.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159-161.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
G717
A
1672-5727(2011)12-0057-02
朱遠勝(1973—),男,碩士,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項目來源:2008年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實踐》(課題編號:甬教科規辦2008081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