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晰勇
(諸暨市職業教育中心 浙江 紹興 311800)
貼近生活的中職物理教學漫談
趙晰勇
(諸暨市職業教育中心 浙江 紹興 311800)
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查發現,當前中職生不喜歡上物理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現行教材脫離生活,且與所學專業聯系不大,因而不能引起中職生的學習興趣。中職生作為特定的學習群體,其目的是學一技之長,只有與其將來工作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要從實際出發,回歸工作生活,向真實的工作生活情境轉化,更多地利用學生所面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來設計教學內容。
中職;物理教學;激發興趣;探究知識
“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學走向社會”,是中職物理新課程提出的一個基本理念。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自然界的神奇現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妙趣橫生。因此,應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究并認識物理規律,同時將學生認識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實際應用。
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就在我們身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把學生能夠看到的或感覺到的身邊的物理現象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身邊的物理知識是有趣的。
利用身邊事物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教學 通過自然現象、生產實踐、社會生活、實驗現象、案例分析、編導故事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離我們生活其實很近。例如,在講到“焦耳定律”時,讓學生討論:在上焊工實習課時,火花四濺,金屬發紅是什么原因?講“摩擦力”時分析自行車上的摩擦知識,如自行車外胎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紋、自行車為什么能前進、剎車以后自行車為何能停止、自行車哪些地方安有鋼珠、為什么安鋼珠等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摩擦力時刻就在我們身邊,加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
引導學生觀察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應用原理,鞏固和激活物理知識 運用物理概念、規律及原理來分析解釋生活和社會生產中的一些原始物理問題,是學習從認識到行動的過程,是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加深理解的有效途徑,它不僅可提高學生“見物說理”的水平,還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拉近物理與生產生活的距離,作為職校物理教學更應注重這一環節。例如,油罐車為什么要拖一條“尾巴”——鐵鏈?在干燥季節里,在黑暗中脫下化纖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閃爍,這是什么現象?通過引導,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蓋緊瓶塞時,常會看到瓶塞馬上跳一下。這是因為隨著開水倒出,進入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受熱很快膨脹,壓強增大,從而推開瓶塞。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來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而是自來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水管,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較高,濕度較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坐地日行八萬里”——由于地球的半徑為6370千米,地球每轉一圈,其表面上的物體“走”的路程約為40003.6千米,約8萬里。它還科學地揭示了運動與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理現象課堂化”能改變傳統的單一傳授式教學方式和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形成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改變傳統的“三中心”物理教學方式(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形成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全新物理教育方式。總之,吃透“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精神,結合教學實踐可以鞏固、加深和擴大學生課內外所學的物理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內心深處認為物理是一門必修課,應務必把它學好。
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各種物理實驗,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這些物品本來的用途并不是進行物理實驗,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因地制宜地設計這種類型的簡單實驗,如通過搓手發熱來感受摩擦生熱,易拉罐燒熱排出部分氣體后,用面團封口,冷卻后大氣壓將罐壓扁;兩手相握,體會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利用粉筆從中間折斷再對接來演示分子間存在引力等。利用這些隨手可得的材料做演示實驗,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上,而不是將注意力分散到對復雜實驗儀器結構的認識上,容易使學生抓住事物的本質,并且可以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演示更具趣味性,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素材,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對于學生來說,新、奇、懸、趣、迷的實驗及最新的科技信息,會使學生感到新鮮和好奇,可使他們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識的主動權,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
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物理學現代進展的根基仍然可以在基礎物理中找到,物理學最新的發展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向現代物理學前沿開“窗口”,也完全能夠找到與現代物理學前沿相銜接的“接口”。而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并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善于創設 “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作為學生思維的先導,是學生思維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培養好奇心,能使人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激發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對知識的預見和選擇,中學物理教學一定要給學生日后接受各種新觀念、新思想做好鋪墊,而不能將中學物理講得太“絕對”,太“確定”,太“線性”。應當讓中學生體驗到物理學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是現代前沿科學中最為激勵人心的學科之一。同時,必須對物理學現代進展的各個前沿領域,如超導技術、同步輻射、遙感技術、核磁共振、可燃冰、新材料、納米技術等有概括的清晰的了解,可以適當地針對科技領域作一個專題講座,例如,當今納米技術及應用,以增強學生的好奇性。
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增加學習興趣 要結合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進行演示實驗,增強實驗效果,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如教師可以在投影儀上演示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的操作方法和讀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詳細地觀察到教師的具體操作過程和讀數方法。物理學中有些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無法直接用實驗演示,而學生對這些現象和過程如果沒有感性認識,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可用計算機模擬這類演示實驗,給學生提供感性素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分子運動的特點,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等,都無法直接用實驗演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有機地將實驗與多媒體兩種教學手段進行配合使用,可使抽象變具體,變看不見為看得見,化難為易,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思維向著更深刻的方向發展,使教學事半功倍。多媒體的信息量放大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延長了課堂教學的“時間”。這樣的教學可促使學生用多種感官去學,同時也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
當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某種成功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針對中職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易受挫,教學中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課堂練習要采取由淺入深、步步為營的原則,注意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和梯度,讓學生聽得懂、做得出。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特別是自卑泄氣時,應及時給予點撥、誘導,使他們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一次成功所產生的興趣,又往往能推動第二次成功,形成成功——興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性循環,從而形成穩定濃厚的興趣。
同時也可利用物理學史,讓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物理學的一個公式,一條定理后面都隱藏著一段歷史,這里既有慷慨的悲歌,又有勝利的喜悅,學生從中受到鼓舞,也可以在意志、品質、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培養,還能得到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嚴謹的治學方法的熏陶。例如,講到電磁感應時,不妨提一下法拉第由“電能生磁”進行的逆向思維“磁必定也能生電”,并由此進行的艱苦不懈的追求;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使人類有了避雷針等等。中職學生記憶力強,長于形象思維,作為物理教師,可從物理學家的小事說起,引導學生認識到發明、創造不是科學家的事,自己也能做,變厭學為樂學。
物理的第二課堂活動是物理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可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可以讓學生自己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做一些小實驗,搞一些科技小制作、小發明;讓學生通過科普宣傳活動,搜集有關物理學在現代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前景的資料,舉行物理趣味游戲、表演小魔術、物理知識競賽及物理知識日常應用調查,例如,家庭安全用電、物理與環境污染、建筑物中避雷系統等,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培養思維能力,以激發學生較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科學的強烈愿望,增強學生學好物理的信心,實現知識的遷移。
總之,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從中職學校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有利因素,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用身邊的物理問題來激活物理課堂教學,可讓學生在“興趣”這位老師的培養教育下逐步得到發展,從而走向成功。
[1]趙力紅.高中物理探究性趣味實驗[M].廈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2]李然.物理學史在教學中的作用[J].技術物理教學,2002,10(4).
[3]竇明申.淺談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創新,2006,(6).
[4]胡炳元.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涂三明.中專物理教學困境分析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0,(8).
G712
A
1672-5727(2011)12-0111-02
趙晰勇(1963—),男,浙江諸暨人,浙江諸暨職業教育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專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