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伶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廣西南寧 530031
創傷失血性休克主要發生于交通事故傷、擠壓傷、高處墜落傷及打架斗毆事件等,多伴有內臟損傷及體表的活動性大量失血,是創傷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重,進展快,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同時主動、積極、有效的急救護理對搶救工作的順利開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57例,現將急救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本組患者57例,其中,男38例,女19例;年齡25~65歲,平均38歲;車禍傷19例,墜落傷13例,砸傷13例,刀砍傷12例;閉合性損傷40例,開放性損傷17例。57例中肋骨骨折24例,合并血氣胸20例。41例合并器官損傷,其中,肝破裂15例,脾破裂18例,胃腸破裂5例,腎挫傷3例;處于昏迷狀態21例,清醒狀態36例。所有患者入院時有明確的出血病史,多次重復測量血壓小于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建立規范化的“ABCD”鏈式流程,開展急救護理工作,即包括以下的傷情評估:保持呼吸道通暢(A)、靜脈通暢(B)、監測生命體征(C)、藥物治療(D)。
入院后搶救無效死亡3例,主要死于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感染;其余54例經搶救處理恢復,存活率為94.74%。
由于創傷失血性休克病情重,病情復雜且死亡率高,因此應立即簡單而概要地向患者或家屬詢問病史并迅速進行簡要的查體,對病情作出初步判斷,同時還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
3.1.1 血壓及脈搏觀察 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早期機體的代償能力,使得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但一般伴有心率增快及休克指數升高等改變;而后期隨著病情的迅速發展,患者可表現為血壓的急速下降和脈搏微細緩慢,甚至摸不到。因此嚴密觀察血壓與脈搏的變化是搶救休克的關鍵,在急救護理中應每隔15~30 min測量血壓和心率,并做好記錄。
3.1.2 呼吸及尿量檢測 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血液的大量丟失,一般多伴有呼吸頻率及幅度的改變;早期主要表現為呼吸深快進行有效地代償,后期隨著病情的發展開始出現呼吸不規則并伴有鼻翼扇動等改變,提示病情惡化。而尿量的監測是日常工作中評估腎臟毛細血管灌注量和腎臟功能的一項簡單有效的方法,一般當尿量小于20 ml/h的時候,多說明腎臟血液灌注不足,提示休克的可能;如經搶救治療后尿量大于30 ml/h,提示休克緩解。因此,在搶救過程中,應嚴格監測患者的24 h尿量變化情況。
3.1.3 意識及表情 在無顱腦損傷的情況下,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由于機體代償功能尚好,患者一般表現為意識清楚或稍躁動等改變,后期一旦出現表現冷漠或出現意識明顯異常改變則提示病情惡化或伴有顱腦損傷的可能,應密切加強監測。
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通暢給氧是急救過程中最基礎、最根本的措施。迅速檢查呼吸道,清除呼吸道內的血液、嘔吐物、分泌物及異物,并將頭轉向一側防止舌根后墜;對于喉頭水腫患者及早行氣管切開術并加強呼吸道管理;而對于昏迷患者可及早放置口咽通氣管或氣管插管,并加強吸痰。由于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存在缺氧等改變,因此應及時給氧,及時改善缺氧狀態;氧流量一般控制4~6 L/min,以后再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和血氣分析調節氧流量。
原則上進行迅速擴容,而建立兩條以上通暢的靜脈通路是抗休克治療的首要措施[2]。一般選擇離心臟近的,位于淺表較粗且較固定的上肢靜脈,如貴要靜脈或頭靜脈;選擇18~20 G靜脈留置針,以盡快擴容以維持血壓,改善微循環,或選擇中心靜脈置管,可加快輸液速度,便于監測中心靜脈壓[3]。補液原則是先用平衡液,后用代血漿,對于老年患者或既往有心衰病史的患者應該注意輸液的速度預防肺水腫、急性左心衰竭的發生。
3.4.1 糾正酸中毒 休克時,由于缺氧及體內代謝產物蓄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同時存在的酸中毒使得血管活性降低可進一步加重休克的發展,因此臨床上應用如5%碳酸氫鈉等進行糾正酸中毒,并根據血氣分析的結果進行隨時調整。
3.4.2 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患者在充分補充有效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的基礎上,同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如間羥胺、多巴胺,以解除微動脈和微靜脈痙攣,改善微循環和重要器官血液供應,并監測血壓變化。
3.4.3 鎮靜止痛藥物的使用 劇烈疼痛的刺激可使患者產生應激反應,并可能影響病情的判斷和治療,因此對于診斷明確的患者可以適量地使用鎮靜止痛藥物減輕患者的痛苦。
創傷性休克患者多伴有活動性出血,在短時間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銳減而引起休克或死亡[4]。因此,及時控制活動性出血為早期急救護理的重要前提。對于淺表皮膚創面的活動性出血,可用指壓止血、壓迫止血或血管鉗直接鉗夾止血。對于伴有骨折的患者,不能隨意進行骨折的復位,以免骨斷段引起繼發性的血管損傷出血[5]。對內出血的患者而言,由于大量的血液多儲存在胸腹腔等間隙中,因此,一旦出血則難以控制,其中對于速度較慢的腹腔出血可采用腹帶加壓減緩出血、及時補充血容量并進行術前準備。如為大量內出血,則應在充分補液控制休克的基礎上,直接進行手術治療。
創傷性休克患者病情重、變化快,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且術后可能存在并發癥,給患者的軀體和心理上都帶來巨大的創傷。所以,臨床護理工作中應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做好思想工作。以從容鎮定的態度、熟練的技術、穩重的姿態來應對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保證搶救工作順利進行。
總之,創傷性休克病情重、變化快、及早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有效循環血容量以防止心、腦、腎等繼發性臟器損傷發生并加強生命體征的監護。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預后與急救護理過程中的措施是否迅速、及時、準確密切相關。制訂創傷性失血性急救護理程序可指導護理人員在平時加強相關技能及知識的學習培訓,熟練掌握相關的急救知識和技術操作,從而在搶救過程中能夠充分做到分工明確、各盡其責,為患者提供最好的護理服務。
[1]曹金鐸.創傷性休克的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04,32(4):2-5.
[2]史愛珍,姜梅,王藝.創傷性休克急救補液速度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4):302-303.
[3]高士杰,張寧,宗界梅.中心靜脈置管在創傷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42-43.
[4]襲建云,張兆成,錢志英.創傷性休克病人的輸液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7):663-664.
[5]徐馮斌,李健.急性腹部外傷病人20例搶救與護理體會[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7(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