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宇,王 健
江蘇省徐州市醫學科學研究所,江蘇徐州 221006
低碳經濟涉及到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作為社會領域不可或缺的醫療衛生事業,人、財、物相對集中,能耗大。有資料表明一家擁有500~800張床位的醫院用電總容量超過5000 kW,每年消耗能源(水、電、油、氣)費用600萬~1000萬元,占醫院總收入的3%~5%,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緊跟低碳潮流,增強低碳意識,發展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醫療衛生事業是衛生事業追求社會效益的重要目標之一。
醫療衛生事業關系到億萬人民的身體健康,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問題。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醫療衛生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了比較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醫療資源初具規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但由于衛生體制改革相對滯后,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醫療機構為維持自身運轉及謀求更高的經濟利益,不斷提升自身檔次、擴大規模,醫院建設迅猛發展,造成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區域衛生規劃不合理,城鄉、地區間呈現嚴重的資源分配不平衡,衛生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間接導致了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1]。以上問題均不符合醫療消費的低碳化發展要求。
“低碳經濟”概念的提出始于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考慮,隨著實踐的進展,低碳經濟的內涵不斷得到拓展,目前普遍認為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高效益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守護居民健康,倡導低碳發展”是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重視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的低碳化和高效率,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應在制度建設、組織實施過程以及監督評價等方面倡導節約,推進醫療衛生事業低碳化發展。
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應構建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管理和運行機制,保障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降低患者醫療費用,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發展,確保人民群眾得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從而逐步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的低碳化發展。
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各醫療機構應強化質量管理,保證各種檢查、檢驗結果的可比性和統一性,實現醫療機構間醫學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在不影響疾病診療、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同級醫院、下級醫院對上級醫院規范完整的檢查、檢驗報告和影像學檢查資料、檢驗項目,原則上應予以認同,實現“醫院間醫學檢查、檢驗結果共享”[2],從而提高患者就診效率,減少醫療費用支出。
建立醫療設備共享中心是提高醫療設備綜合效能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下,成立獨立于醫院之外的大型醫用設備檢治中心可共享資源,且利益分配相對簡單,有效減少了醫院對大型設備的誘導需求,降低醫療運行成本。患者在同一個機構檢查,可以保證檢查結果的一致性,避免重復檢查,降低醫療費用。政府主導的獨立大型醫療設備檢治中心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可避免衛生資源浪費,減少財務風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效益。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不同,衛生資源配置有失均衡。一些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資源匱乏,患者無法獲得及時、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遠程醫學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建立起跨越時空的“電子醫院”,初步實現不同區域之間大范圍內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患者看病難問題,降低醫療“門檻”,縮小醫療差別。遠程醫學還可提高社區醫療服務水平,降低醫療服務費用,提高現有先進醫療設備的利用率,從而降低國家、患者的醫療負擔。
電子病歷是針對傳統紙質病歷的一個根本性的變革,具有錄入速度快、內涵質量高、明顯提高工作效率等特點,對于規范醫療護理文書書寫、減少重要內容遺漏以及穩步提高病歷內涵質量發揮著關鍵作用[5]。電子病歷是醫療和就醫現代化、信息化的一個積極舉措,符合低碳要求,必將成為現代醫院病案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之一。電子病歷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高倍壓縮信息,節省存儲空間,大大減少了收集、整理、保存與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耗費的工作時間,可隨時隨地查詢病案記錄、檢索、分類統計等,為臨床診療、教學及科研提供方便。電子病歷能幫助醫務人員快速了解患者以前接受治療及檢查的準確資料,縮短診療時間,同時可通過網絡向國內外專家咨詢疑難病例的診斷意見等提供資料,縮短了時空距離,實現了異地醫療資源共享,方便醫院間及國際間的交流,提高了病案使用效率。電子病歷占用空間小、信息容量大、查詢方便、快捷、保存時間長、操作簡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
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醫院,而基層醫療資源缺乏,由于居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具有明顯趨高性,使大量本來可以在基層醫療機構診治的患者流向大醫院,造成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工作不飽和,而大醫院又負擔過重的情況,導致醫療衛生資源的無謂消耗。在當前醫藥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應不斷探索和完善雙向轉診制度,逐步推行社區首診制,建立服務規范、運轉有效的社區首診及雙向轉診制,增強大醫院的延伸醫療服務。建立起以綜合性大醫院為核心,從三級醫院到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若干個實行管理一體化的“醫療服務集群”,承擔基本醫療服務職能,可增加在社區就診的患者數量,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2],實現理性就醫的低碳化要求。
醫療機構建筑作為公共建筑,其結構特殊、功能復雜,能耗約高出一般公共建筑2倍,建筑節能空間巨大。近年來我國許多醫院盲目追求高標準、大規模而忽略了節能技術的應用,造成醫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筆者認為醫院節能應總體布局,從建筑、給、排水、動力、電氣等幾點著眼,貫穿設計到日常運營的全過程。同時將節能納入醫院考核范圍,加強能耗管理,精確測算,不斷強調細節的改進,通過精細化管理建設節約型醫療衛生機構。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衛生資源消耗也迅速增長,醫療衛生費用增長率超過了GDP增長率。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要不斷規范、優化門診就醫流程,建立和完善門診預約制度,提高服務意識,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病床周轉率,使患者從掛號到出院的就醫全過程耗時短、能耗低、效果佳。將“低碳意識”貫穿始終,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發展。
不斷增強低碳意識,緊跟低碳潮流,構建適應低碳經濟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加快醫療資源共享,保障居民基本醫療服務需求,是確保人民群眾得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的要求。構建低碳衛生體系,推進醫療衛生事業全面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舉措[7]。
[1]趙萍萍.提倡醫療資源共享促進醫院發展[J].衛生經濟研究,2002,19(6):40-41.
[2]常艷秋,王俊華,李素敏.邯鄲市醫療資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1):14-16.
[3]李寧秀,高博,任曉暉,等.按資源共享原則建立大型醫用設備檢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3(22):8-12.
[4]姚志洪.醫療資源共享的理想境界[J].現代醫學儀器與應用,2006,19(11):34-37.
[5]徐紅.發展中的電子病歷[J].中外醫學研究,2009,7(12):99.
[6]韓艷,戰愷,劉美花.電子病歷及其管理[J].中國檔案,2003,53(6):16-17.
[7]王健,韓光宇.團結協作,構筑醫療合作平臺資源共享,推進醫藥衛生事業發展[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0,2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