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芳,陳春燕
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院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湖北黃石 435000
抗菌藥物的濫用是導致病原菌耐藥的一個重要原因,2011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抵御耐藥性: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因此,加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培訓與管理,已經成為全球尤其是我國衛生管理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本文對我院在2010年開展現患率調查中所獲取的各臨床科室病原微生物送檢及當日抗菌藥物使用數據進行分析,以期掌握各臨床科室病原學送檢及抗菌藥物使用現狀,評價我院病原微生物送檢及抗菌藥物使用管理狀況,為今后提高我院病原微生物送檢率及規范抗菌藥物管理提供依據。
選擇2010年7月26日0~24時我院全部住院患者,包括當天出院和轉診患者,排除當天新入院的患者。
采用橫斷面調查的方法,調查前5 d通知各科室醫護人員,讓其完善住院患者各項與感染性疾病相關的檢查及調查期間的注意事項。調查人員由醫院感染辦公室專職人員和各科室的質控醫生組成。每50張床位配備1名調查員,4人一組,共組成5個調查組,全體調查員集中培訓1 d后上崗,以床旁詢問和查閱病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每例患者填寫1份個案登記表并在床旁調查表上作相關記錄。調查個案登記表及床旁調查表,由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統一制表提供。
在Epidata軟件中錄入每例患者的登記表信息,建立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數據庫。采用SPSS 16.0軟件統計描述我院病原微生物送檢情況及抗菌藥物使用狀況。
本次現患率調查應查患者890例,實查患者866例,實查率為97.3%。醫院獲得性感染主要部位為呼吸和泌尿系統,占全部感染患者的71.43%和10.71%;社區獲得性感染的主要部位為呼吸和泌尿系統,分別占72.69%和8.43%。醫院獲得性感染主要病原體有銅綠假單胞菌、白色念珠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社區獲得性感染主要病原體有銅綠假單胞菌、支原體和大腸埃希菌等。
我院病原微生物的總送檢率為29.07%,而各科室的微生物送檢情況不盡相同,其中,內科送檢率為66.87%,兒科送檢率為51.28%,婦、產科送檢率為8.51%,外科送檢率為4.94%,五官科送檢率為2.27%。見表1。醫院獲得性感染病原微生物送檢率為69.3%,社區獲得性感染病原微生物送檢率為45.1%。

表1 我院各科室的病原微生物送檢情況(例)
我院總的抗生素使用率為66.74%,其中,兒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96.30%,外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6.32%,婦產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74.60%,五官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68.75%,內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8.66%。從使用目的來看,治療用藥占42.73%,預防用藥占50.52%,治療+預防用藥占6.75%。從使用方法來看,一聯用藥51.21%,二聯用藥47.06%,三聯用藥1.73%。見表2。從抗生素使用的種類來看,使用最多的為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和青霉素類,分別占總數的44.56%,25.44%和8.10%。見表3。
本次現患率調查顯示,我院醫院獲得性感染和社區獲得性感染發生部位主要為呼吸道和泌尿系統,與文獻報道一致[1-2]。我院獲得性感染病原微生物送檢率為69.3%,社區獲得性感染病原微生物送檢率為45.1%。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診斷感染性疾病時臨床醫生基本會考慮做病原學檢查。我院病原微生物送檢率為29.07%,抗菌藥物使用率為66.74%,未達到衛生部三級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病原微生物送檢率≥50%,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50%的要求,高于冷應蓉等[3]的報道但低于徐婉麗等[4]的報道。我院內科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8.66%,病原微生物送檢率為66.87%,符合衛生部要求。說明我院內科醫師能遵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菌藥物。我院外科、五官科、婦產科抗菌藥物使用率高(76.32%、68.75%、74.60%),病原微生物送檢率低(4.94%、2.27%、8.51%)。孫志強等[5]調查某院2008年外科系列病例用藥后總結存在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有“六不當”,即預防用藥的時間不當、用藥方法不當、聯合用藥不當、用藥指征不明顯、給藥時間不當、藥物選擇不當。我院手術科室抗菌藥物使用也存在這些問題,因此,應針對以上問題對手術科室醫師重點培訓。兒科抗菌藥物使用率和病原微生物送檢率分別為96.30%、51.28%,與朱曉佳等[6]的報道接近。分析原因除與小兒疾病譜中細菌感染發生率高、當前社會大環境、醫療體制有關外,還與醫生抗菌藥物使用適應證掌握不嚴及盲目用藥有關,而由此導致的惡果是多重耐藥菌的泛濫。

表2 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情況

表3 我院抗菌藥物使用類別情況
本調查結果還顯示,在各科抗菌藥物使用目的上,預防用藥多于治療用藥;而在使用方法上,一聯用藥占51.21%,二聯用藥占47.06%,三聯用藥占1.73%,與國內同級醫院報道一致[7],說明同級醫院存在相似問題。從抗菌藥物使用種類來看,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和青霉素類抗菌藥使用較多,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除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管理外,還應定期發布細菌耐藥信息,及時停止使用對主要目標細菌耐藥率超過75%的抗菌藥物。
綜上所述,隨著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全球范圍內耐藥菌不斷增加,導致感染持續時間長,罹患率增加,住院時間長,醫療費用增加,甚至死亡率增加[8]。因此,強化病原微生物送檢和加強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培訓及管理是以后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耿賀梅,劉運秋,楊翠芹,等.2008-2009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9):2928-2930.
[2]蘆德玲,王巖,董英俊,等.2008年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2841-2843.
[3]冷應蓉,劉偉,羅光英,等.醫院臨床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6):3469-3471.
[4]徐婉麗,鄭興榮.950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2950-2952.
[5]孫志強,張偉民.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4):131-132.
[6]朱曉佳,李敏,黃曉琴,等.抗菌藥物使用管理的目標性監測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1):2947-2949.
[7]王吉壽,楊海楠,王濤,等.某三級醫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1):67-69.
[8]陳佰義.抗感染治療中“降階梯治療策略”臨床實踐的幾點思考[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6):45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