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健,孫 偉,張景麗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醫院,內蒙古通遼 028000
乳腺分葉狀腫瘤是一種少見的起源于乳腺上皮的纖維組織腫瘤,以前稱巨纖維腺瘤或葉狀囊肉瘤[1],多發于35~55歲女性,占乳腺腫瘤的0.3%~1.0%。良性分葉狀腫瘤呈膨脹性生長,保持完整的假包膜,交界性和惡性腫瘤可向周圍組織浸潤性生長,病理檢查見表面突起是其重要特征。
選擇2008年10月~2011年1月在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分葉狀腫瘤的病例22例,均為女性,年齡32~56歲,平均43歲。查體觸及乳房腫塊,腫塊直徑1.4~9.0 cm,平均4.23 cm。腫瘤大多生長較快,常伴有短期內腫塊快速增大病史。
采用GE公司全數字化乳腺攝影機Senographe2000D于手術前對22例患者雙側乳腺行常規頭尾位(CC)及內外斜位(MLO)攝影,均采用CNT(對比度優先)模式,自動曝光。
22例乳腺分葉狀腫瘤患者共有病灶26個,其中,無鈣化的腫塊25個,結構扭曲1個。無鈣化的腫塊中,圓形、卵圓形腫塊8個,分葉形腫塊17個;邊緣清晰腫塊15個,其中,6個腫塊邊緣見暈征;邊緣部分模糊腫塊7個,邊緣完全模糊腫塊3個;高密度腫塊17個,等密度腫塊8個。良性、交界性、惡性分葉狀腫瘤平均直徑分別為3.04、4.47、4.56 cm。
26個病灶,術前檢出24個,漏診1個,均為同側病灶,直徑1.4 cm;另1個漏診病灶為術后復發灶,表現為結構扭曲(病理為惡性分葉狀腫瘤)。良性分葉狀腫瘤6個,1個圓形,5個分葉形;4個表現為腫塊邊緣清晰,2個邊緣部分模糊,其中,4個腫塊邊緣見暈征。交界性分葉狀腫瘤12個,2個圓形,1個卵圓形,9個分葉形;6個邊緣清晰,1個邊緣模糊,其中,2個腫塊邊緣見暈征,另外5個腫塊表現為部分投照位置邊緣清晰,部分投照位置邊緣模糊。惡性分葉狀腫瘤8個(結構扭曲1個),圓形2個,卵圓形1個,分葉形4個;邊緣清晰5個,邊緣模糊2個。良性分葉狀腫瘤中,高密度腫塊3個,等密度腫塊3個;交界性分葉狀腫瘤中,高密度腫塊9個,等密度腫塊3個;惡性分葉狀腫瘤中,高密度腫塊5個,等密度腫塊2個。3種腫瘤的X線表現無明顯差異。
分葉狀腫瘤起源于乳腺纖維上皮,可能與雌激素代謝分泌失調有關。好發于中年婦女(平均40~50歲),發病年齡比纖維腺瘤大15~20歲。主要表現為無痛性腫塊,短期內腫塊突然快速增大,觸診腫塊質地硬韌,邊界清楚,可以活動,部分腫塊有囊性感。組織學特征為雙側上皮細胞呈裂隙狀排列,周圍為過度生長的細胞間葉成分,形成典型的葉狀結構。由于間葉成分溫和或具有明顯的肉瘤特征,分葉狀腫瘤的表現介于纖維腺瘤和單純性間質肉瘤之間。根據核異型性和核分裂的多少,腫瘤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約70%分葉狀腫瘤為良性,但易復發,術后腫瘤一旦復發,大部分復發腫瘤的病理與原發腫瘤類似,但更具侵蝕性,極少數患者出現血行轉移。
良性分葉狀腫瘤呈膨脹性生長,可保持完整的“包膜”,病理證實是由臨近受壓的乳腺間質構成,而非真的包膜,在X線上表現為清晰的暈征,本研究中有4例見暈征。交界性和惡性分葉狀腫瘤可向周圍組織浸潤性生長,X線可表現為邊界模糊或部分模糊,本研究中20個交界性及惡性病灶見2個表現為邊緣模糊。由此可見,X線對分葉狀腫瘤邊緣顯示的清晰程度無助于判斷其惡性程度,腫瘤界限不清可提示惡性程度較高,但腫瘤邊緣清晰不能排除惡性的可能。分葉狀腫瘤無論良、惡性,平均直徑均>3 cm,且隨著腫瘤直徑的增大,惡性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X線表現上,瘤體分葉程度不能作為判定分葉狀腫瘤良、惡性的依據,分葉明顯并不意味惡性及惡性程度高。3例交界性和3例惡性腫瘤均無明顯分葉,但是6例良性腫瘤有5例見分葉。腫瘤的密度高低亦無助于鑒別分葉狀腫瘤的良、惡性,良性分葉狀腫瘤高密度占50%(3/6),交界性、惡性分葉狀腫瘤高密度占70%(14/20)。極少數分葉狀腫瘤內可見脂肪成分,但也不能排除惡性分葉狀腫瘤的可能。
分葉狀腫瘤影像學上應與纖維腺瘤、髓樣癌、黏液腺癌及淋巴瘤進行鑒別,它們在X線上多表現為邊界清晰或大部分邊界清晰的腫塊。
纖維腺瘤多發于青年婦女,生長一般較緩慢,體積較小,直徑多在1~2 cm,很少超過5 cm,約75%為單發,少數屬多發[2],腫塊一般呈卵圓形。纖維腺瘤由于有一層纖維包膜,常以邊緣清晰伴透明暈圓征為典型的X線表現,以等密度表現更為常見,在一個位置表現為邊界清晰,而另一位置腫塊可能看不見,此為纖維腺瘤較特殊的改變,粗糙或爆米花樣鈣化為纖維腺瘤的特征性表現。
分葉狀腫瘤多見于中年婦女,初始生長較緩慢,短期內可突然增大,腫瘤多為單發,以高密度常見,邊緣清晰伴分葉,有時可見暈征,腫瘤內鈣化灶不常見。分葉狀腫瘤與纖維腺瘤相比,發病年齡稍大,腫瘤密度較高,病灶直徑較大,當X線不能鑒別時,可進一步結合B超進行檢查。分葉狀腫瘤B超常表現為分葉狀明顯或不明顯的實性或囊實性腫塊,瘤內回聲一般分布不均,并可見條狀高回聲分隔,瘤體周邊可有液性暗區,后方回聲稍增強,瘤體內鈣化很少見,瘤體局部邊界不清,血流豐富提示惡性可能[3]。
髓樣癌常見的X線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不伴鈣化的腫塊,小分葉狀或浸潤邊緣常見,也可出現邊緣清晰的良性征象。髓樣癌發病年齡較小,X線上表現為邊界清晰的良性征象,在短期內形成較大腫塊,與分葉狀腫瘤、纖維腺瘤常常難以鑒別,但是髓樣癌無包膜,在高倍鏡下可見其邊緣浸潤[4]。
黏液腺癌臨床上多見于近絕經期或絕經期后的婦女,病程進展緩慢,患者年齡較大[5]。X線表現為腫塊邊緣清晰或小分葉狀改變時,有黏液腺癌的可能[6]。
淋巴瘤發病年齡為40~70歲,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常見,罕見于男性,最常見的體征為乳房外上象限的無痛性腫塊。最常見的X線表現為腫塊型,且單發常見,右側多見[7]。腫塊邊界常不清晰,罕見毛刺、鈣化或皮膚凹陷等典型乳腺癌的X線征象,約30%~50%的患者有同側淋巴結腫大。
分葉狀腫瘤在病理及X線表現上與纖維腺瘤有許多相似之處,對短期內快速長大的、直徑約3 cm的高密度無鈣化的分葉形腫塊應想到分葉狀腫瘤的可能,但臨床和影像學表現不能提供分葉狀腫瘤良、惡性及與纖維腺瘤的鑒別診斷,其最終診斷必須依靠冰凍及石蠟切片。
[1]孔慶德.臨床X線診斷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627.
[2]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55.
[3]袁杰,梁新鳳,施洪飛,等.乳腺分葉狀腫瘤的超聲特征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4,5(2):87-91.
[4]顧雅佳,陳彤箴,王玖華,等.乳腺髓樣癌的X線表現與病理對照并與纖維腺瘤鑒別[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4,23(4):292-296.
[5]徐定娟,李丹丹,王鵬飛.乳腺黏液癌1例[J].中國醫學創新,2010,2(34):113-114.
[6]顧雅佳,王玖華,張廷璆.乳腺黏液腺癌的鉬靶X線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7):973-976.
[7]徐兵河.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