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榮,孫愛國,郭 琴,王 艷
山東省威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威海 264200
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它的暴發事關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及生活秩序,關系社會的和諧穩定[1]。目前,食品衛生管理薄弱環節較多,盡管現代科技己發展到了相當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食品污染隱患嚴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眾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頻繁發生。二是隨著食品加工過程中化學品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新的食源性危害對健康的潛在威脅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三是大腸埃希菌O157∶H7、二英等重大食品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嚴重危害社會安定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如果缺乏科學的食源性疾病危機預警機制和可操作的應對方案,其結果往往要為平息危機而付出高昂的代價。因此,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危機管理機制,獲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進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調查處理工作,迅速查明食源性疾病原因并及時采取適當、正確的措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蔓延,達到有效預防、科學處置、及時控制食源性疾病疫情,保證食源性疾病突發疫情發生后醫療救護、疾病預防控制等應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提高食源性疾病現場處置能力是當務之急。
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來,各級政府對公共衛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雖然有了很大轉變,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一定的資金投入,但是,各級政府依然只注重發生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或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的臨時督戰,疏于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日常檢查督導,缺乏系統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特別是專項疾病控制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對衛生防病工作的要求相差太遠,致使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食源性疾病防控能力薄弱,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要求。
由于編制等原因,公共衛生人員配備不足,特別是基層疾控機構公共衛生人員學歷層次比較低,專業構成不夠合理,技術能力無法滿足公共衛生服務和風險監測的需求。
目前基層疾控機構多數科室均承擔著多個學科的工作任務,將食源性疾病調查處理安排在某一科室進行管理,單獨承擔或從事食品衛生管理專業人才極少,導致責任不明確,措施落實不到位,食源性疾病監測調查還處于起步階段,對食品安全問題難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整治、早解決。
由于執法主體轉移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以來,各地的食源性疾病管理均由衛生監督機構承擔,致使多數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人員沒有參加省市舉辦的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技能培訓,導致專業應急處置技能弱。一是對食品衛生相關法律法規和食源性疾病調查處理標準規范了解不夠全面,特別是對一些化學性食源性疾病的調查處理比較生疏,缺乏正確運用法律法規處置食源性疾病的技術能力。二是對食源性疾病調查處理的專業知識嚴重匱乏,從而導致基層疾控機構在接到食源性疾病報告后,不能認真按照國家規定的處理技術規范的要求開展現場衛生學、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
1.5.1 儀器和技術落后 檢測功能、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儀器設備配置均達不到國家疾病控制機構建設實驗室的主要儀器裝備標準,特別是基層疾控機構缺乏有效的應對食源性疾病的現場病原學與病因學快速診斷、判斷、評價和處置的關鍵技術和儀器設備,直接影響食源性疾病原因的快速查明。
1.5.2 檢驗能力低 多數基層疾控機構實驗室達不到規定開展的檢驗能力標準,缺乏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因素監測、暴露評估、風險監測等,對食源性疾病只能檢測相關微生物等指標,對最常見的農藥中毒和化學毒品基本無法檢測。
1.5.3 新技術缺乏 由于疾病譜、毒物品種不斷變化,檢驗人員專業知識面相對狹窄,檢測技術不過硬,對食源性疾病的檢驗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引進新技術、新方法的力度,其實驗條件也難以適應各種食源性疾病調查的需要。
2.1.1 危機管理重在預防 一是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食源性疾病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危害性,切實把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為大事要事來抓,制訂策略性危機管理方針和實施計劃,消除或降低危機帶來的威脅。二是強化對疾病預防控制的督導,將衛生應急經費納入年度經費預算,保障培訓、演練、裝備、儲備、科研等經常性項目支出,并逐步加大對食源性疾病處置工作的投入,積極改善衛生檢測、實驗條件,及時解決疾病預防控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確保疾病預防控制法規標準有效地貫徹執行。
2.1.2 宣傳發動至關重要 完善宣傳機制,加強食品安全事故管理的衛生法律法規普及教育,強化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和醫療機構及時報告的責任感,把預防食源性疾病宣傳滲透到社會各階層,提高公民守法意識和自覺參與意識,形成社會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公眾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發現衛生違法行為和發生食源性疾病時能及時主動報告。
建立順暢的食源性疾病報告系統,防控“非典”和禽流感的經驗再次表明,及時、靈敏、準確的疫情報告系統,是成功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首要環節[2]。一是各級應積極采取危機管理的指導策略,深入研究集體性食源性疾病的危機信號監測、危機模擬應對和危機處理預案等前瞻性的防控措施,構建有效的食源性疾病危機防控體系,為政府有效地預防、解決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各級應建立完善食源性疾病應急決策指揮系統的信息、技術平臺,承擔食源性疾病及相關信息收集、處理、分析、發布和傳遞等工作。三是加強食源性疾病信息庫的建設與管理,利用現有的公共衛生網絡,整合公共衛生信息資源,保證應急處理信息的暢通、及時、準確,盡快實現衛生行政部門、衛生監督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救治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3]。四是各級應將防治工作納入法制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做到預測、預報和預警,有效地避免和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2.3.1 建立長效和應急機制 各級疾控機構在積極協助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處理的同時,還要結合實際,構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食源性疾病長效管理與應急處理機制,建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食源性疾病應急指導領導小組,組建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置隊伍,落實責任,盡快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
2.3.2 建立激勵機制 建立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逐步形成一支擁有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食品衛生學、毒理學等多學科人才的專業技術隊伍,具體承擔食源性疾病的危險因素監測工作。
2.3.3 建立專家組 組織成立專家組,開展食源性疾病相關檢測技術和病因學的研究,加強食源性疾病信息庫的建設,定期分析各監測預警系統的信息,預測發生食源性疾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可能性,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控制措施。
2.3.4 建立崗位責任制 建立全員調配管理機制,合理調配人員,明確相關科室責任,落實應急響應的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人及其指揮權限。嚴格執行24 h值班制度,隨時應對處理重大食源性疾病,全面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報告、處理和救治水平,積極有效地防制食源性疾病。
一是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充分利用“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加大對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理、現場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調查等相關內容培訓力度,積極開展食物中毒相關業務知識培訓,不斷積累實踐技能,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食物中毒應急處理能力和食物中毒診斷處理水平。二是加強隊伍的技術裝備建設,各級疾控機構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置的現場技術演練,全面提高隊伍應對食源性疾病的實戰能力。三是積極做好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理各項準備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預警報告制度,認真分析當地食源性疾病發生的特點和規律,制訂和完善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理工作預案,一旦發生食源性疾病,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組派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奔赴現場,實施現場衛生學和流行病學調查。
儀器設備屬于實驗室的硬件,是實驗室能力和水平的體現,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供先進配套的儀器設備,是衛生防疫事業有序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標志[4]。
2.5.1 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 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合理調整增加實驗室用房,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購置必備的、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盡快健全完善環境設施,配套相關技術,積極引進新技術、新方法,擴大、拓寬技術資料的收集和檢測試劑的采購渠道,研究開發食品安全中的關鍵檢測、控制和監測技術;建立計算機數據查詢網絡系統,逐步拓展新的診斷檢驗項目,全面提升處理食源性疾病的技術處理能力,以滿足食源性疾病應急處置的需要。
2.5.2 加強檢測檢驗技能培訓 加強檢測檢驗技能培訓,實行長期與短期相結合,定期培訓與繼續教育同步,在崗與脫產并舉的方法,采取送出去學、請進來講、自行培訓等形式,組織人員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食源性疾病檢測技術培訓,提高食源性疾病檢驗工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2.5.3 積極做好實驗室檢測準備工作 積極做好食源性疾病實驗室檢測準備工作,包括常見食源性疾病檢驗所需的標準物質、試劑、檢測方法等。有關人員要掌握某些化學性食源性疾病的現場快速檢測方法,以確保對現場采集可疑食品進行檢測,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食源性疾病的病原,準確判定食源性疾病種類。
“危機管理”[5-6]就是尋找遇到突發性事件時的最佳對策,也就是能夠正確分析和認識危機事件,通過危機預警、危機防范、危機處理把握和控制危機局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事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并從危機中開拓出發展機遇的過程。將它應用于食源性疾病危機管理實踐,預測、分析、防范、利用危機,變危機為契機,爭取轉危為機,消除或降低危機帶來的威脅。本文從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存在的關鍵問題出發,探討其建立食源性疾病危機管理機制的可能性,提出各級政府應樹立危機意識,強化危機管理功能,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網絡食源性疾病監測和預警系統,健全危機管理運行機制;闡明了疾控機構承擔的責任,提高專業隊伍素質,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強化技能培訓,引進新技術、新方法,研究開發食源性疾病的關鍵檢測、控制和監測技術,尋找和獲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制訂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保護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1]劉秀梅,陳艷,王曉英,等.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發資料分析——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J].衛生研究,2004,33(6):725-727.
[2]趙景石.河北省2000至2007年食物中毒情況分析[J].河北醫藥,2009,31(16):2147-2148.
[3]山東省衛生廳.山東省食物中毒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預案[Z].2008.
[4]王隴德,齊小秋,祁國明,等.實驗室建設與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9.
[5]時淑娟,馬玉娜.危機管理在現代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6,22(4):198-199.
[6]曹爾澄.危機管理與綜合醫院應對危機的策略[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5,17(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