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杰
對中外高職教育發展定位的再思考
□張文杰
對中外高職教育定位進行了比較,對中國高職院校的定位問題進行了探析,進而對新形勢下中國高職教育發展定位提出了思考。
高職教育;發展定位;比較;思考
高職教育的定位,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在近十年的發展當中,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定位大致體現為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追求規模和效益,定位于將高職院校做大。1999年起,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政策的導引下,全國各地紛紛創辦高職院校,招生數量也與日俱增。通過幾年的規模發展,各高職院校不僅擴張了規模,同時也獲得了效益上的回報,從而實現了高職教育的初期大規模順利發展。
第二,追求內涵和特色,定位于將高職院校做強。經過幾年的規劃擴張后,各高職院校在積極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新模式中,不斷推敲和完善辦學理念,科學規劃發展戰略,將發展重心轉移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上來。在繼續做大規模的同時,實現了將學校做強,切實提升了核心競爭力。
第三,追求創新和發展,定位于將高職院校做精?,F階段,高職教育正在實施“資源優先”戰略,實踐提高質量效益優先于規模發展之路;實施“均衡發展”戰略,進一步協調各區域間的發展;實施“重大工程建設效益拓展”戰略,以示范性院校建設帶動高職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實施“人才培養過程全面開放”戰略,建樹現代“大職業教育”觀。幾種戰略的著眼點全在于一個“精”字。
從世界范圍來看,受生產力水平、產業結構、社會發展目標、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等諸多因素的積極影響,實施高職的各類教育機構的地位不僅得到了確立,而且由于其鮮明的辦學特色,日益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與歡迎,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如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等高職教育的定位。
1.美國高職教育定位。美國的高職教育定位呈現出彌散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如,美國公立的社區學院和私立的初級學院是實施高職教育的主要機構。又如,在美國的一些四年制的文理學院中,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具有高職教育特征,有的完全采用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此外,在美國的大學中存在著大量的職業學院,是不同于研究生教育的本科后職業教育。其教育教學定位于“高于普通學院課程的教學,但又不同于法學院、醫學院和神學院的教學”。其培養目標則定位于培養“行業里高素質的從業人員”。
2.澳大利亞高職教育定位。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簡稱 TAFE,意為“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是澳大利亞高職教育的核心代表。澳大利亞實行全國統一的資格標準體系及其構建的“立交橋”,證書、學位、學歷和職業要求是相對應的,教育界和產業界采用統一的能力標準和證書體制,TAFE學院與企業間相互承認,更有利地促進了TAFE的發展。澳大利亞的高職教育辦學主體呈現多元化的特點,“一校多制”是澳大利亞的辦學特色。
3.英國高職教育定位。英國的高職教育以課程為核心,而不是學校。以靈活的課程為本,又融入證書培訓的高職為英國培訓了大量的高級技術人才,滿足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英國高職教育定位于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通暢的多途徑、多選擇的體系,強調的是“核心能力”的培養。多科技術學院是英國實施高職教育的主要機構。
4.日本高職教育定位。日本的高職教育定位與其培養目標十分吻合,其教育理念堅持三點:一是堅持為廣大產業界服務,以培養廣大產業界所需的技術人員為目標;二是堅持為企業培養具有高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以為企業培育高層次人才為目標;三是堅持為國家培養能適應全球經濟需要的 “國際人”,以“培養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為教育目標。
剖析國內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定位,不難發現,不論是美國的社區教育、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也不論是英國的核心能力教育、日本的專修教育,以及中國的職業技能教育,其定位都指向明確,體現出社會目標的一致性: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在培養方式上,也均以社區或產業為依托,進行職業和技能教育,體現出培養方式的相類似性。但因國情和地區文化不同,各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格局又體現一定的差異性。
雖然對于高等職業技教育各國在稱謂或者辦學特色上有差異,但就其辦學的社會目標來說,體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性和技能性人才。
美國從“二戰”后經濟復蘇,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適應經濟發展速度,再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以來,職業和技術教育時時把握住時代的種種特征,以培養適宜的高等職業人才。
澳大利亞“二戰”后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教育與社會需要的關系,施行了滿足社會需要和個人愿望的TAFE教育,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大批職業和技術人才。
英國在“二戰”后從振興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來帶動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為動因,開始特別注重高級技術教育的實施,重點培養具有職業核心能力和高級技術的人才。
日本為了實現從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和科技大國的發展,一直以來竭力走“教育興國”之路,大力興辦短期大學和專修學校,培養科技、商業和其他行業專門人才。
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雖然起步稍晚,但發展迅速,在延伸中職教育經驗和借鑒國外高等職業教育中,為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科技進步,承擔著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歷史重任。
中外各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方式上雖然采取了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但細致比對就可以看出,其實都是依托產業、行業或社區經濟、文化為背景,按照需要和實用的原則,實行產學結合和工學交替的手段,培養所需的職業和技術人才。
美國尊重人人平等和滿足實用主義,社區學院以普適性課程為主,開設各種學術課程、職業、技術課程、補習課程以及進行成人與繼續教育,從而滿足各種需要,為所需者提供各類學位證書或者專業證書。特別的,因為美國的產業結構主要以高新產業為主體,這類產業的特點是不需要嫻熟的技能技巧,而更注重創新能力、責任感和敬業等非崗位性的“軟技能”,所以,普適性課程成為受眾的最佳培養方式。此外,美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思想也頗“實用”,不僅開工作中實用的課程,也開設興趣類、閑暇類課程。
澳大利亞在“二戰”后職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建立能力本位的職教體系。因而,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方式上,淡化理論課,加強實踐環節和現場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即工作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英國為了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大力推行了以靈活的課程為本,又融入證書培訓的職業和技術人才培養方式。從“二戰”后的復興產業經濟的高級技術教育實施,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挽救掇學青年和解決失業問題的繼續教育,再到解決經濟危機下的教育與就業壓力,英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始終以社會為背景,培養所需的人才和解決相應的教育與就業問題。
日本從“二戰”后執行“教育興國”政策,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科技創新“立國論”,都把教育改革列為社會整體規劃的重要議題。因此,日本的職業教育根據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化,應需改編課程?;蛞援a業類專業為主,重視學生的實習和實際操作;或以培養職業或實際生活中所需的能力為目的,傳授專門技藝知識;或以提高教養水平為目標,進行專門教育。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究其實質,雖然是基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而生發出來的,但其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指向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所需。因而在培養方式上,歷來就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背景,依托企業和行業,實行產學合作,工學交替,培養所需的高素質的職業型和技能性人才。
各國由于國情與文化的不同,在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格局上,體現一定的差異性。
美國在高等教育之前,職業教育沒有專門的實施機構,但相關課程在一般的中小學都有體現。高等職業主要的實施機構是社區學院及技術學院,其中以社區學院為典型,修業年限為2年,授予副學士學位。四年制的大學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技術應用性的教育,只有小部分是學術性教育,因此它們可以與專門的高等到職業教育相銜接,相應獲得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專業學位。
澳大利亞的高等職業主要屬于技術與繼續教育。雖然一些非政府基金支持的私立提供者也進行一定的職業教育與培訓,但TAFE學院占絕對優勢。TAFE學院與澳大利亞的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有著良好的銜接,是絕大多數人進行職業和技術教育的首選。
英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以課程為主線,其實施機構較多。包括大學(技術學院)、高等教育學院、城市技術學院和農業、藝術與設計學院及其他繼續教育機構。
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呈現多樣化特色,在功能和專業領域上形成相輔相成、優勢互補的關系。初中后五年制的高等專門學校進行相當于高中加短期大學的五年一貫制的職業教育;短期大學則進行職業或實際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為教育內容;而專門學校以培養職業和實際生活所需的能力或提高教養水平為目標。這三類學校的畢業生可直接就業,也可升入大學,包括技術科學大學,主要學習應用學科,然后可以修習成為學士、修士和博士。
中國目前主要把專科層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所職工大學創辦以來,??茖哟蔚母叩嚷殬I院校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在全國各地。至2006年,全國已有獨立設置的??埔陨蠈哟胃叩嚷殬I院校1147所,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中堅力量。此外,我國實施高等職業和技術教育的機構還包括部分本科院校。
作為社會“有用”、“實用”、“需求”的“人才資源”培養基地,高職教育的定位勢必相時而變,才能促進高職教育動態發展。因此,深研、前瞻高職教育立體全方位發展的定位要點: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社會服務、體制運行、經費運作,對新形勢下發展高職教育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一)辦學目標定位:“高”“職”并重,“產”“學”并行,不宜錯位。對高職教育的辦學目標定位,簡單說就是對人才規格的定位。而人才的規格是為市場量身定做的,因此,高職教育辦學目標定位,首要的是要瞄準市場,要適應市場對“高”與“職”的要求,要“高”與“職”并重,“產”與“學”并行。 其中,“高”,不是高層次,而是高級。這其中包含著學歷之高和技術等級的高;“職”,不是職能,而是職業,突出技術操作的職業。
(二)辦學特色定位: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競爭力。對高職教育的辦學特色定位而言,高職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要想贏得主動權,靠的是其獨到的有個性辦學特色和辦學質量。“任何一所大學都必須以特色立校,以特色興校,以特色強校?!薄按髮W辦得好不好,關鍵看優勢、看特色。高校只有根據自身實際,確定各自的辦學目標,發展辦學特色,才能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边@些普通高校的辦學“經驗之談”,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定位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三)社會服務定位:踐行產學一體,輸送技能人才,解決技術難題。高職教育的定位內容,其社會服務功能定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加強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為社會和區域經濟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強有力的科研服務,將是未來高職教育發展的新標識;在社會服務的細節方面多下功夫,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須。高職院校想要一方面獲得企業的資金投入,同時消化大批畢業生,就要樹立服務企業的思想,以企業的生產發展為導向,培養大批企業需求的應用技術人才,為企業解決難題。
(四)體制運行定位:市場機制作用下高職教育必須擁有自主權。擁有一定程度甚至完全擁有高職院校管理自主權和招生自主權,將是歷史使然,也將會是高職教育以靈活機制和高質量人才贏得社會認可的必然選擇。
高職院校擁有管理自主權,政府就要順應市場規律,戰略規劃高職教育,放手讓高職院校根據市場規律自主辦學,使高職院校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能真正靈活運作,為區域經濟社會做出貢獻;高職院校擁有辦學自主權,特別地是在招生方面擁有絕對的自主權。高職教育擁有自主權,有助于高職院校積極辦學和創造性地選拔人才。
(五)經費運作定位:利用好政策優勢,進行多元化籌資,市場化融資,國際化引資。在經費運作上定好位也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對高職教育來說,直接相關的就是實力雄厚的財團和企業,因而,高職院校有機會抓住機遇,實現引資入校,大力辦學。高職教育還可以擴大籌資渠道,引入民間資金辦學,以及通過資本市場籌資、向銀行貸款等新的融資領域進行籌資辦學。另外,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尋求高等職業教育新的發展增長點,也是高職教育的有效思維和動作。積極拓展,選擇性地引入外來資源,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是高職院校增強經費運作的重要思路。
[1]匡瑛著.比較高職教育:發展與變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馬樹超、郭揚編.高職教育:跨越·轉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建松.關于高職教育辦學定位和辦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5(20):P35-36.
[4]張文杰.關于高職教育發展定位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6):12-13.
張文杰(1973-),男,內蒙古巴彥淖爾人,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大學生黨建和思政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1)17-0013-02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