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瑋 唐 勇
與企業文化相融通的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芻議
□羅 瑋 唐 勇
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突出實踐性、社會性、先進性、創造性和專業性。以企業文化為外引,借鑒企業成功經驗完善高職學校文化,是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有益于促進高職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協調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通過校企結合、產學結合,將行業企業要素融入高職院校,建設與企業文化相融通的高職學校文化。
高等職業教育;學校文化建設;企業文化
學校文化對于優化育人環境有著獨特的功能,優秀的高職學校文化一經形成,就會構成最基本、最持久的院校特色,形成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成為推動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力量。高職學校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僅靠組織內部的創新創造和積累是不夠的,必須從外部的文化資源汲取多種元素和各種有益成分[1],才能促使高職學校文化與時俱進。高職教育面向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辦學,與行業企業有著天然而緊密的聯系,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對高職院校影響深刻。借鑒企業成功經驗,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建設與企業文化相融通的高職學校文化,不僅有利于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內化和強化,更有益于學生增進文化認同感,提高職業化程度,成長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高職學校文化是高職學校為了實現辦學目標和價值追求,長期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是高職院校師生共同努力下學校所達到的文明狀態。其基本內容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幾個層面,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與高職教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改革發展思路相適應,高職學校文化應突出自身特點。
(一)實踐性。高職學校文化的實踐性是由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決定的。高職學校始終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結合行業企業生產實際對人才能力素質結構要求,形成注重實踐、學以致用的文化內蘊,不斷將文化建設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應用到高素質專門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接受社會的檢驗,反復進行修正和調整,將人才培養活動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推動文化建設逐步向縱深發展。生產實踐在對高職學校文化建設不斷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容創新、手段升級、方式轉變提供了條件和啟迪。
(二)社會性。高職學校文化的社會性是由高職教育的辦學方針決定的。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是高職院校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以服務為宗旨要求增強高職教育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在接受高職教育期間,不僅是職業技能增長的重要階段,更是其人生觀確定和穩定的關鍵時期,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要能夠幫助學生在與社會逐步密切接觸的過程中不斷認識和發展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成才觀念,更好地理解所要從事的專業工作的社會意義,對職業產生充分的尊重,不斷增強職業意識、敬業精神,在心理和行為上達到與社會氛圍和工作環境的適應性平衡,形成與未來就業相匹配的職業道德觀念和健康人格。
(三)先進性。高職學校文化的先進性是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決定的。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高技能人力資源支撐的光榮使命,需要先進的思想理念和時代精神,需要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需要先進的方法、手段和實施條件。高職教育的責任由知識領域擴大到了社會領域,高職學校文化必須體現先進性,成為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高職學校文化的先進性會通過人才和知識密集的優勢向企業進行輻射,也會通過畢業生向社會和企業進行傳播,以先進的文化精神造就濃郁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為企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極為重要。
(四)創新性。高職學校文化的創新性是由其高等教育屬性決定的。繼承和創造的復合關系形成了大學文化。高職學校畢業生需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才能適應現實的市場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只有通過富于創新精神的學校文化感染才能培養出來。[2]高職學校文化在堅持和繼承大學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合理吸收企業文化的有益成分,進行學校文化范式的轉型,以學校為主體、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深入開展管理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教學組織模式創新,為師生提供鍛煉、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五)專業性。高職學校文化的專業性是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特點決定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有著明確的職業面向,要求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高職學校的內核是專業和專業群,傳授的是超越普通經驗、需經過特定知識訓練才能掌握的專業技能,有著較為明確的行業企業作為辦學依托,教師的知識結構也有特定的專業指向,術業有專攻,教與學都體現著高職教育的專業性特點。專業文化是專業成長的軟環境,通過突出專業特色,充實專業底蘊,加強專業內在品質的建設,引導學生培養專業興趣,樹立專業追求、形成專業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高職學校文化的功能作用才真正得以發揮。
傳統理念當中,大學是“精神家園”,其終極使命是追求真理、培養人才。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想追求與專業技能強化的現實要求之間產生了“育人”與“制器”的沖突,正在影響和動搖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根本。高職學校文化建設應當立足現實,審慎分析,包容整合,貫通互動,合理吸收企業文化建設的成熟理念和成功經驗,借助企業文化的外引力量,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創新發展高職學校文化。
(一)高職教育發展環境的變化使得高職學校文化更加開放。高職教育是教育大眾化的產物,高職學校文化不可能因循傳統大學模式,建設相對封閉的“精英文化”,而必然是開放的、大眾的文化。在當前社會條件下,高等學校“象牙塔”式的物理疆界已不復存在,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催生了學校文化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改變了學校文化傳統的生存狀態,高職學校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是開放的,必須注重不同類型文化資源之間的兼收并蓄。高職院校專業與行業聯系緊密,行業企業文化直接影響到高職學校文化建設,或引導推動或制約學校文化的形成發展,使學校文化帶上行業企業文化特色。高職學校辦學時間相對較短,文化轉型的建設時期需要從更為成熟的企業文化建設中汲取有益借鑒。
(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應突出文化育人。高職教育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培養適合市場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人的全面發展也體現在綜合素質的提高,根據職業素質的“冰山模式”,知識技能、禮儀形象、行為習慣等顯性素質相對比較容易通過訓練來提高,而職業觀念、職業精神、職業心態、職業道德等隱性素質的開發和培訓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用更為關鍵。高職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通,通過文化軟力量潛移默化的影響熏陶,使學生接受良好的職業化素質教育,幫助他們理解和接受職業化規則,逐步褪去學生時代的青澀,形成職業需要的成熟與理性,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職業競爭力,為他們擁有輝煌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校企合作的深入促使高職學校更加全面地接受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校企合作是高職學校推進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重點。高職學校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行業技術標準的引入、“校中廠”和“廠中校”的建立、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變革、“雙主體”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等都將使教學活動與生產過程更加緊密結合。與此同時,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也被引入到高職學校管理中來,如企業的產品觀、質量觀、市場觀、競爭觀等,一些在企業運行較為普遍和成熟的管理方法也為高職學校所采用,如全面質量管理、人本管理等,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展開將對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管理方式產生深刻影響,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管理的首要內容,是管理的靈魂,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建構與培育適應時代特征、適應社會需要的高職學校文化,將為高職學校辦學水平、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精神動力、理論支持和方向指導。
高職學校構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高度重視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將行業、企業、職業等要素融入學校文化建設,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實現從擁有技術到具備能力的轉變,從獲取知識到文化養成的轉變。[3]
學校文化是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學校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高度、發展定位和未來走向,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要從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加強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將文化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頂層設計,保持工作的連續性、系統性,落實人員機構,形成學校文化建設的長遠規劃,促成黨政齊抓共管,主要職能部門與基層院系各司其職,師生員工廣泛參與的文化建設工作體系和良好格局,在追求和弘揚先進文化的過程中,將對學校文化的理解與堅持固化為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高職學校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積累和提升,循序漸進,加強對文化建設中的深層次問題研究,努力做到理念先進、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學校文化也是“旗手文化”,尤其要求高職院校領導率先更新教育理念,成為先進學校文化的把關人和踐行者。
高職學校文化建設要從完善機制體制和構建保障平臺入手。機制建設首先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全員參與、二是有效激勵,三是廣泛宣傳。學校文化建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師生員工既是文化的影響者,也是文化的力行者、承載者,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應體現服務意識,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逐步下放管理重心,激發教學系部的主體意識,強化管理職責。激勵和宣傳是文化發展正強化的積極措施,文化建設要營造競爭氛圍,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通過重點培養、典型宣傳引導優良學風、教風的形成,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探索文化建設的新思路和新措施,落實文化建設各項任務。文化建設需要價值理念的指引,更需要制度、人員和經費的保障,逐層推進、持之以恒,孕育一種精神,建構一個組織,打造一支團隊,營造一種氛圍,建立符合高職院學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的組織文化。
高職學校文化建設是以高職學校師生為主體,在學校主導下,遵照人才培養基本規律,培育學校精神、營造育人環境、影響個體成長的系統工程,也是課堂教學、制度管理、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多邊作用的結果,必須協調學校傳統、文化發展和社會運轉等多種力量的融會貫通,和諧互動。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暢通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渠道:定期選派師生赴企業鍛煉實習,使他們感觸和接受企業文化熏陶;更多吸納企業管理、營銷和技術精英來學校擔任指導教師,開辦講座,將他們的思維、行為引入到學校文化建設當中;定期開展優秀畢業生跟蹤調查、成果展示和母校回訪活動;注意收集企業文化信息,定期匯編案例庫,建立學校文化建設的參照、對比和融合體系,應用到學校文化建設的實際工作當中。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的評價標準和反饋體系的構建,長期跟蹤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不斷完善修訂文化建設內容、方式和方法,推動文化建設的水平提升。
高職教育辦學歷史較短,在政府主導的辦學機制下自主辦學意識欠缺,致使高職院校文化自信迷失,精神價值失落,表現出辦學功利、行政本位、學術浮躁、質量下滑等諸多問題,難以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當務之急是要正視現實,增強自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學校文化建設,遵循高職教育基本規律,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統一,通過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的系統推進,軟硬結合、化無形為有形,實現知、信、行的統一,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同時,高職院校要通過各種激勵措施,鼓勵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職業操守,既為經師更為人師,用精湛的業務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人師表,播種文明。
以人為本是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在操作層面表現為追求發展。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說,高科技需要高情感來平衡,高職學校文化建設面向的是具有獨立、自覺和復雜需要的人群,他們有著強烈的個體發展愿望,必須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在逐步完善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實行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協調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達成和諧。高職學校文化建設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進行的,在核心價值體系框架內尊重價值取向的復雜和多元,和而不同引導師生形成理性思維方式和健康人格,克服社會轉型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精神異化,重建精神家園,尊重教師,關愛學生,激發師生投入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薪火相傳,使高職學校文化建設獲得不竭動力。尤其是在全面實行崗位聘任的改革背景條件下,更要關注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避免個體崗位競爭帶來的負效應,在契約規則內相互尊重,相互溝通,打造和諧團隊,構建和諧校園。
[1]申作青.當代大學文化論—基于組織文化子系統視野的認知與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29.
[2]唐遠蘇.由企業看職業院校—職業教育管理新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06.
[3]蔡勁松.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設計[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28.
羅瑋(1974-),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唐勇(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1年度規劃項目“科學發展視閾下的大學文化建設與傳播研究”(編號:XW1105)階段性研究成果。
G710
A
1001-7518(2011)17-0015-03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