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勇 余曉華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關于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的思考*
陳錫勇 余曉華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針對促使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所必需的制度建設進行思考,闡述了優惠政策扶持制度、媒體推進制度、校企共建人才培養培訓聯合體制度、校企共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制度和在企業建立教授工作室制度,旨在推動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建立緊密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校企合作;制度建設;企業;高職院校
目前,高職院校正在大力推行項目課程的教學改革,而開展校企合作則關系到教學改革的成敗,關系到高職教育的興衰。校企合作制度作為實現產學研結合的重要途徑,不僅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校企合作能更好地使教育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出適應現代工業發展要求的合格勞動者。
目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主要表現在校企合作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企業對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企業自身、學校以及政府政策上。由于學校和企業的任務目標不同,靠他們自身來協調雙方的利益和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難以實現的。校企合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需由規范制度來約束,需建立一套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因此,探討建立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多方聯動的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加強校企合作的規范管理,為推進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對企業和高職院校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于企業在用人方面居于主動地位,當前校企合作的主動權在企業,學校和企業之間還沒有建立穩固的校企合作雙贏機制。因此,政府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應有相應的配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應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義務和責任,要求企業在用人制度上要有職業培訓或崗前培訓;應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從政策、法規和人力、物力、財力上給校企合作以強有力的扶持;應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開放的用人機制,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高職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
成功的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的,合作的目的是“互惠雙贏”,應該享有對等的權利與義務。因此,校企合作既要強調企業的義務,也要保障企業的權利,如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具有享受稅收優惠、人員補貼、科技優先制度的權利,在產品開發、貨款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具有要求高職院校確保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的權利,具有要求實習學生盡量為企業節約成本并創造利潤的權利,在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形式、實訓實習以及師資隊伍建設諸方面具有充分的話語權等。
缺乏法律的保障,企業會擔心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地位和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證,從而影響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完善和改進相關法律,發展標準和證書制度,以確保校企合作的法律地位,切實維護企業的權益。
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之所以難,是因為我們將校企合作視為 “行政事務”,忽視了校企合作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事務”。
社會媒體可以通過宣傳企業文化、產品特點、企業理念獲得廣大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認可,以達到宣傳企業品牌的目的,為企業品牌及產品進入市場、拓展市場奠定大眾心理基礎。社會媒體應發揮這種快速傳播信息、引領市場的作用,推動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這應成為媒體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社會媒體應多為企業與學校搭建平臺,使企業可以借助學校這一窗口向外界輻射產品影響力。媒體應形成定期宣傳或開辟專門的頻道或版面報道校企合作動態、合作優勢和合作成果等的制度,讓企業充分認識到只有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傳播企業信息、展示企業形象、塑造企業品牌,從而提高企業在公眾中的認知度、知名度、美譽度和品牌效應,使企業主動提出合作意愿。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發展受制于區域的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反過來又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職業教育的繁榮。因此,除了健全完善有關政策與法規,政府還應設立專門協調機構來調節、規范和推動校企合作。專門的政府協調機構應充當校企合作的推動者、協調者和監督者。專門的政府協調機構的主要職能是:(1)研究校企合作的發展規律和存在問題,為制定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加強校企合作管理,用法律形式確保合作關系的穩定;協調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探索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2)引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為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提供平臺。如搭建合作平臺,組織校企合作論壇等,努力創建校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合作機制。(3)監督、評價和激勵。監督校企雙方協議條款履行情況、企業的合作(服務)態度、專項資金使用情況、校企合作項目進展情況、上報材料的真實性等。組織專家對校企合作成果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落實參與企業應享的優惠政策和相應的獎勵政策,激勵企業的參與積極性。
鑒于目前一些企業只選用人才而不參與或很少參與人才培養的現狀,應鼓勵企業立足長遠,樹立成熟的合作辦學思想,樹立打造現代化的“學習型企業”的思想,把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作為企業上臺階、上檔次的重要途徑,形成企業與學校共建人才培養培訓聯合體制度。
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 依據人才市場調研、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趨勢以及國家的產業政策等,由學校與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圍繞職業能力和素質共同精選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在企業生產實踐與學校學習交替進行,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的雙向介入,把學生在學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踐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校企“零距離”、理論與實踐 “零間隙”、畢業生上崗 “零過渡”,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學校的辦學水平。在合作辦學過程中,還要極大地調動企業辦學資金投入和資質整合投入的積極性。
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企業員工的培訓 企業內部的教育與培訓要形成制度,學校與企業共同對企業的富余人員和已在企業的實習生搞好專業拓展;根據企業產品升級、技術改造的需要,共同抓好員工的轉崗培訓;共同解決企業亟需解決的技術、管理、生產以及勞動力問題,形成相互依賴的“利益共同體”,使企業切身感受到校企共同培養培訓人才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不僅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合作,也是一種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合作行為。
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能否與企業等社會力量緊密合作并共同發展,關鍵在于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高職院校如果沒有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沒有技術服務能力強的隊伍、沒有市場開發潛力大的科研成果,就無法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高職院校在合作中就沒有地位、沒有優勢,企業也就無法真心地、持續地參與校企合作,更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應不斷更新校企合作理念,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應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科研攻關和研究方向,形成足以吸引企業參與合作的實力和魅力,主動、全方位、多層次地為企業服務,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產學研結合的校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通過校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學校與企業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并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通過校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目標。高職院校和企業都能通過校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從而將校企合作變成自覺行為,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謀求雙贏的長效機制。
在企業設立教授工作室,可促進教師與企業的溝通,為教師搭建交流平臺。設立教授工作室,教師可以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行業發展趨勢;可以熟悉企業的相關崗位職責、操作規程、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可以了解行業所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
在企業設立教授工作室,教師可參加企業的新產品研究、技術攻關、項目開發,將研發的新產品投入到企業生產中,實現教師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在企業設立教授工作室,讓企業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很方便地參與教學,把課堂建立在企業,把企業引入學校,使教學做一體化,讓學生直接接觸企業,引導學生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給企業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提供評聘講師和教授的激勵機制,提高企業人員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推動校企合作深入開展和落實。
[1]毛金波.論校企合作制度的深入發展[J].繼續教育,2009,(9).
[2]婁軍委,徐永春,唐忠平.企業積極參與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12).
[3]馮彪.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與策略[J].中國培訓,2009,(8).
[4]沈霞.校企合作創新機制的研究[J].商業經濟,2010,(1).
[5]張海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若干難題的理論破解[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9,24(6).
[6]宋文秀.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寧夏教育,2009,(7-8).
G710
A
1672-5727(2011)05-0009-02
觹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高職高專輕化類專業一般項目《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課程建設與教學機制的研究》(項目編號:輕化課題201014)的研究成果
陳錫勇(1956—),男,江蘇常州人,江蘇省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紡織與非織造新材料與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