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心態調查研究*
——以合肥地區高職院校為例
萬明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針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面臨更多困難的現實,以安徽省合肥地區的5所高職院校學生為對象,通過問卷的形式對近千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態進行了調查統計,并采取扎根理論研究、SWOT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式進行了對策探討。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態;調查研究;統計分析
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動蕩,擁有“世界工廠”稱號的我國也未能幸免。在這場危機中,許多在華的外籍機構或減少在華招聘員工的規模,或關閉在華的分支機構。這些機構招聘的員工除了具有高層次學歷的人以外,還有大量的高職畢業生,因而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另外,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消費緊縮,致使我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各類制造企業不得不采取減員、暫時關閉等收縮策略,這也造成了高職學生的就業危機感。
目前,高職學生就業難并非個別專業、個別學校的特殊情況,幾乎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高等學校招生人數的大幅增加、復雜的就業心態、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高標準和對高職學生的歧視、專業結構與就業市場的契合度等等,都嚴重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為適應經濟發展對一線技術型員工的需求,從2004~2008年,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招生規模從2374271人增至3106011人,在校學生人數從5956533人增至9168042人,畢業生人數從 1194862人增至 2862715人(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2004~2008年度高職(高專)學生有關數據一覽表
近年來,我國整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而市場每年創造的就業崗位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吸納當年的畢業生,因而“就業難”成為許多高校面臨的嚴峻挑戰。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2009年,全國有610萬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加上2008年未能就業的畢業生100萬人,總計約有710萬人需要就業。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出的力爭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8%的目標來看,預計將有85萬2009屆的大學畢業生與2010屆大學畢業生競爭就業崗位。高職教育處于高等教育的低端,高職學生的就業觀與本科生、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點,對其就業觀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開展高職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與個別采訪相結合的方法,采用扎根理論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方式。所有樣本都是采取實地訪談與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隨機訪問取得,從而保證了采樣的代表性和隨機性。所有調查問卷經核實后進行編碼,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類型主要為單變量描述性統計、變量間的相關和回歸統計。
本次調查以安徽省合肥地區的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三聯學院、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安徽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為對象,隨機選取一千余名學生進行調查與訪談。共收集問卷982份,其中有效問卷954份。
本次調查共設計了9個問題,主要包括高職學生選擇職業時優先考慮的條件、向往的就業區域、就業單位的類型、擇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計劃獲得工作的方式、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對職業穩定性的態度、獲得就業信息的途徑、對就業后進行深造的態度等。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了解高職學生對就業的基本觀點和態度。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高職學生對就業前景的估計 就業前景估計的結果可以直接反映尋找職業者對擇業難度的看法,也可以反映擇業時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統計結果顯示,被調查的高職學生對就業前景的估計并不樂觀。共有832人、占總數87.21%的被調查者對就業前景表示擔憂,其中有446人表示 “有些擔心”,有386人表示“非常擔心”。調研結果如圖1所示。近九成的高職學生對就業前景表示擔心,符合當前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一些學歷較高的應屆畢業生也下調了自己的擇業要求,擠占了部分原屬高職學生的就業職位,更加大了高職學生對就業前景的憂慮。

圖1 高職學生對就業前景的估計圖
高職學生對擇業區域的選擇 在就業區域選擇上,沿海發達地區、合肥本地和返回家鄉是高職學生的主要選擇,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 33.4%、25.86%和22.82%。就業區域選擇的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認為沿海發達地區是比較好的就業區域,擇業機會多,但同時認為競爭強度大。選擇“合肥本地”的高職學生主要是認為合肥是省會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具有區域發展優勢,另外就是希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工作。“返回家鄉”工作是高職學生與其他類型高等學歷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上最主要的區別之一,他們在就業時往往更多地依賴父母、親戚的介紹。同樣,高職學生多不愿意選擇邊遠和內陸地區作為自己的工作地域,認為這些地區不利于自身的職業發展。

圖2 高職學生擇業區域選擇示意圖
高職學生選擇職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及標準 擇業標準或考慮因素無疑會對就業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能實現個人抱負、能發揮個人特長和興趣、收入和福利待遇好、輕松自由、人際關系融洽、晉升機會多、對社會貢獻大、領導開明、工作穩定、社會聲望高、有職有權、便于流動、地理位置好等。對高職學生擇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的調研結果如圖3所示。本次調查發現,影響高職學生擇業的主要因素是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及工作穩定。本題最多可選三項,但從選擇的結果來看,高職學生在擇業時更注重物質待遇及工作穩定性因素,這既說明他們在擇業方面的務實態度,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對職業生涯前景的短視。因此,高職院校在對高職學生進行畢業指導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擇業方面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也要注重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

圖3 高職學生在擇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圖
高職學生對擇業單位性質的選擇在對擇業單位性質選擇的調查中發現,高職學生具有明顯的擇業積聚性。有363人、占38.05%的學生選擇了政府機關,有289人、占30.29%的學生選擇了事業單位,統計結果如圖4所示。統計結果表明,高職學生對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有明顯偏好,說明他們對職業安全、福利待遇及社會地位比較關注。

圖4 擇業單位性質調查結果示意圖
高職學生對就業途徑及獲得就業信息渠道的選擇 為了解高職學生對擇業活動方式的選擇,特別設計了關于“就業途徑”的選擇。大多數高職學生選擇了“通過自己競爭”,表明他們擁有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工作的信心,具體情況如圖5所示。合肥地區的高職學生對自己在擇業能力上比較有信心,共有583名學生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競爭”獲得就業機會,所占比例超過61%。而對“教師推薦”和“學校指導”這兩項的選擇總共有183人次,可見有近20%的高職學生對教師和學校的推薦與指導比較依賴,說明高職院校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就業活動的指導。獲得父母的幫助也在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占據一定的地位,特別是那些有意向進行自主創業的高職學生更希望獲得父母的幫助。網絡也成為高職學生求職的重要途徑,如圖6所示,被調查的高職學生全部選擇了“自己通過網絡搜索”獲得就業信息。希望通過“學校就業辦發布的招聘信息”獲得就業信息的有539人,占56.50%,說明被調查的院校十分重視高職學生的就業工作,學校就業部門的就業信息搜尋與發布工作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從調查結果來看,高職學生擇業的主動性較高,但就業信息獲得的渠道比較狹窄,在就業信息獲得過程中對社會資源的使用不夠充分。因此,高職院校應在學生的就業教育中加強關于利用社會資源的培養和指導,使其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信息與機會,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圖5 高職學生選擇就業途徑的調查結果圖

圖6 獲得就業信息途徑調查結果圖
高職學生對職業穩定性的看法 在被問到“您是否愿意選擇收入高、但有失業危險的工作”這個問題時,有537名被調查的高職學生選擇 “愿意”,其余417名學生選擇了“不愿意”。高職學生對收入的要求比較現實,更愿意為了高收入承擔較高的職業風險,而對職業穩定性的要求較低,這也是他們頻頻“跳槽”的主要原因。高職學生年齡普遍偏小,難以抵御金錢的誘惑,這也是影響他們對職業穩定性看法的重要原因。
高職學生對繼續深造的態度 高職高專教育處于國民高等教育序列的低端,因而高職學生與其他類型的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處于相對劣勢。為改變這種不利的擇業局面,繼續深造學習就成為高職學生的重要努力方向。高職高專教育的學制一般為三年,學生畢業時年齡尚小,這也促使他們選擇更高學歷的學習深造。在此次調查中,有意愿在三年學習期間自學本科或參加“專升本”考試的共有346人,占被調查學生的36.27%,說明三分之一以上的高職學生愿意繼續深造以提高自身能力。其中有154人已經開始自學本科或準備參加“專升本”考試,這部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高于其他高職學生。選擇“沒有繼續深造意向”的有347名學生,還有261人沒有考慮這個問題,調查結果如圖7所示。從調查結果來看,在“是否繼續深造”這個問題上,高職學生中存在比較大的分歧,在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區別對待。

圖7 高職學生繼續深造意愿示意圖
正確認識高職學生的就業形勢 首先,高職學生在就業上具有一定的優勢。高職學生對擇業的態度一般是“先就業、再擇業”,對薪酬的期望值較低,在從事較簡單的工作時具有比較優勢。其次,高職學生在就業方面的劣勢也很明顯。高職學生的文憑層次較低,文化素質基礎相對較差,高職院校在高職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影響了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再次,高職學生的就業機會較多。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予了高職學生較多的就業機會,企業需求量最多的是一線技術人員,而高職學生正是一線技術人員的后備力量,相比其他類型的高校畢業生,高職學生的就業機會較多。最后,威脅高職學生就業的因素比較突出。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是高職學生就業的主要威脅,再加上嚴峻的國際經濟發展態勢,更加劇了高職學生就業的難度。總的來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高職學生就業是“危”中有“機”。
培養高職學生的就業自信心 超過87%的被調查者對就業前景表示擔憂,這說明高職學生缺乏足夠的就業自信心。導致高職學生就業自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就業心態與定位的不合理。高職學生要合理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妄自菲薄,應以一種實事求是的、積極的態度迎接就業挑戰。就業自信心來自學生自身的競爭能力,需要刻苦學習,鉆研專業知識與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同時,要注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提高其在就業過程中抵抗挫折的自我承受能力,要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解決問題,降低依賴性。
積極拓寬高職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 從調查結果看,高職學生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網絡搜尋或學校發布的就業通告獲得就業信息,利用其他各種社會資源獲得就業信息的較少。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部門要培養學生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與技巧,促使他們積極獲取更多的就業信息,增加就業機會。要強調同學間就業信息溝通的重要性,正確理解同學間協作與競爭的關系,強調在就業過程中的團結協作。
實現全程就業教育與指導 高職教育是面向就業的教育,高職院校應該對學生實施全程化的就業教育與指導。從高職學生入學伊始,就應該讓他們樹立面向就業的學習與生活觀念,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啟蒙教育。在一年級,應該進行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教育,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在二年級,要讓學生深刻了解所學專業的知識特點,進行職業定位教育,同時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拓展學生的素質與能力,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并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與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三年級,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就業政策、就業技巧、就業心態調適、創業教育等方面的培訓,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建立健全高職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雖然高職學生的能動性在不斷增強,但仍需要高職院校建立健全完善的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應該提高服務意識,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實用的指導;應該樹立全員參與的服務理念,每位教職員工對學生的就業工作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集中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學生就業工作;應該加強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廣泛搜集市場上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時地傳遞給學生;應該重視校友網絡建設,成立校友聯絡機構,廣泛了解和聯系校友,引導校友主動關心母校的建設與發展,向母校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信息;應該積極與用人單位聯系,了解人才需求狀況,提供用人單位急需的人才,便于學校培養市場所需的人才。
總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高職教育賦予高職院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職院校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石。高職院校要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切實培養具有一定實用技能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1]教育部.2008年普通本、專科分性質類別學生數統計表[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37/info126155 7696205137.htm.
[2]張莉蓉.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難題與對策[J].中州學刊,2009,(3):138.
[3]趙智鋒,李娟.基于PEST分析的高職生就業策略研究[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43.
[4]雷水龍,甘齊華.金融危機背景下高職生就業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84.
[5]杜理才.論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 [J].湖南社會科學,2010,(5):174.
萬明(1976—),男,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本文受安徽省“2010年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0SQRW166)資助
G715
A
1672-5727(2011)05-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