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蓉華 范全新 薛 剛
(1.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務處 天津 300222;2.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 天津 300222)
現代教學手段轉變與高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思考
湯蓉華1范全新2薛 剛2
(1.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務處 天津 300222;2.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 天津 300222)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引發了教育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變革。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教學手段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有利于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現代教學手段;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社會發展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信息經濟時代,以計算機為主體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技術以及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對高等教育,尤其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機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形成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會的教學環境,增加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加強學生記憶的持久性,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加強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對高職院校推進教學手段轉換、提高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傳統教育過程基本上由教師、學生、講授內容三個基本要素構成,隨著教學內容的增多、信息量的加大以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化教學手段逐漸成為教學過程的第四個要素。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雖然沒有改變教育過程的實質,但卻改變了教學的傳統模式,改變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促進了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結構以及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改革。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對學習資源的獲取、處理和運用,有利于實施遠程教育,促進學習過程的簡捷和優化,提高學生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學手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由于教學手段落后,往往因削減理論加強實踐造成實踐中學生理論知識不夠用的現象。信息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設計出的仿真、虛擬實驗室,能完成真實實驗環境很難或無法實現的實驗。采用計算機技術開發的各種軟件能仿真實現模擬實驗的全過程,并能夠反復演示、修改,使師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分析比較各種方案,為實踐教學創造理想的環境,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信息化的教育實踐需要將信息技術充分整合應用在教育系統之中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教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而發展與學科教學整合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整合的關鍵。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的和內容而建立起來的教學結構和活動程序,它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行動方式。廣大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將信息技術合理地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勇于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獲取、加工、整理、應用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以及解決問題的工具。
信息技術的應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主體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趨勢,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主體性教育的過程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給定的教學內容、方法、步驟被動地學習。現代化教育手段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育教學方法,為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多樣化教育方法提供了有利條件。利用它,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也可進行協作型教學,還可將“個別化與協作型”二者結合起來,營造出生動、鮮明、富有情趣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內容、模式進行自主學習。靈活的教學模式能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探究意識和創造精神的培養,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由探索、自我創造的過程。在這里,教師是“教練”的角色,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結束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模式。
信息經濟社會的文化基礎包括信息獲取、處理和運用方面的知識與能力,這些知識與能力的傳播與培養需要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而高等職業教育的各個專業、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和實驗實訓教學改革更離不開信息技術、教育技術理論和以計算機與網絡為基礎的教學平臺的支持。
基于校園網的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 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是指能夠應用于多媒體網上備課、網上教學和學生個別化學習的校園網絡系統。它不僅具有功能強大的網絡基礎平臺,還有多媒體資源提供給教師用于教學、備課、答疑等,同時還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提供交互學習環境。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完成教學設計的全過程,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需要通過對視頻資源和文字、圖片資源的選取,制作出能在網上運行的電子課件,不僅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資源,同時還促進了教師CAI課件制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了多媒體教材及相關資源的建設與發展。
多媒體優化組合教學模式 多媒體優化組合教學模式是基于各種教學媒體的功能特點,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進行教學媒體的優化組合,其中包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要素的有機結合,從而形成最優化的課堂教學系統,發揮教學媒體的最佳功能。各種現代教學媒體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各自在教學應用中的不可替代性,使得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始終發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媒體的選擇使用上,媒體組合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進程和效果。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教育發展的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已經成為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不斷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非常必要。
首先,應對教師開展有關現代教育技術觀念的繼續教育培訓,以此推動教師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更新,并應將這種培訓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以激勵教師創新教學。其次,應加強對專職網絡管理人員、電教人員的業務培訓,使他們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及應用,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以便能夠承擔對其他教師的培訓工作。再次,學校可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難題,聘請知名專家、教授定期舉辦信息技術培訓班或者專題培訓班,探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與方法、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學設計、網絡教學的新模式等等,有計劃地對專業主講教師進行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師開發、設計多媒體課件的技能。最后,有必要建立良好的多媒體教學管理機制,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評估,組織教學觀摩,充分調動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教師自覺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通過培養和訓練,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并能充分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隊伍,從而不斷推進現代教學手段的完善。
應避免過分強化多媒體教學而淡化傳統教學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替代“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并非適用于所有課程的教學。多媒體技術應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不能過分強化多媒體教學而淡化傳統教學的作用。只有根據課程的不同特點和要求,科學合理地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教學媒體的作用,增強授課效果。相反,那種“一刀切”現象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多媒體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手段,科學地設計多媒體課件,使之發揮最佳效能。
不要過分強化技術性而淡化教學性 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根本目的是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同時配以同步聲音、動畫等,使課程內容變得聲像并茂、直觀易懂、生動豐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它的根本屬性是教學性。但在實踐中運用課件進行教學時,課件的制作常常過分追求藝術性和技術性而忽視教學性。例如,課件界面過于華麗使得授課內容的重點不突出;文字的字體、修飾、顏色等過多,變化頻繁,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授課內容,從而影響了授課質量。
不能以電腦為中心 如今的多媒體教學基本上是以電腦為中心,課件內容是一條“流水線”上出來的“流水課”,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授課,有時教師整堂課都坐在電腦前操作計算機演示而忽視學生的反應和感受。這樣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減少,當某一學生對于前邊某部分知識內容提出疑問時,教師就手忙腳亂,甚至引起課堂教學秩序的混亂。如果是這樣,這種教學方式就會加重學生學習的被動性。
處理好課件程序化與學生創造性的關系 嚴格按多媒體課件控制教學過程會顯得過于嚴密和緊湊,往往制約了教師的臨場發揮,不能夠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缺少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那種灑脫和得心應手。因此,在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時,教學課件的設計、制作要將教師主導性與多媒體的輔助性結合起來,便于啟發學生去感知、理解和應用,重視學生創造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只有將先進的教學媒體與先進的教育思想融于一體,才能更好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
[1]劉茂森.電化教學導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2]張如珍.“因材施教”的歷史演進及現代化[J].教學研究,1997,(9)
[3]謝百治,等.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改革[J].電化教育研究,1999,(3).
[4]黃榮懷,劉黃玲子,鄭蘭琴.論協作學習中的動機因素[J].現代教育技術,2003,(3).
[5]陳肖生.網絡教育與學習適應性研究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03,(3).
G715
A
1672-5727(2011)05-0063-02
湯蓉華(1972—),女,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務處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研究。
范全新(1968—),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教學管理。
薛剛(1980—),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信息技術工程學院政工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與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