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調查
——以蘇州地區為例
李明霞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為了使高職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成為符合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對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及吳中區、相城區二十余家企業進行了走訪,調查了解企業相關人士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意見和建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統計分析和總結,旨在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融合;企業文化;調查
近年來,蘇州開發區內的企業數量激增,僅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就有超過3200家的外商投資企業。企業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尤其需要具有實際操作技能的實用型人才。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專門為開發區內企業提供對口人才的高職院校,從學院創辦初期即重視與企業合作,融合企業文化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以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于2010年5月對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吳中區、相城區二十余家內外資企業進行了深入調查和走訪,與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或參與過招聘高職院校學生的部門經理和主管進行了深入溝通,并事先設計了調查問卷。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預約的對象100%為正在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有經驗人士,平均工作年限3年以上。其中70%是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或主管,10%是企業總經理,20%是其他業務部門經理或主管。他們均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對自身所處企業比較熟悉,參與或親自制定過企業的規章制度,能深刻理解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同時對公司所需求的高職院校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從業素質和要求等都有獨到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他們也有招聘、選拔和培訓此類人才的經驗。從調查企業的分類來看,成熟型的外商投資和中外合資企業占85%左右,民營和私人企業占5%,國有企業占10%。近年來,蘇州民營企業發展較快,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蘇州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5386家。現在,民營企業也非常重視企業內部文化的建設,而且有些企業的企業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因此,我們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調查和走訪力度。按照企業規模來看,大型企業有7家,中小型企業有18家。在行業選擇上,考慮到蘇州地區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加速了產業轉型(由以制造業為重心逐漸向服務業和扶植自主產權、自主研發轉換),本次調查特別重視服務外包企業的意見和建議。
不同類型企業對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定位的意見 從被調查企業的崗位需求來看,成熟型外資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由于對崗位的細分度和專業度要求很高,因此他們認為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應是到崗后能馬上上手操作的實用技能型員工。而其他如服務外包行業由于行業特點則需要員工不僅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論,他們更傾向于高職院校培養實用與理論并重的綜合型人才。
企業對高職院校吸收企業核心文化理念的理解 在此次調查中,100%的企業都認為高職院校最需要吸收的企業核心文化理念包括質量意識、服務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及團隊意識;而不同類型企業的理解又有所差異。如新成立的民營企業和自主研發型企業特別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一些成熟的歐美外資企業則尤其重視學生的質量意識和誠信意識;日韓企業則認為學生的誠信意識和團隊意識更加重要;服務外包行業尤其是酒店行業更強調學生的服務意識和誠信意識。
企業認為能讓高職院校學生感受企業文化的方式 接受調查的企業人士普遍認為,提早把企業文化融入校園,讓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內就感受企業文化非常有必要,也是培養學生成為準職業人的一種較好方式。企業文化的提前介入,有助于學生了解企業的經營宗旨、價值觀和共同的道德行為準則,有助于他們理解企業、認同企業、適應企業、真正與企業融為一體。所以,高職校園如能成功地將企業文化提前融入校園,內化為自身的特色文化,毫無疑問地將有助于學生提前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工作,以“準職業人”的心態走入社會。在調查過程中,企業相關人士表示希望能夠招到認同企業文化的員工,縮短培訓周期,并留住人才。而對于以何種方式才能讓高職院校學生感受企業文化,75%的企業認為接受學生實訓實習是最便捷的方式之一;15%的企業愿意通過融入企業課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另外還有部分企業愿意通過企業文化主題展、行業精英講座、企業文化調研、專項獎助學金、參與學院的專業建設委員會、組織學生參觀或學生業余時間兼職等其他方式進行企業文化的宣傳和滲透。
企業人士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意見和建議 95%的企業人士希望高職院校加強學院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大學人文氣息,通過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來熏陶學生,使他們學會自我管理,學會學習,學會為人處事,養成良好的個人素養。而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100%的企業都認為高職院校應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訓練,但也要注重學生的寬基礎訓練,使他們在企業能夠厚積薄發,為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奠定基礎,避免學生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因綜合基礎知識匱乏(如管理知識、溝通表達能力、專業基礎等)而不能獲得提升。
企業人士對高職院校校紀、校訓結合企業文化的意見反饋 30%的企業認為沒有必要結合企業文化進行校紀、校訓建設,理由是不同背景的企業文化存在差異,很難取舍和融合;而另外70%的企業則認為可以學習和借鑒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來制定校紀、校訓,理由是高職院校通過對不同領域企業文化的調研和了解,有助于校訓、校紀文化建設的積累,有利于學生進入職場前對不同類型企業文化的初步認知和進入職場后較快地融入企業文化,同時通過積累沉淀企業文化中的成功案例,使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互相補充和融合。
對于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是否有必要滲透到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的調查結果分析 所有接受調研的企業人士均認為非常有必要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進行企業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甚至有40%的人認為這項工作比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加重要,理由是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提升,而一個人的品質和職業素養教育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企業人士普遍認為,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進行企業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教育,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有助于他們在進入職場前樹立良好的心態,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長期規劃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國內企業和學校在社會定位和角色定位上有很大的不同,對于學生來說,在學校學習時注重于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當學生在轉換角色進入企業成為員工時,注重的是員工的工作態度、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工作崗位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等。所以,當學生從學生角色轉換為員工角色后,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盡快融入社會的基石。如果在學校的課堂教學中以各種形式體現和貫徹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通過大學時期的積累和熏陶,學生就可以順利地從學生變為職業人。
最后,我們匯總了當前高職院校在內化和融合企業文化方面存在的缺陷。大多數企業認為,目前很流行校企合作,企業也能積極給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及技能培訓,但學生對企業的性質認知比較模糊,服務意識不強,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對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認識也不深刻,缺少吃苦耐勞、從基礎干起的意識。所以,學生除了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外,還必須有良好的品德及價值觀。而這些都需要高職院校在積極汲取企業文化精髓的同時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特色文化,利用校企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圍來教育和熏陶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另外,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高職院校切切實實地把企業文化,尤其是企業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落實到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校園文化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吸收優秀企業文化的精髓。
[1]郭素瓊.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J].高校教育研究,2009,(1).
[2]居麗英,傅濟鋒,吳文英.以蘇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依托的高職人才培養研究[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27-29.
[3]劉幸赟.蘇州民營企業外貿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1):88-90.
李明霞(1979—),女,安徽桐城人,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講師,高級職業指導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學生管理。
G718
A
1672-5727(2011)05-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