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利用“雙循環”模式建設校外合作實習基地
□李 琦
提倡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是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以樹立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的觀念,確立實踐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為契機,力求建立起以實踐教學為基礎,課程設計為補充,集中實踐為重點的“雙循環”實踐教學環節的完整體系。
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雙循環”模式;實習基地
音樂教育是一門進行審美教育的具有較強藝術實踐性的學科,單純地強調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是不符合音樂專業師范教育原則的。文化藝術中心是現代文化與經濟接軌的產物,作為新生代產業的代表,它正以開放的、專業的、學術的、更符合當代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沖擊著純粹的“校園”教育。據不完全統計,河北省各類音樂文化藝術學校近百家,與高校專職音樂教師及在校生合作辦學的音樂文化藝術中心約占總體的70%,以高校寄居地為基地進行音樂教育實習基地培訓的藝校占總比的5%左右。這種打破傳統教學常規,積極尋求專業生存之道,既遵循了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師范性與學術性并重、理論與實踐并重、專業與文化并重的原則,又提高了師范生在校期間的教與學的能力,為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基礎音樂教學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藝術和社會實踐,對于促進高校音樂教育觀適時而動,促使其“隱性課程”的建立,豐富教學織體、形成新的音樂教育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改革現有教學模式,變“單一”為“多元”,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與實踐性并重、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勢在必行。
推廣教學實習基地建設,促進高師音樂教育實踐性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又一現代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知識與經濟并舉的“雙贏”模式。“實踐”與“實習”的結合是將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是與社會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實習基地是師范教育教學的社會課堂,是實施“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人才培養“雙循環模式”的場所與保障。
普通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只依靠學校是不行的,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學校培養的學生最終是要面向社會的,為了培養更多應用型的專業人才,需要學校主動與社會接軌,為學生造就適宜的實踐環境和機會,例如創建實踐基地等形式,保持建立廣泛、穩定的社會聯系。
提倡教學實習基地建設是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1]。大部分高校實踐教學只局限在校內或指定的中小學校,其教學實踐內容在集體課中均體現為單一、呆板,教學對象出現的問題也只能表面化解決,而并非能“各個擊破”。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恰恰能解決這一問題,實現教學內容具體化,施教客體主體化,教學問題多樣化等。如何通過與相關文化產業鏈接,利用社會資源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加大呼吁的力度,積極尋求實施舉措顯得尤為重要。
1.科學地制定建設規劃。為適應實習基地建設要求,需建立健全高校藝術學院實習基地建設的管理規定,確保實習基地建設的順利開展。各教研室要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和專業特點,制定實習基地建設規劃,明確實習基地建設的目標、內容、進程,同時確定具體的實習基地建設負責人,組織力量,有計劃地開展工作。
2.完善實習基地的實踐課程設置[2]。文化藝術中心作為高師院校實習基地之一,其主要實踐課程設置主要以器樂、聲樂、舞蹈、音樂素養為主,對于中小學音樂集體課方面尚需完善。因此,均衡課程設置,突出專業教學特色,是完成教學實踐任務的重心。
3.加強實習基地硬件配套設施的建設(如多媒體教室、電鋼教室以及數字圖書館等)。
4.建立實習基地的評估考核制度。藝術學院定期傾聽實習基地的意見,不斷總結和交流實習基地建設的經驗,積極聽取學生家長及實習指導教師對于實習學生教學水平、教學質量的反饋意見,通過量化計分的形式,對每位學生進行實習評估考核,保障“雙循環”教學模式的順利展開。以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更加完備的實習基地運作細則,打造品牌,發揮優勢,滿足學院人才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需要,將實習基地構建成資源共享輻射平臺。
5.設立實習實踐專項資金。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坐落于海濱城市秦皇島,2008年該校藝術學院與秦皇島市利通文化藝術中心合作,成立了音樂教育實習基地,通過“雙循環”模式的教學實踐,社會反饋信息良好,為學生擇業創造了機緣。
1.實習基地現有設置。利通文化藝術中心是以高校音樂教師為主要師資力量的民辦藝術學校,具有中高級任職資格的教師16人,初級職稱10人,設有器樂、聲樂、舞蹈、音樂素養等專業,琴房16間,電鋼教室1間,器樂綜合教室4間,舞蹈教室1間,幼兒親子音樂教室1間。
2.實習基地實施“雙循環”模式現狀。自2008年開始,該藝術中心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在校生提供了音樂教育所有涵蓋專業的實習及工作崗位。音教在校生教學實踐主要以教授音樂素養課、電鋼課、舞蹈課等集體課程為主;鋼琴、小提琴、古箏、小號、薩克斯等器樂課主要以“一對一”形式的專業小課為主。
(1)實踐課—鋼琴。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器樂教研室在每學期教學實踐周積極組織不同年級的在校生觀摩該院專業教師的公開課,并以學院領導、聽課學生隨堂共同打分的形式對主講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民主測評,其評議結果在教務通告欄予以公示。這種實踐課反饋形式激發了教師的學習意識,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了教研課程的改革進程,為學生樹立正確教學教法理論觀念以及多視角換位思考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其次,在實習基地開展教學實踐過程中,鋼琴課采取以鋼琴專業學生授課為主,教師督導為輔,初學琴童為施教對象的實踐形式。課前,首先由任課教師介紹施教對象的具體情況(琴齡、彈奏程度、技術優缺點、性格特點),再與實習生共同研究制定具體教學計劃及教學方案。在施教過程中,實習生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針對具有個體差異的琴童,必須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激發琴童的興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其注意力(例如用律動教學法教授節奏與節拍;用多媒體音頻、視頻及動畫進行視聽觀摩);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充分調動其手指的運動潛能;以信心和耐心幫助琴童克服彈奏技巧上的問題,力求在師生共同的配合中、“教”、“學”意識不斷的磨合中積累教學經驗,實現從單純的模仿教學到自主教學的轉型,進而達到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再次,在短期的實習期結束后,學院及時地調整教學實踐思路,進行教學環節的檢查。挑選成績優異的學員回校進行授課示范,同時邀請專業教師進行點評,及時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力爭在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中激勵學生個體進步,以達到促進全體學生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再實踐”提供更為扎實、合理的實踐理論基礎。
最后,以“理論、實踐、再理論”的技能訓練環節為基礎,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依托實習基地平臺,再次使實習學員回歸實踐崗位,繼續豐富教學閱歷,完善教學技能,為學生創造“雙循環模式”的實踐舞臺。
(2)工學結合情況。在“雙循環”模式的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校外實習基地系社會文化產業,其運行模式直接與社會經濟接軌,因此學院秉承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為實習學生提供“訂單式”教育的工學合作實踐模式,建立起長期的用人機制,并且對于學生課時實行記薪式有償補助。從現階段實施情況調查結果看,90%的學生對于工學結合的教學實習持贊同觀點,并且認為這是學生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初體驗,此舉能夠直接緩解供養大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更有利于學院培養雙師型人才的崗位能力和責任感。
(3)科研情況。高等師范院校是育人的專門機構,更是科學研究是的據原地。近觀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21年(1989-2010)的科研立項與教學改革成果,足可以證明科學研究是強健學科建設、提高教師資質、推動高校音樂教育事業穩步前行的動力之源。
2008-2010年,在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中,“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研究”(2008)、“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教學模式研究”(2010)作為科研課題出現[3]。目前,在“雙循環”模式實踐教學的影響下,學院教師在音樂教學改革以及建設社會化教學實習基地領域已開始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如“音樂藝術教育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關于高等師范音樂科系教育教學的思考”、“普通高師院校鋼琴教學中以就業方向為指導的探索與研究”、“關于創新高地人才創新實驗區”等。
(4)區域經濟的科教服務情況。藝術學院多年來以堅持面向地方,科教服務于基層為教學理念,通過建立“雙循環”模式的校外實習基地,增強與地方的聯系,支持區域基礎教育建設。平均每年為實習基地所在地——秦皇島市海港區培訓百余名藝術學員,學員在國家各級等級考試中以98%的成績通過。組織學生們深入社區舉辦公益演出10余場,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一至兩次,如義務為社會福利院的殘障兒童服務、隨實習基地所在單位下鄉慰問演出,零距離地體驗群眾社會文化生活。
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增強了高師院校對地方經濟建設的貢獻率,增進了學校與社會文化的交融,更為地方基礎教育普及、社區文化建設起到推動的作用。
通過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樹立起工作、實踐學習、科學研究三位于一體的新時代高師音樂教育實踐體系。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應遵循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的理論觀念,確立實踐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鼓勵學生參加與教學實踐活動、承擔實踐課程設計任務,參與教學實踐環節的科研課題研究,從而建立起以實踐教學為基礎,課程設計為補充,集中實踐為重點的實踐教學環節的完整體系。把音樂教育各專業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職業能力、崗位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能夠快速適應需求和技術發展步伐,符合音樂專業教學規律,實現一套相對規范、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和實際教學水平以及創新能力,進而達到深化河北省高師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的目的,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積極為學生創造就業空間,拓寬就業渠道。依托實習基地這一平臺,為河北省社會發展培養基礎性復合型教學人才、高技能專門人才,也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科教服務,人民文化生活的豐富改善做出重要的貢獻。
[1]俞渝滋,張援.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沛.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問題[J].中國音樂,1997(1).
[3]王章華,王林,龔興雷.校企共建實訓實習基地努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J].職業教育研究,2008.
[4]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李琦(1979-),女,河北秦皇島人,音樂學碩士,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鋼琴藝術演奏與教學。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高師音樂教育實踐性教學的改革探索與研究”(編號:HB10UYS076)成果之一。
G710
B
1001-7518(2011)14-0059-02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