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王 琴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啟發人們的思維、激勵人們的情感、調動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通過潛移默化、不斷滲透、日積月累,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因此,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重視外環境的優化和內環境的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素質是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規定:各類型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有不斷追求新知識,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盡管各種類型的人才有其他不同的素質要求,但在思想政治素質方面有共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是在總結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經驗和新形勢下發展創新的基礎上,制定的戰略指導性文件,它表明了中央對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的深刻了解和高度重視。
當人們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而努力時,往往主要將目光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的研究上,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重視不夠,甚至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講主觀努力,不講外部條件,就忽略了一個基本規律: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有條件的。[1]離開了一定的條件,一定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因此,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例外。
認識人與環境的關系,重視環境對教育的作用并非自今日開始,我國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環境在影響人的身心發展方面有重要意義,墨子認為人性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后天變壞是被外界物欲所引誘的結果,歷史上還流傳著“孟母三遷”的故事。荀子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環境對人的氣質個性的重要影響。所以,荀子主張“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求中正也”。[2]這些都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和同化作用。
我們重視環境對教育的作用,并非等于肯定“環境決定論”。所謂“環境決定論”是孤立地、片面地強調環境的作用,認為人的一切能力的差異都是環境造成的,從而夸大環境的作用,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它是與馬克思主義相違背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告訴我們,對于環境的教育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否定,而應實事求是地分析和估價。
良好的環境既是一種有形的、也是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它能陶冶人們的情操,使人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受到影響和教育,所以說,良好的環境是一種力,這就是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受到的感召力量和影響也不一樣,其性格、氣質、修養也有區別。我們知道,開放的大中城市,與外界各種交流頻繁,信息來源廣,流通快,教育事業發達,文化生活豐富。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青年,大都思想活躍,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善于交流,進取心強。而在封閉程度大的山區,與外界接觸困難,信息交流少,教育和文化不發達。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青年,大都思想不夠活躍,思維較慢,視野狹窄,不善言語,比較拘謹。以上所說兩個不同地區的青年之所以在性格、氣質、修養上有區別,無不與他們生活的環境有關。
根據工業心理學的研究,智力作業的最適宜溫度是 13℃—15℃,而40℃以上,5℃以下,作業的質量都呈現顯著惡化。[3]這說明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一種促進力。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樣具有這種作用,也是一種促進力。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的產物。人們認識事物,一般都是經過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做多次反復作用,經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和大腦,最后形成思想、品德、信念、行為和習慣。由此可見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和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環境是一種無聲的命令,又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于控制人們的不良行為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具有很大的約束作用。當你步入富麗堂皇、整潔美觀、舒適安靜的賓館,此時此地的環境自然約束你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丟果皮紙屑,不能高聲喧嘩。當你漫步在如畫似錦、百花盛開的公園,當你看到“請勿攀折花木”的標語牌,此時此地的環境同樣起著約束作用。這種約束力量能促進正氣上升,促進人們奮發進取,又可以約束、限制一些人的言行,促進和教育那些有錯誤言行的人醒悟,我們常常聽說有的人不得不屈服于環境的壓力而放棄初衷,這恰恰就是環境的約束力所發揮的作用。
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能夠啟發人們的思維、激勵人們的情感、調動人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通過潛移默化、不斷滲透、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唐代詩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4]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作用的寫照。實際上,大家在實踐中,越來越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殊重要性,重視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有現實重要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在一定社會培養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的人,是由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所決定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決定教育的本質特征,代表學校所屬的社會制度的要求,體現統治階級的利益。[5]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服從、服務于一定的社會需要,它的性質和功能的發揮,由一定社會制度所決定,受相應的社會大環境所制約。
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還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進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定型。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進程中,種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和矛盾沖突,必然要反映到教育領域中,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的廣泛、深刻的變化,也必然要反映到高等職業院校里。社會變革引起的種種變化,有與學校教育方向和要求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這就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種種困擾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還有種種來自社會的干擾,如理論的混亂、輿論的某些誤導,甚至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等。因此,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擺脫所處的外部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首先,人們都是在社會大環境中生活、成長,處在學校教育階段的青年學生也不例外。從學生來講,必然也必須在社會中經風雨、見世面,不可能脫離社會環境和社會生活;從學校教育來講,應該是開放性的,不應該是封閉的,封閉的教育只能是失敗的教育。
其次,盡管學生是處于學校教育階段,但其政治、思想、品德的成長,從根本上是根植于社會大環境,根植于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大學生在學校接受熏陶,對其成長和人生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只能是走向社會的準備,而且只是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和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并不能取代社會環境、社會導向和社會生活體驗的影響和制約。
第三,學生結束學校教育階段,終究要投身社會,自立于社會,人生的絕大部分是在社會生活中。或者是拼搏、開拓,成就事業,貢獻社會;或者是茍且偷安、消磨人生,甚至蛻化變質。人生道路并不完全取決于學校教育,社會環境及導向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人生走向的挑戰和考驗是嚴峻的,也是決定性的。嚴格地說,學校并不能直接造就人才,只能為造就人才打下一個較好的素質基礎。真正的成才只有進入社會實踐,經過篩選、磨練造就出來。
社會環境不可能凈化,但優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社會大環境的優化,主要靠政府行為和社會動員,這是無疑的。正因為如此,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著力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近年來,中央做出了重要部署,政府的主管部門也采取了許多實際措施,治理社會大環境、改善輿論傳媒狀況、倡導良好社會風尚、整治貪污腐敗現象、加強法制建設、整頓社會秩序、強化治安管理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績。當然,從學校擔負的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要求,從營造對學校教育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來衡量,我們仍然期待著取得更大的進展。社會大環境發展的形勢,是值得我們密切關注和深入考查研究的。對學校教育的外部環境缺乏深刻的了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難以避免脫離實際,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無視外部環境的作用或忽視內部環境的建設,都是背離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要求,也是不符合學校教育的客觀規律,因為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之一。[7]因此,我們在重視學校外部環境優化的同時,更要加強學校內部環境的建設。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它特定的育人環境。將學生聚集在學校就是要在有利于青年學生成長的育人環境中,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對學生進行啟迪、誘導,使學生具備高于社會一般水平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為他們能夠成為對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校教育是青年學生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更是科學世界觀、正確人生觀和良好道德品質培養的重要階段。毫無疑問,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啟迪、誘導作用,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同樣的社會大環境中,人們品德的形成、人生道路的選擇、社會作用的發揮等差異,與所受教育者有密切關系。幾年大學教育在每個學生心靈深處都會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它是每個人的人生中十分寶貴的歷程,對每個人的人生道路走向所具有的潛在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8]
營造有利的學校內環境,對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思想政治教育來講,離開了一定的條件,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針、目標、要求、內容、方法是難以實施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可以說,內部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賴以發揮的決定性條件,更何況良好的學校內部環境本身具有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重要育人功能。學校育人環境包括校風、學風、校容、校紀、校內輿論導向、教師為人師表、校內道德風尚、生活情趣、文化娛樂品位等,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陣地、設施和現代化手段等物質環境。
學校內部環境的建設,關系到學生在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兩方面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將一個什么樣的高等職業院校帶進21世紀。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成為整個學校的任務,成為整個學校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9]一些學校的實踐證明,校內育人環境的營造和優化是能夠做到的,它已經成為學校之間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學生素質差距的重要標志。可以說,忽視學校育人環境建設,甚至否定學校育人環境的重要性,學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不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難以有效地發揮,就是良好的學風、校風,以至正常的教學秩序、生活秩序也難以形成和維系。因此,近幾年來校園文[10]化建設受到廣泛的關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總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視優化外部環境,又要加強營造內部環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從而改變固有的單一依靠一支隊伍言傳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把環境育人與專門隊伍的言傳身教結合起來,對于開創適應新世紀要求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1][5][6][7][8][9]徐文良.難忘是歷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顧與思考[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0.
[2][3][4][10]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王琴(1970-)女,安徽蚌埠人,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G710
A
1001-7518(2011)14-0066-02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