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卿 李 珊
信息化生態環境中的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李夢卿 李 珊
編者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將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保障措施提出,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礎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構建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本期“專題研究”欄目組織了兩篇稿件,對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進行了研究。《信息化生態環境中的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闡述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內涵與特點,剖析了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并提出了在信息化的生態環境中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對策。《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探討》從加快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的角度,探討了職業教育結合自身規律開發數字化資源,加強以優質視頻、教學素材、特色專題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職業教育的發展置身于信息化生態環境的發展。文章闡述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內涵與特點,剖析了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現狀,論述了在信息化的生態環境中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信息化;生態環境;職業教育;對策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在《論信息產業》一文中提出信息化是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西方社會從20世紀70年代后才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我國在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將信息化定義為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同時提出了國家信息化的概念,即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信息化包括產品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產業信息化、國民經濟信息化和社會生活信息化。其中社會生活信息化包括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政務、日常生活等在內的整個社會體系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各種信息網絡,大力開發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信息內容,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拓展人們的活動時空。職業教育信息化屬于社會生活信息化的內容。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指在職業教育領域中,運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職業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職業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它具有信息傳遞快、信息質量好、信息成本低、信息交流易等優勢,教學信息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信息化,要求在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過程中全面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職業教育改革。信息化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實施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職業教育信息化涉及職業教育信息資源、職業教育信息網絡、職業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職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法規和標準等內容。職業教育信息化既與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社會教育信息化密不可分,又與職業教育媒體信息化、職業教育產業信息化和職業教育行業信息化緊密相關。因此,未來的職業教育發展,是在信息化生態環境中的發展。
職業教育信息化既有技術屬性,也有教育屬性。從技術屬性看,職業教育信息化具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特點。從教育屬性看,職業教育信息化又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的特征。
1.教學內容綜合化、模塊化。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信息資源共享加速,信息資源的快速更新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職業教育信息化要求職業教育教學緊跟專業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動態,構建不同的知識模塊,實現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時代化、綜合化和模塊化。
2.教學形式多樣化。將傳統書本教材的嚴肅性與多媒體的鮮活多樣性融于一體,通過教學形式的改變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職業教育信息化有利于豐富傳統的知識傳授形式,使教學形式多樣生動。
3.師生角色的新型化。在信息化教學模式下,傳統的師生關系得到創新和發展。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助者和促進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營造探索式和研究式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
4.自主學習無限性。在信息化的環境中,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變得更為方便和容易,淡化了對紙質書本及學習資料的依賴,消除了傳統學習模式中的知識介質的限制,使學習時間具有任意可分配性,學習內容具有隨意可擷取性。
5.行業技術指導性。信息的快速更新使得職業院校可以更貼近市場的需求,隨時調整學校的培養方案,架起專業、職業和企業的橋梁。
職業教育信息化是通過職業院校師生基于網絡環境,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來推動教育教學發展和改革,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滿足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過程。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更新和普及,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與信息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和問題。
1.戰略意義認識不足。信息時代,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力度不斷增強,成效顯著。但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相比,國家對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戰略地位認識還不夠,對其重要性和特殊性認識比較模糊。職教信息化整體規劃體現不足,職業教育信息化與現代化聯系松弛,服務體系建設滯后,沒有凸顯出其重要地位。
2.組織管理力度不夠。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都相繼成立了建設教育信息化的機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也在加強,但是各級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部門統籌協調能力不足、職能交叉,目標任務不清、戰略重點含糊,實施步驟和推進措施缺乏規劃,制約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力度及效能的發揮。
3.推進措施成效不大。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建設規劃、師資隊伍、資金投入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國家和地方性的推進工程,各職業院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重數量輕質量。即使在信息化硬件條件較好的院校,運用多媒體網絡、設施、仿真軟件的質量也還有待提高,這種情況嚴重地制約了信息化教育教學模式優勢的發揮。同時,目前我國還缺乏有效的信息化保障體制和機制,難以滿足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城鄉兩地信息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加大了信息公平化的實施難度。
1.建設標準不明。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在現階段缺乏明確和導向性的建設標準,各地區和職業院校在信息化項目建設上出現隨意、盲目、低層次問題,造成人力、物力、財力浪費,投入成本相對經費利用率和回報效益偏高。針對職業教育多層次、跨行業特點,制定健全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已成為當務之急。
2.財政投入不足。各級政府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財政經費傾斜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較少顧及職業教育信息化。國家先后實施的“校校通”工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等,幾乎不包含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資源配置結構性短缺、專業化人才匱乏。當前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職業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最大瓶頸。
3.投入機制不活。職業教育信息化單純靠政府財政投入難以滿足其在基礎設施、資源建設等方面的大量的資金需要。資金來源范圍狹小,尚未形成政府主導、校企聯合和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相應政策措施滯后。因此應拓寬投資渠道,將企業捐助、基金支持和國際合作等納入投資主體范圍,開拓職教信息化建設的新局面。
1.信息終端設施配備不足。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每百名學生配備計算機數平均為13臺,東部地區為16臺,中部地區為12臺,西部地區為11臺,與2007年普通高校每百名學生平均配備計算機63臺的水平相比相差甚遠。此外,中西部地區職業院校多媒體教室、衛星接收設備等校均數量仍然普遍不高。[1]經過逐步發展,信息終端設施配備雖然總體數量逐年增加,但分配不均現象仍然突出。
2.網絡基礎設施不健全。各職業院校陸續完成了校園局域網絡建設,但是信息化設施配置陳舊,出口帶寬不足,覆蓋范圍狹小。而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職業院校校園局域網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推進速度緩慢。同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也日益凸顯,廣播電視中專、工科類職業院校、普通高校附設的職業技術院校等采取信息化手段實施教學和管理的比例較高。[2]城鄉網絡設施建設差距明顯,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公平性;各省市職業院校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專業設置差別等因素,信息化程度不一。由于各省市職業院校辦學理念、自身條件和學校主體不同,在教學和管理上呈現信息化建設水平的兩極分化態勢。
3.信息資源結構性匱乏。職業教育信息資源數量匱乏,信息表現形式單一,多以文檔和圖片形式轉載,網絡課件、遠程互動性資源較少。現有信息資源僅僅改變了知識呈現方式,缺乏深層次的課程探討。職業教育信息資源開發模仿普通教育信息化開發痕跡明顯,忽略了職業教育以市場為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的重視職業崗位(崗位群)的特點。資源總量的缺乏和內容的封閉,也限制了信息資源的公開性和共享性,企業實崗培訓等職業教育課程尚屬空白。職業教育信息資源結構性匱乏是制約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師資力量薄弱,難以適應信息化發展新要求。職教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嚴重影響著職業教育信息化在職業院校的推進。在職業院校中,真正具備信息素養和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為數不多。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職業院校的教師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對現代教育技術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必要的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強,水平偏低,多半停留在文字處理和網絡使用上,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凸顯不夠,對信息資源的整合創新能力缺乏,沒有充分發揮智能化教學工具的作用。
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現實需要,是促進職業教育豐富內涵、提高質量的要求。在當下職業教育和信息化兩者都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下,各級教育部門、職業院校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網絡建設為基礎,以資源建設為核心,以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為關鍵,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1.課程內容的信息化。傳統學科課程缺乏對前沿知識的涵蓋,表現形式單一。職業教育要以市場為風向標,不斷更新專業知識,緊追行業企業技術發展。一方面,產業更新帶動專業課程開設的增減,課程內容的信息化要求不斷增添前沿知識,與時俱進,保證知識的前沿性。課程內容涉及“顯性知識”和“緘默知識”。顯性知識是一種能夠明確反思、陳述的知識,可以用各種媒體清晰地表現。緘默知識是一種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陳述的知識,它不容易用語言、文字和符號加以說明,往往被忽略。而緘默知識對人們認知、評判、理解、獲得顯性知識,起著一種基礎的、輔助的甚至導向的重要作用。學習者從課程的學習中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可以利用顯現化的緘默知識獲得相應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又是學習者在實際參加工作時所必須的,必將使學習者獲益匪淺。因此,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對緘默知識的研究,使其顯現化,為教學服務。[3]職教課程內容信息化是推動職教教學信息化的載體。
2.課程內容表現形式的信息化。課程內容表現形式的信息化,即是把課程教材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構建新型的教材體系,實現課程教材媒體化。可以將VCD、錄像帶、多媒體課件等軟件融入教材設計和展示過程中,共同服務教學。課程內容表現形式的信息化有助于將課程教材形象化和生動化,提供近似真實的學習情景。利用網絡技術,整合聲音、視頻、數據、圖像,實現多媒體教學軟件傳輸的立體生動性。課程內容表現形式的信息化有助于將課程教材應用智能化,學習者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教材,實行自我檢測、在線專家交流答疑、信息反饋,實現協作式學習。通過課程教材的多媒體化和智能化,逐步完善課程表現形式的信息化。
3.教學過程的信息化。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克服傳統教學封閉性、灌輸性的缺陷,建立高效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信息化的專業課程建設在依賴信息教育技術的前提下,仍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不能顧此失彼,夸大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演示教學任務工具的作用,從而忽視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各種新型的課堂教學信息模式都尚處于試驗階段,專業課程信息化建設應在不斷的實踐中揚棄。
4.教學環境的信息化。完備的教學信息化環境是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條件和基礎。許多職業院校都基本建立了校園網絡、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電子圖書館、多媒體資源庫、視頻點播系統等,嫁接于因特網、教育科研網的信息技術硬件建設初顯成效。各類教育評估平臺及管理平臺功能齊全,信息技術軟件環境建設較快。但不少職業院校停留于只追求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和擁有量,相對忽視了信息技術的應用性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因此,對信息技術環境的建設應提升到基于信息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的層面上。
1.職業教育信息化意識。在信息化的生態環境中,需要教師充分認識信息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更新換代的速度。職業教育教師在原有專業知識基礎上,要充分利用信息資源,豐富自身專業技能,拓寬知識領域,并在實踐中提高對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掌握識別信息真偽的技巧,加快信息在現實教學中的轉化速度。
2.職業教育信息倫理道德。信息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信息化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沖擊著傳統的倫理道德,出現信息濫用、病毒肆虐、黑客入侵、網絡安全、版權抄襲等與社會道德相悖的現象。這些都對職教教師的倫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職教教師要有強烈的信息責任感,抵制信息污染,遵循信息道德規則,自覺規范信息行為,為學生和社會做出表率。
3.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開發能力。職業院校教師要面對信息化發展的現實,加快知識更新,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與開發的能力。傳統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專業課程軟件和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應成為教師的基礎知識而熟練掌握,以校園網為平臺的教務管理系統應成為教師的常規工作環境而經常使用。教師要能以各種信息技術為載體,將信息技術滲透到職教教學過程中,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更強調實踐技能的培養。在發揚理論課堂教學過程信息化的傳統優勢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實踐實訓教學的信息化。因此,職業院校的教師同時還要通過利用仿真實訓模擬系統,帶領學生在信息化的環境中強化實訓技能,提前使學生適應未來真實工作環境,掌握操作技術。
1.區域模式。狹義的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區域模式是指職業教育局域網(如校園網)的建設。依托校園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不斷完善校務管理信息化。利用校園網絡,以多媒體教學設施為載體,逐步提高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質量。同時加強職業教育資源的跨區域共享,實現各職業院校教育資源信息互通和對接。
2.跨區域模式。職業教育信息的資源共享性是信息化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特點,跨區域模式的信息化建設是信息資源得以流通和共享的重要途徑。跨區域的信息化建設旨在加強不同地區間的職業教育信息交流,構建跨區域的信息化合作平臺。以局部地區資源建設為基礎,通過強強聯合推動以強扶弱,實現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公平化。
3.城鄉共建模式。當前,職業教育信息資源網絡建設呈現不均衡性和不公平性的弊端,突出體現在城鄉信息化建設的差距上。信息化建設的城鄉共建模式,是通過城市帶動農村,逐步縮小城鄉信息網絡建設水平和建設質量的差距,達到信息資源合理分配的目的。城市扶持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同時,不斷增強城市內部以及城市之間的信息化網絡資源建設互動,提高城市自身信息化實力以及補給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能力。
[1]孫震.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0(3):4.
[2]寇元哲.甘肅職業教育信息化現狀的調查與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
[3]張恒山,王會民.論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3):67.
李夢卿(1969-),男,安徽滁州人,湖北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管理;李珊(1989-),女,河南濟源人,湖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1)13-0048-04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