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與深化研究
□李 真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目前對“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單獨進行研究的比較少,文章結合目前職業院校“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如何進一步完善與深化“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看法。
“2+1”;校企合作;模式;深化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就是產學結合,職業院校與企業是培育人的兩個不同環境,通過這種模式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因此“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意味著學生進入企業后,學校要按照企業的要求來完成規定的各種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并根據企業的需要以及未來行業的發展情況做出人才的培養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這不但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實踐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增進企業和學生之間的了解與溝通創造了條件。對于學生來說,通過這種模式可以進一步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對人才需求的標準,而對企業來說,則可以近距離地考察招聘的對象。
任何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生都有其理論基礎與現實背景,”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也不例外。“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理論為基礎的,該模式吸取了其他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彌補了學生只能夠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內容比較狹窄的問題。[1]“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特點,特別是在“1”階段,將實習實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相結合,可以說“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實習,其本質是將職業院校與企業這兩個培育人的環境進行結合,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理論學習與技能培養,使學生可以在經過培養之后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最后一年的學習由學校理論學習階段過渡到企業培育階段,是其最為鮮明的一個特點。通過兩年的理論學習以及初步的操作實踐,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識,而通過最后一年的頂崗實習、專業綜合實踐、畢業設計和就業實踐等將會為學生以后職業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按照相關文件規定,學生頂崗實習半年時間就可以了,剩余的半年時間主要用于實訓以及實踐性的課程,當然還有學生管理、教育引導、就業的心理調試、職業規劃等內容。“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教學活動,更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的人才培養機制。它通過在“1”階段實行工學交替提高實踐,在“2”階段實施按需訂單培養,從而為職業院校拓寬辦學思路,實行雙方優勢互補創造了空間和條件。“2+1”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學校教育由此具有開放性、柔性化的特點,學校利用企業的實習實訓資源,企業利用學校的師資等資源,為人才的培養提供條件,雙方實現雙贏。
(一)“2+l”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利益協調困難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要想順利而且成功實施,必須協調好各方利益,因此合作不是簡單的合作,而是一種利益的權衡和爭奪的過程。在開展“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職業院校的目的是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實現其自身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對職業院校的期望和要求。而企業在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過程中,也是有利益追求的,企業是想通過與職業院校開展合作,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從而更好地實現企業既定的發展目標。在這個合作過程中,其實職業院校與企業的目標既有一致性也有沖突,如何更好地協調雙方的沖突,使他們的利益更加的一致,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問題。比如在雙方的合作過程中,信息不暢可能是影響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在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上是不同的,必須看到職業院校對學生信息掌握得比較好,而對企業方面的信息掌握得比較少,對于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人才具有什么樣的標準,則信息掌握不充分,這就導致了有些企業每月只要支付給學生一定的補貼,無需再支付其他費用,從而實質上把實習生當作了廉價勞動力。有的企業主要讓學生來做一些具體的工作,而并不是想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還有些企業認為培訓學生首先應該是為企業創造價值,不愿加以精心培養,不太愿意給實習生輪崗,有時沒有專職的指導人員,即使有指導人員,對實習崗位“師傅”的指導工作也沒有相關的考核,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2]導致配備的指導師傅對頂崗實習工作的參與度不足,缺乏熱情和責任心,敷衍了事,使實習生得不到有益指導等。
(二)合作動力不足
合作動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領導動力不足,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面臨著很多的發展問題,相比較于與職業院校合作,企業更關心的是產品的銷售問題,利潤實現多少的問題。因此同職業院校的合作可能是企業不能給予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這是企業合作動力不足的表現也是原因。其次在學生進入到企業后,企業的指導老師動力也可能不足,原因是企業為了節省用工成本,往往把學生當做簡單的勞動力來進行使用,而參與指導的老師由于沒有及時合理的過程跟蹤,也沒有科學的評價機制,所以導致企業的指導老師認為出力不出力一個樣,從而產生動力不足的現象。動力不足就容易產生學生實習管理過程過于形式化,配備的指導教師對頂崗實習工作的參與度不足、缺乏熱情和責任心。最后是學生動力不足。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一般只從事一些低級的工作,這可能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與目標,再加上企業指導老師在指導思想和管理上存在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對實習工作沒有了興趣,于是就容易出現一些學生開小差,不好好干的現象。
(三)適應需求變化的問題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針對職業院校三年的教學計劃而設置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職業院校本身辦學調整的需求。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考慮到市場變化、社會環境的變化,尤其是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針對這些變化,職業院校必須適時對“2+1”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和計劃進行調整,如果不調整,很顯然“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價值。
(四)學生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2+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顯然由于在“2”階段與“1”階段,學生要面臨不同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這就給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有的職業院校管理的比較嚴格,到了企業卻比較松散,導致學生一時間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從而導致了前緊后松的現象發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沒有在企業得到合理的利用,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而有的時候則會出現職業院校管理不是很嚴格,到了企業管理的非常嚴格,從而讓學生認為“1”階段的學習很難,并且認為支付的報酬與學生付出的勞動不對等。產生這些情況,都意味著學生不能及時地進行角色的轉變,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好職業院校與企業給自己帶來的學習機會,從而使“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成了為學習而學習,為實習而實習,沒有內容也沒有實踐性的一種培養模式。因此如何加強學生在“2”階段與“1”階段的管理是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五)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綜合素質不高
師資力量是“2+1”人才培養模式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很多職業院校的教師都是從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直接招聘過來的本科或者研究生。他們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但是在實踐技能上卻十分欠缺。職業教育是對理論要求和實踐技能兩者兼重的教育。如果教師只有理論基礎,而沒有實踐技能,顯然是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的。同樣,職業院校從企業引進的指導教師也有問題,他們則與招聘來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老師具有相反的特點,即實踐能力很強,但理論知識不足。顯然只會一條腿走路的人,是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的,再加上職業院校在對兼職教師的管理和運用上又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導致師資力量成為了“2+1”人才培養模式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因此,要想讓“2+1”人才培養模式切實發揮作用和實效,就必須加強職業院校教師的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
(一)統一認識,推廣“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2+1”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被證明是能夠滿足社會、企業需要,并能充分實現職業院校辦學目標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這種模式的開展,職業院校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更好地進入到社會當中,來檢驗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檢驗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確,從而讓他們能否及時地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問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水平和能力。顯然這種結果,無論是對于國家、企業、職業院校乃至對于學生的家庭,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對于這樣的一種模式,我們應該不斷地通過各種宣傳,來獲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可,來獲得企業和社會的支持,只有這樣“2+1”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公權力,來加強對“2+1”人才培養模式的宣傳,從而為其實施與開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加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學生在“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不適應現象,主要是由于“2”階段與“1階段”的學習內容和環境發生了變化,因此學生需要及時進行心理的調試。職業院校必須加強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通過開展一些專題講座、心理座談的方式來讓學生了解“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內容所在。通過聘請一些優秀的畢業生,讓學生了解如何更好地融入到 “1”的學習階段當中去。職業院校應該注意企業文化與院校文化的不同,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心理教育,通過一些典型案例來教育學生保證正常的學習和工作。針對學生在實習期間會出現崗位不理想、不適應崗位要求、中途離崗、違反紀律、不滿薪酬等情況,校企應該加強協調合作,做好學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導工作,教育學生擺好自己的位置,確定好自己的角色。通過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的教育工作,使學生到企業之后能盡快完成角色的轉變和意識的形成。
(三)深化專業改革,按市場與企業需求,對專業定期重新設置、調整和嫁接
“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根據市場與企業的需求,進行內容和計劃的調整。其中專業的重新設置、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置是必須進行的工作。在實施過程中,職業院校必須加大對課程設置的調整力度,也要作好課程之間的統籌工作。要通過不斷打破課程以及學科之間壁壘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教學計劃上,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要,在重新設定專業之后,按照專業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習階段,來展開教學工作。在理論學習階段,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學生需要的結合,在實踐技能操作階段,要制定合理的實習計劃,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目標,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比較完整和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3]同時,還應該根據企業以及行業和市場的需求,對專業的就業方向進行及時的調整,要及時地對那些市場不再需要的專業進行撤離和改革,從而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出適銷對路的綜合性人才。
(四)加強管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職教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成功實施的關鍵影響因素,因此,首先職業院校應該制定相關政策,為師資隊伍的建設創造良好的制度保障。職業院校應該在教師的職稱晉升、課時酬金、學習進修等方面制定一些激勵制度或優惠政策,以保證師資隊伍穩定;定期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科研單位進行專業實踐;職業院校應該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通過校內和校外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技能;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其次職業院校應該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制定相關的培養計劃和政策制定,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的伍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制度保障。最后要聘任經驗豐富的、有技術的兼職教師來校任教,職業院校可以從社會上或者企業中聘請經驗豐富和技術一流的高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來校任教,并加強對他們的管理,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讓他們能夠及時的發揮他們的才能。通過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推動“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和順利運行。
(五)加強校企雙方互惠互利的深度融合
首先,健全保障機制是保證雙方能夠互利合作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健全“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規章,通過組織聘請行業專家、企業領導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 “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方式來為“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保障。其次,要不斷健全學生實習和管理機制。校企應共建一套切實可行的實習管理辦法,規范實習工作,確保實習成效。最后,要建立校企雙方合作“雙贏”機制。建立利益共同體,是實施“2+l”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長效保證,合作雙方應努力建立利益共同體,不斷形成新的、更多的利益共同點。政府在宏觀政策方面應加強指導力度,政府應該參與建立校企合作對企業的獎勵機制,以激勵企業以更大的熱情參與合作。
[1]宋旭麗.“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2008.
[2]鄒佩文.園藝技術專業“2+l”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07(1):41-43.
[3]陶劍文,黃崇本.基于“平臺+崗位”的“2+1”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7(1):15-17.
李真(1966-),女,山東省濱州市人,淄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1)07-0075-03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