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武
(安康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種質資源又稱為遺傳資源、基因資源,是遺傳育種領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種質或基因,可用于育種、栽培及其他生物學研究的各種生物類型總稱[1]。野桑蠶屬鱗翅目,與家蠶有共同的祖先[2]。蠶品種的資源有5個方面的來源:①各地長期遺留下來的地方品種;②通過系統選擇或雜交而育成的品種;③引進的蠶品種;④基因突變系;⑤近緣野生資源[3]。我國蠶品種保存主要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負責進行的,保存了包括亞、歐、非主要蠶區的家蠶品種資源510份,育種素材100余份,家蠶基因突變及近等位基因系220份,蓖麻蠶品種20份[4]。日本保存蠶品種資源約800個系統[5-8]。現代育種實踐表明,關鍵性基因資源的發現、研究和利用在育種成就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對育種工作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通過向各縣區鄉鎮林技站及當地村組群眾了解野桑蠶的大致分布情況,實地調查該區域野桑蠶的分布,調查該種質材料的各項數據指標,記錄幼蟲體色、繭色、數量、病蟲害等描述性性狀信息,同時采集幼蟲、繭、卵等標本,備后期工作使用。
用¢18鋼筋焊接成6.0 m長×1.8 m寬×2.8 m高的長方體框架,留0.3m腳柱插入土壤。用¢16鋼筋彎成2.5 m長的圓弧焊接在長方體的上方,圓弧用0.67m長的¢16鋼筋兩根作支撐。在3個弧頂之間用¢16鋼筋連接,形成拱棚。把9個長方體框架并排焊接在一起,形成整體,外形看是一個大棚。用60目的尼龍紗網覆蓋整個大棚,在長方體寬的一方開寬1.0m,高2.0m的門。用60目的尼龍紗網在每個長方體長3 m處橫隔,形成3.0 m長×1.8 m寬×2.5 m高的小室,這樣9個長方體就隔離成18個小室。兩棚之間留2.5m作為觀察道路,路面鋪沙石,這樣每個小室就能隨時觀察。在每個小室中央栽兩株桑樹,株距2m,兩端各離尼龍紗網0.5 m。桑樹在株高1.6m時用垂桑枝條進行嫁接,每株在同一高度對稱嫁接2個芽,嫁接芽成活后長到4片葉時進行摘心,促使腋芽萌發,留3~5個芽生長,冬季進行剪稍,第二年春季就可以放養野桑蠶。野桑蠶飼養棚見圖1。

野桑蠶中有蛹齡很長的現象,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2009年5月26日,分飼養棚把第一代野桑蠶繭(5月1日至5月25日結繭)收集在尼龍網袋中并計數,把尼龍網袋掛在桑樹上,在自然溫濕度中保存。蛹期短的個體在袋內羽化后任其交配、產卵、孵化。9月7日把尼龍網袋收回室內調查第一代未羽化的繭蛹數,繼續保存,到第一個長蛹齡蛹羽化開始記載羽化日期和雌雄、個數。
將農村調查收集到的野桑蠶材料放入野外飼養大棚內保存飼養,結繭時單粒編號,結繭3 d后采集放入室內保種室保種。同一收集地的野桑蠶繭放入尼龍網籠或帶蓋塑料籃內進行種繭保護,羽化后將野蠶蛾放入打孔的信封內交配制種,沒有羽化的繭繼續保護直到羽化。當所制的野桑蠶種發育至卵色轉青時,把轉青卵信封放入飼養棚內用回形針固定在垂桑枝條上孵化飼養。野桑蠶種質資源保存見圖2。

從安康市所轄9縣1區進行野桑蠶資源調查的結果看,野桑蠶分布于安康市廣大蠶區,其中白河縣、石泉縣分布較多,漢濱區、漢陰縣、嵐皋縣、平利縣、紫陽縣、旬陽縣均有分布。這些縣區屬于安康的主蠶區,栽桑面積大,蠶農管理桑園水平不一,有利于野桑蠶繁衍繼代。鎮平縣和寧陜縣屬于高山區域,農戶沒有栽桑,僅在山坡、懸崖上有零星野生桑,不易收集。
對野桑蠶長蛹齡個體的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知,各收集點第一代結繭數量不同,長蛹齡蛹數也不同,其中3號棚長蛹齡蛹比例最低,占結繭數的2.5%;最高的是37號棚,占結繭數的11.6%。調查結果顯示,蛹齡最長者,直到10月21日才羽化,蛹期達到5個月之久。這一結果說明,安康野桑蠶長蛹期普遍存在。

表1 野桑蠶長蛹齡調查
2.3.1 幼 蟲 野桑蠶長期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為了避免天敵危害,形成特有的幼蟲體色。幼蟲體色共同的特點是:有野桑蠶暗色斑,4齡前兩側有大型白色紋帶,胸部明顯,胸腹交接處幾乎成環帶。但不同地點收集的野桑蠶體色深淺有各種差異,見圖3。幼蟲在3齡時,圖3 a幼蟲比圖3 b幼蟲體色淺,圖3 b幼蟲體色濃黑。4齡時幼蟲蠶體整體為暗黑色(圖3 g)。個別在5齡起蠶(圖3 c)的半月紋斑和星狀紋斑上有兩對明顯的突起,似家蠶中的龍角蠶;5齡盛食期,幼蟲體色有的為干樹枝狀(圖3 e)。幼蟲老熟時,身體明顯縮短變小,體色偏紅(圖3 h)。

2.3.2 蛹/繭 野桑蠶蛹體型明顯比家蠶蛹瘦小。在調查野桑蠶繭質成績時發現,有的野桑蠶蛹頭胸部為黑色,象家蠶中的黑頭蛹,前翅部分為黑色。野外野桑蠶繭多為褐黃色,因為表面常被污染,結在卷葉內的繭子因未被污染,即呈金黃色。繭型常為一端尖的長型繭或長橢圓形繭。繭小,雌、雄性差異明顯。
2.3.3 蛾 野桑蠶成蟲體色全身為灰黑色,翅有深黑色帶紋,翅頂有半月形黑色斑紋。花紋均為雄深雌淺。圖4中20﹟野桑蠶蛾,雌蛾前翅沒有半月紋斑,而雄蛾的半月紋斑比較明顯;37﹟野桑蠶蛾,雌蛾翅有半月紋斑,但不濃黑,雄蛾體色顯著比雌蛾深。不同來源的野桑蠶蛾體色有差異,如圖4所示。

2.3.4 卵 野桑蠶卵形與家蠶的相似,為短橢圓形,卵面扁平,卵色多為灰褐色,卵孵化后卵殼黃色。
收集了秦巴山區安康境內8個縣區原生態的野桑蠶材料23份,并收集了北京地區野桑蠶1份、山東地區的野桑蠶2份,建有占地400 m2的野桑蠶室外飼育大棚。目前,共保存了26個野桑蠶資源材料。同時,通過導入家蠶,分離發現各種特殊性狀,建立彩色繭遺傳材料系統34個。
調查結果表明,安康野桑蠶中存在長蛹期個體,主要發生在第一代,自然環境下蛹期長達4~5個月之久。之前,只有日本報道發現第一代野桑蠶有蛹期長達3個月的個體。這進一步說明,中國安康野桑蠶的特殊性和珍貴性。但安康野桑蠶一代蛹期長的原因尚待進一步研究。
根據野桑蠶幼蟲體色和斑紋、蛹頭胸著色、成蟲體色等表觀特點,印證了魯成[9]、李競[10]的研究結果,說明安康野桑蠶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這為種質資源利用提供了廣泛的選擇基礎。
在系統調查安康野桑蠶資源的基礎上,收集了分布于安康各地的野桑蠶資源材料23份,其他地區野桑蠶材料3份,探索建立了室外大棚飼養保存野桑蠶的方法,構建了人工保存的野桑蠶種質資源庫。同時,建立并保存了具有安康野桑蠶血統的家蠶特殊遺傳材料34份。這一資源庫的構建,為安康野桑蠶資源的保護、研究和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可為其他地區野桑蠶資源的保護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1]胡延吉.兩個不同適應性冬小麥品種的競爭力[J].作物學報,2003,29(2):175-180.
[2] 蔣猷龍.家蠶的起源與分化 [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3] 向仲懷.中國蠶種學[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 王文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五十年發展概況[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5] 吳玉澄.家蠶種質資源和育種研究進展[J].中國蠶業,1997,71(3):42-44.
[6] 謝玉貴,周六花.湘西州發展蠶桑生產的優劣勢與策略[J].湖南農業科學,2009,(5):111-113.
[7] 黃紅星,萬 忠,邱金文,等.2009年廣東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6):252-254.
[8]顏新培,黃仁志.湖南省現行家蠶品種人工飼料育效果評價[J].湖南農業科學,2009,(2):137-138.
[9] 魯 成,余紅仕,向仲懷.基于RAPD分析的中國野桑蠶和家蠶遺傳多樣性和系統發育關系研究[J].昆蟲學報,2002,45(2):198-203.
[10]李 競,房守敏,劉文明,等.SSR標記在中國野桑蠶和家蠶的遺傳多樣性分析中的應用[J].蠶業科學,2005,31(3):2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