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焱,李元橋
(重慶工商大學管理學院,重 慶 400067)
農村新社區建設是新時期對農村建設的更高要求,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嚴重影響了農村新社區建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當前乃至今后社會主義新社區建設的核心,應該首先從思想上明確培養新型農民的核心地位,扎實做好培養新型農民的各項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新社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1 培養新型農民的必要性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新型農民的定義進行了明確的闡釋。新型農民是指愛學習、肯鉆研,勇于追求知識、勇于創新,且具有一定知識和專業化生產經營技能,并具備一定市場駕馭能力的農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農村新社區建設的主體,是統籌城鄉發展中的根本性任務。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為 7.45億,占全國總人口的57%(2005年)。農民既是農村的居住者,又是農村生產和消費的主體。農民對物質經濟利益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的原動力,是推動生產力發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因此,必須充分認識農民作為農村經濟核心主體的重要地位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力量,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失去了目標和動力。因此,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術、有素質”的新型農民作為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來指導各項工作。
目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主要由縣、鄉財政承擔,廣大農村和經濟落后地區教育投資嚴重不足,直接影響了基礎教育的提高和發展速度,間接制約了新型農民的成長。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教育投入約為國民生產總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更低于發達國家。在農村許多地區,由于教育投資少,學校校舍陳舊,教學條件差;教師待遇差,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低。教育投入不足嚴重影響著農民素質的提升。
農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農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標準。根據資料顯示,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最新的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狀況數據顯示,4.9億在家務農的農村勞動力中,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4%,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小學及其以下的占34%。務農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系統職業技能培訓的僅占總人數的9.1%,真正接受過農業教育的更是不足5.0%。我國農民的文化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十分明顯。如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60%的青年農民具有中專水平;日本農民中擁有大學學歷的占5.9%,高中畢業的占74.8%。由此可見,我國農民仍然是一個“知識貧困”的群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其一,很多農民由于長期生活在較為艱苦的環境下,逐漸形成了安于現狀、墨守成規并且只盯著短期效益的小農意識。其二,農村由于科普工作滯后,封建迷信思想并未徹底根除。農民遇到問題習慣求助于迷信活動。這些落后的觀念不僅阻礙了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而且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各級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的物質生活條件;對農村的醫療、社保、義務教育等進行財政補貼。同時,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嚴格涉農收費管理,禁止亂收費、亂攤派。
一是要提高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I措資金,完善學?;A設施建設,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二是扎實推進農村職業教育。農村留守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齡偏大,已不適應正規教育,要讓他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就必須對其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相關部門應切實組織實施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植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陽光工程等。各項培訓計劃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本著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的原則,精心選擇和安排培訓項目。各級政府要全力辦好職業教育中心、就業培訓中心等職業學校,使之成為農村新技術集散和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基地。三是積極建立現代教育體系。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電化教育,使廣大農名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新型農民必須是知法、懂法、守法的農民,因此加強農村社區的法制建設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重要內容。第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本著服務“三農”、維護穩定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基礎法律知識、計劃生育條例、村民自治條例和土地管理、承包等法律政策的宣傳教育;加強禁毒禁賭以及反邪教組織的宣傳教育。宣傳教育的內容應與鄉村實際緊密結合,以增強教育的吸引力。第二,抓好基層法制建設。社區要舉辦法制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咨詢、送法下鄉、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活動;社區的綜合治理、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要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另外,要加大執法力度,整治社區治安。各社區要建立警務室,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犯罪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第三,加快“三農”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步伐。目前,農村立法、特別是保護農民利益的立法工作,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相關部門在呼吁農民學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識的同時,還應加快“三農”的立法工作,使農村社區建設有法可依?,F階段,要特別加快農民教育法、農村土地使用法、農業科技人才保護法、農村養老保險法、村鎮建設規劃法、農村醫療保障法、農業投資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步伐,切實依法保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物質文明有了明顯改善,相比之下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較為滯后。因此,農村新社區須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投入更多精力。豐富社區精神文化生活,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精神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社區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廣播、電視、文化、圖書館、體育場、老年人(青少年)活動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加強農村社區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時廣泛開展政策宣傳,引導農民正確認識各項方針政策,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以激發他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開展文體活動、豐富文化生活。文化工作者應深入農村,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新社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同時,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各種文體活動,發展“農民劇團”、“農民球隊”等民間文體團體,以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著力創造表現民族傳統美德,反映親情、友情、真情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開展豐富的社區活動,大力推進“一鄉一品”特色文化建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破除陋習,形成鄰里團結、家庭和睦、扶貧濟困的健康文明新風尚,逐步實現向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
[1] 王永剛. 培養新型農民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0,(2):51-53.
[2] 楊曙輝,宋天慶.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影響[J]. 農業科技管理,2008,(1):59-63.
[3] 王傳博,王雅文. 新農村建設中培養新型農民的思考[J]. 經濟研究導刊,2010,(7):36-37.
[4] 徐曉宗,孟秋菊. 從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看新農村建設的核心[J]. 商場現代化,2007,(7):323-324.
[5] 何艷春,肖 堅. 培養新型農民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J]. 農業經濟,2007,(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