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璐
(常州市正衡中學 江蘇 常州 213000)
滬教版下冊第六章《溶解現象》涉及有關溶液的知識點較多,傳統的《溶解現象》復習課常常是將本章的概念僅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把握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系,過分注重了知識本身的掌握,而忽略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淡化了知識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本文力求以“搶鹽事件”為背景,以分析發生“搶鹽事件”的兩個原因為載體,很好地將本章零散瑣碎的部分知識有機地結合于一體,便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和理解,同時,在具體的實踐運用中也有利地培養學生利用已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導入]展示三幅搶“鹽”事件圖片(略)。
[課堂提問]同學們知道圖片里的人在干什么嗎?
[學生回答]在“搶鹽”。
[教師講述]是的,前一階段,我國內地很多地區(包括常州)罕見的“搶鹽熱”一度達到沸點。同學們知道導致“搶鹽事件”的導火索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因為日本地震導致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出現了核輻射污染,而加碘食鹽中含有碘,可以防輻射。
[教師講述]很好。有專家說日本福島的這次核事故,是續切諾貝利核事故之后世界上第二大核泄露事故。之所以搶“鹽”,原因之一是很多人認為吃鹽可以防輻射;原因之二是擔心核輻射污染海鹽。對此,衛生部門第一時間就辟了謠,表明根本沒必要去搶“鹽”。
[課堂過渡]衛生部門對于第一個原因的解釋是:人的甲狀腺對碘元素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在受到核污染前,如果成人每天能吸收了100mg較穩定的碘元素,確實能阻止核輻射物質中 “碘131”對甲狀腺的影響。

配料表氯化鈉含量鋅含量碘含量亞鐵氰化鉀含量生產日期儲藏方法食用方法精制鹽、葡萄糖酸鋅、碘酸鉀亞鐵氰化鉀≥98.5g(100g)(以 Zn計)(110-140)mg/kg(以 I計)(20-50)mg/kg(以亞鐵氰根計)≤10mg/kg見噴碼密封、避光、防潮烹調時加入,菜燒熟后加入本品最佳
[提供情境](展示上圖)加碘食鹽中“碘元素”的含量是20-50mg/kg,按此計算,成人一天需要攝入多少克食用鹽才能獲得100mg碘元素?
[學生回答]若按食鹽中的最大含碘量來計算,一天至少需要攝入2kg食鹽,這不符合實際。
[提供情境](展示右圖)相比加碘食鹽,服用“核應急專用碘化鉀片”更有效,因為一粒碘化鉀片中就含有碘100mg。服用時,為了加快人體對碘的吸收,可以把它溶于水中后服用。有哪些方法可以加速碘化鉀固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呢?
[學生回答]方法一:碘化鉀固體研碎成更小的固體顆粒;方法二:溶解時可以攪拌來加快溶解速度;方法三:最好用溫水來溶解碘化鉀固體。
[教師講述]該藥劑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因為服用不當,易造成碘過量,導致碘甲亢病癥。
[提供情境]若向碘化鉀水溶液中加入碘單質,溶解后便能得到濃度較大的碘水溶液。有人認為在甲狀腺部位涂抹一些碘酒或碘水可以防輻射,但這一做法缺乏科學依據。同學們知道碘酒或碘水,屬于懸濁液、乳濁液還是溶液?
[學生回答]懸濁液中含有固體小顆粒,乳濁液中含有液態小液滴,而碘酒或碘水都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因此它們都屬于溶液。
[繼續提問]碘酒或碘水都屬于溶液,它們的溶劑相同嗎?
[學生回答]不相同,碘酒的溶劑是酒精,而碘水的溶劑是水。
[繼續提問]水是一種常用溶劑,但不是惟一的溶劑。大家還知道溶劑不是水的溶液嗎?
[學生回答]植物油溶解在汽油中也可以形成溶液。

[課堂過渡]衛生部門對于第二個原因的解釋是:日本離我國有2000多公里,福島在日本東邊,我們在西邊,海水要繞過日本本土,才能到達我國,核污染的程度幾乎為0。而且,即使核輻射污染海鹽,也無大礙,因為我國的食用鹽除了海鹽,還有兩類鹽:井礦鹽、湖鹽。
[提供情境](展示右圖)根據圖中的信息,請同學們判斷:鋅強化營養鹽屬于井礦鹽、海鹽、還是湖鹽?
[學生回答]根據信息中“取自深埋地下千余米的巖鹽為主要原料”這句話,可知它屬于井礦鹽。

[教師講述]井礦鹽污染少,目前我國主要的食用鹽大多數都是井礦鹽,也有一些地區用海鹽和從鹽湖中得到的是湖鹽。例如在我國的青海省,鹽湖分布眾多,當地較流行的一句話:“冬天撈堿、夏天曬鹽”。其中,堿指的是純堿,鹽指的是氯化鈉。
[課堂提問]為何不是“冬天撈鹽,夏天曬堿”,而是“冬天撈堿、夏天曬鹽”呢?
[學生回答]因為純堿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較大,冬天低,夏天高;而食鹽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冬天和夏天都不容易析出,只能通過蒸發水分而獲得。
[繼續提問]由此,針對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較大和影響不大的物質,可以分別采用什么結晶方法呢?
[學生回答]前者常用降溫結晶,后者常用蒸發結晶。
[繼續提問]純堿的溶解度一定是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嗎?請同學們看如下兩個表格:

純堿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

氯化鈉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
[學生回答]在39.4-100℃溫度范圍內純堿的溶解度在不斷減小,因此純堿的溶解度不一定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繼續提問]通過表格中的數據,請同學們判斷:純堿的溶解度與氯化鈉的溶解度是否有相同的可能?(學生這時較困惑,很難判斷)
[課堂過渡]看不出來,不用急!大家可以嘗試畫一畫這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
[學生活動]在課前預先設計好的坐標圖(溫度為橫坐標、溶解度為縱坐標)上繪制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曲線如右圖:
[提出問題]現在大家知道純堿的溶解度與氯化鈉的溶解度是否有相同的可能?

[學生回答]有,因為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有一個交點。交點的含義其實就代表在對應溫度下,純堿和氯化鈉的溶解度相同。
[繼續提問]根據上述溶解度曲線,你覺得冬天選擇下列哪個溫度去撈堿最合適?
(A.0℃ B.2℃ C.4℃ D.6℃)
[學生回答]選擇0℃,因為,這時純堿的溶解度最小,從溶液中析出的固體最多。
[繼續提問]0℃是水的凝固點。有人擔心0℃時湖水都結冰了,撈不到堿。大家的看法呢?
[學生回答]我覺得0℃時湖水不會結冰,因為湖水中含有氯化鈉等物質,而物質溶于水后,會使溶液的凝固點降低,因此湖水結冰,溫度肯定低于0℃。
[繼續提問]若實驗室用純堿固體(不含結晶水)加水來配制純堿的飽和溶液,你覺得在什么溫度下配制出的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最大?
[學生回答]我覺得溫度是39.4℃,因為此時純堿固體的溶解度最大。
[繼續提問]那么,在39.4℃時配制出的碳酸鈉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又應是多少呢?
[學生回答]根據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100+S)]×100%,可計算出在39.4℃時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33.2%。
[課堂總結]窺視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我們是以剖析發生“搶鹽事件”的兩個原因為載體,復習了《溶解現象》一章中的眾多重點知識,如溶液概念、加速物質溶解速度的方法、結晶方法、溶解度、溶解度曲線的應用等。同學們的精彩表現,說明大家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問題解決當中去。當然,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之間的相互轉化、有關化學反應中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也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相關內容我們在后續學習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