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湘容 姚惠波 汪 嵐 干亦玲
(寧波市圖書館,浙江 寧波 315010)
據文獻記載,1854年到1949年間出版發行的寧波地方報刊共293種[1],而留存下來的報刊散藏于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寧波市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等文獻機構。時至今日仍無機構或個人普查這類文獻的存佚情況,缺乏系統的記載或者研究。因此,調查寧波地方報刊文獻的存佚現狀,對充實館藏特種文獻資源,多角度、多手段保存和開發文獻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寧波是我國較早擁有近代報刊的城市之一。1842年寧波被辟為通商口岸,英、法等國相繼在寧波設立領事,西方傳教士與商人紛至沓來,西方文化也隨之進入寧波。在如此大背景下,寧波近代史上首份報刊《中外新報》應運而生,此后又有《甬報》、《寧波日報》、《德商甬報》等幾種外籍報刊問世[2]。
從1903年到1919年,這是寧波人自辦報刊的開始與發展階段。一批寧波籍留學歸國知識青年以寧波旅滬同鄉會的名義創辦《寧波白話報》,成為甬人獨立創辦的第一份近代報刊。其間寧波本地創辦了20種報刊,但壽命都非常短暫。
從1919年到1937年,這是寧波報刊的鼎盛時期。在“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的風潮席卷寧波大地之際,寧波近代報刊史上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民營報刊《時事公報》誕生。各種學生報刊紛紛創辦,新式政黨報刊在寧波開始發軔,如《寧波評論》、《余姚評論》,寧波小報也空前繁榮。
從1937年到1949年,這是寧波報刊的蕭條時期。抗日戰爭爆發后,宣傳抗日救亡的報刊逐漸增多,辦報場所、主編團體經常變換導致刊物出版壽命短;抗戰勝利后,許多進步報刊、民營大報被查封或勒令停刊,而國民黨政黨報刊的規模和效益卻顯著提高,如《寧波日報》。
綜上所述,寧波近代報刊的發展經歷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從官辦到民營、從政黨到商業、從外籍人士創辦到寧波人獨立創辦的一個復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的發展歷程如同一部近代寧波文化史。
根據文獻調查結果可知,1854年至1949年9月間,寧波地區創刊以及外埠以寧波為內容的報刊共計548種(含副刊),目前存世報刊268種,占總量的48.9%。盡管文獻存世比例不低,但是大多數文獻都不完整,從創刊號到停刊號有完整留存的報刊只占總量的5%左右。
根據創刊時間將近代報刊劃分為5個時期:辛亥革命前期(1854~1911)、五四運動時期(1912~1919)、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19~1937)、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2.1.1 辛亥革命前期,寧波的報刊數量并不多,共18種。《中外新報》(1954年)、《甬報》(1881年)兩份報紙都是 1840年寧波辟為通商口岸后,由在寧波生活的英、美傳教士所主辦。目前,存世報刊只有《中外新報》、《甬報》、《德商甬報》、《寧波白話報》、《寧波小說七日報》、《天鐸報》、《四明日報》、《新佛教》、《朔望報》、《武風鼓吹》10種,但均很不完整。
2.1.2 五四運動時期,短短8年就誕生16種報刊,只有5種存世:《促進報》、《堇江潮》、《浙東公報》、《詹詹報》、《民意報》。這時期報刊內容宣揚民主,倡導新生活,提倡白話文。
2.1.3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共有69種報紙、221種期刊創刊,存世報刊127種。《時事公報》、《寧波民國日報》、《鎮海報》、《寧波大報》、《寧波青年》、《寧波工廠周刊》、《寧波旅滬同鄉會月刊》是該時期具有較強影響力而又保存比較完整的刊物。該時期政權比較穩固,各政府機構、事業團體創立報刊發布政令、宣傳思想。宣傳共產主義的進步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新奉化》、《火曜》、《出路》、《春風周報》。
2.1.4 抗日戰爭時期共40種報紙、172種期刊創刊,僅次于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新出版的報刊數量,存世報刊60種。該時期的報刊內容以抗日救國為主,受戰爭影響很多刊物僅出版一期就遭停刊,而且發行范圍小,因此,完整保存下來的文獻非常少。
2.1.5 解放戰爭時期共有25種報紙、79種刊物面世,存世60種,且每種報刊保存完整。
根據各館書目數據庫統計,近代寧波報刊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寧波市圖書館等文獻機構收藏種數較多、卷期較齊全(詳見表1)。

表1 寧波近代報刊的館藏分布
2.3.1 《中外新報》(Chinese and Foreign Gazette)是寧波最早的一家中文報刊,1854年5月11日創刊,1861年2月10日停刊。該刊被譯成日文,改稱《官版中外新報》,在日本發行約4年時間,共翻刻13冊。目前,該報原件及日文版分藏于英國、美國、日本。大英圖書館收藏《中外新報》1854年出版的第2卷及稍后幾年出版的第3、4卷部分原件。美國哈佛燕京社共藏有3期(第二號、第四號、第十號),并已制成膠片(編號為A79)。日本國會圖書館現收藏有翻印本10冊。寧波《中外新報》的寫本,除了小野秀雄收藏的一部分抄本《外國新文集》和京都大學收藏的《中外新報鈔錄》之外,還完整收錄于《鈴木大雜集十六》的抄本中。
2.3.2 《德商甬報》(創刊于1898年11月28日)是由德豐洋行創辦,發行人為德商白鼐斯,是寧波最早的商報。僅寧波市圖書館收藏1899年共54期報紙原件。
2.3.3 《四明日報》(1910~1930)是浙東地區創刊時期較早、規模較大、發行時間較長的近代中文報紙。目前寧波市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均有館藏。
2.3.4 《時事公報》是建國前寧波歷時最久的民營大報,由五四時期寧波救國十人團團長金臻庠集資創辦,至1948年10月24日停刊。寧波市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檔案館均有館藏。
目前存世的寧波報刊絕大多數為民國時期出版,存在紙張酸性強、保存壽命短的問題;它們被收藏于不同圖書館,而各圖書館又對近代報刊文獻保護的重視程度不一,保存文獻的硬件設施不一,在有限的文獻保護經費上厚此薄彼,進一步加快了寧波近代報刊的消失速度。因此,在這種形勢下加強寧波近代報刊保護工作已刻不容緩。筆者認為需從兩個方面入手:
長期以來,“貴古賤今”觀念在文獻學界的巨大影響,加上國家對晚清、民國歷史文獻工作政策沒有形成主導政策,使得晚清、民國歷史文獻的價值長期被忽視,搜集與整理工作遲滯。圖書館學界、文化部門、公共圖書館秉持“輕藏重用”原則,將晚清、民國文獻與現當代地方文獻放在一起開放利用,不限制讀者閱覽數量,不限制讀者頻繁復印、掃描、拍照,致使文獻加速老化,完全沒有意識到近代文獻所具有的歷史文物價值。
數字化技術解決了圖書館珍貴文獻的“藏用矛盾”,既能更長久地保存報刊信息,又能為更多的讀者方便快捷地查找報刊信息。這樣可以使珍貴報刊原件放在密閉的函盒內,在恒溫恒濕環境中能得到較為妥善的保管[3]。如國家圖書館已經將民國期刊數字化網絡化,重慶圖書館歷時數年耗資400余萬元對包括抗戰文獻在內的民國文獻數字化,而紙質報刊全部封存。此外,圖書館應該開展館藏近代報刊內容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極具史料價值的地方文獻,推動索引、名錄、詞典等檢索工具以及專題資料匯編的編輯、出版,進一步提高近代報刊資料的使用率,不能對珍貴文獻熟視無睹。
近代報刊是寧波近代文明進步的見證,是寧波近代社會直接表達政治訴求,傳播經濟、軍事、社會、思想、文化信息的最重要載體。它從不同側面反映當時寧波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蘊含的豐富而獨特的史料,更是其他類型文獻所不能替代的。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開展寧波近代報刊文獻資源的深入普查、搜集整理、保護開發工作,既能充分發掘這類文獻的史料價值,延續這類文獻的歷史文物價值,也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工程。
[1]俞福海.寧波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2624-2650.
[2]劉光磊,周行芬.寧波近代報刊史論[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1-5.
[3]藺玉紅,龍軍.近現代華文報刊應快點數字化[N].光明日報,2010-1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