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仙
(衢州市圖書館,浙江 衢州 324000)
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市民的文化素質將是城市發展戰略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可以預料,作為傳播文化重要基地之一的城市圖書館的建設將是本世紀文化發展的重要課題。筆者選擇以衢州市圖書館為例來研究城市化背景下我國中小城市社區圖書館建設,是設想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城市社區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新路子[1]。
改革開放30年來,衢州從一個農業型小城市發展為以工業為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在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筆者試圖通過對衢州的城市化率與社區圖書館建設的辦館規模、人均GDP、城市規模、人口數量、服務質量、人員結構等方面的比較分析,找出城市化與社區圖書館建設的內在聯系,為探索城市化進程中社區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新渠道提供依據。
衢州社區圖書館的辦館模式比較單一,主要以“政府投資興建,社區負責管理”為主,形成市圖書館、街道圖書館、社區圖書館3級模式。衢州市社區圖書館的產權關系和隸屬關系都歸國有或集體所有。從調查看,在社區黨支部的統一領導下,社區圖書館均獨立開展圖書、信息服務,有的圖書館還承擔部分教育培訓工作。衢州社區圖書館受主管部門領導,相互間并沒有行政隸屬關系,業務、信息資源交流等方面關聯度也不大[2]。

注:表中人均GDP、GDP、總人口、城區人口數據資料摘自《衢州統計年鑒》,其他兩項數據咨詢衢州市統計局得出。
本次調查區域為衢州市城區的府山、信安、荷花、白云、雙港、新新、花園等7個街道,共有30個社區,其中現有29個社區圖書館。調查時間為1991~2008年,共18年。
3.1.1 起步階段——1991年至1995年
1991年,衢州城區面積只有33.86平方公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型小城市,社區圖書館處于起步階段。1993~1995年衢州社區建設有3家社區圖書館,藏書量15000冊,面積280平方米。
3.1.2 發展階段——1996年至2000年

表2 衢州社區圖書館基本情況
5年間衢州財政總收入達39.66億元,其中2000年財政總收入10.34億元,是1995年的1.7倍。社區圖書館建設由此穩步推進,建館數量從3個增加到9個,藏書量增加了1.8倍。
3.1.3 提升階段——2001年至2006年
衢州的發展推動了城區周邊鄉鎮的城市化建設。2006年社區圖書館個數是2000年的3.2倍,藏書量是2000年的5.6倍,館舍面積是2000年的2.7倍,從業人員是2000年的3.4倍。到2006年已有19個藏書超過2000冊的社區圖書館,其中還有兩個萬冊以上圖書館和電子閱覽室。
從衢州看,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后,經濟不斷發展,城區面積也快速擴張,從1991年的33.86平方公里擴大到2008年的94.92平方公里。一方面是由于舊城區的改建,老城區住戶不斷向新城區搬遷,擴大了原城區面積;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體制的改革,從原來的全市11個鄉、兩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撤并為7個街道、30個社區居委會、310個村委會,而7個街道的建制基本上規劃在城區范圍,城區原來的居委會也因鎮改為街道而擴展為一些社區。衢州是一個發展中城市,城區面積不斷上升,社區圖書館自然也隨之增加,從1991年1個居委會圖書室發展到2008年29個社區圖書館。
據筆者從各家街道和社區調研得出的不完全統計,“財政撥款很少,自籌比重大”是衢州社區圖書館經費來源的特點。社區圖書館所需經費的主要來源有3部分:①大部分社區圖書館的建設經費和運行經費靠街道補助;②社區自籌、單位捐贈以及社會扶持;③業務主管部門的獎勵和扶助,如市民政局在2000年開始直至現在扶助了多家社區圖書館,每館資金多少不定,根據每個社區圖書館情況拔給經費。從調查看,到位的資金中市財政列出專項經費、直接撥款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
衢州社區圖書館館舍的特點:“館舍面積偏小,獨立性差。”據不完全統計,社區圖書館館舍平均面積為50.24平方米,而且大多數館與社區其他工作場所合并在一起,有的建在社區辦公樓里,有的放在老年活動室里。

表3 2008年衢州市各社區圖書館藏書量(單位:冊)
根據調查顯示,大部分社區圖書館的圖書是通過社會、單位捐贈和市館剔舊得來的,新書購置比例極低。“經費短缺、館藏陳舊、結構單一”是衢州社區圖書館館藏的特點。

表4 2008年衢州市社區圖書館讀者類別

注:①數據來自衢州市街道、社區圖書館(室)。②讀者類別欄中1、2、3表示老人、學生、民工借閱人數的排序,1為最多,2次之,3再次之。
2008年衢州社區圖書館共有29個,但完全開放的只有21個,僅占70%。其服務項目都比較簡單,主要是借書和閱覽報紙、雜志,少數圖書館建有電子閱覽室。根據調查顯示,到社區圖書館借書,看報紙、雜志的讀者主要是老年人、小學生、外地民工,其中以本社區老年人為主,約占60%~70%。圖書外借量不多,閱報看雜志的人多一些。如花園社區圖書館,無人來看,也無人來查,更談不上什么讀者流量、借閱人次和閱覽人次了[3]。
在大城市往往會出臺一些地方性法規,如《北京市圖書館條例》、《深圳市社區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等,這些法規、政策為當地社區圖書館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4]。而中小城市缺少社區圖書館建設的地方性法律法規或政策是普遍現象。衢州社區圖書館從1991年開始建立至今已有18年時間,由于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作保障,所以社區圖書館的開與關隨意性較大。還有大部分社區圖書館建成之后,因為管理落后、宏觀調控不力,質量參差不齊。在建設初期投入不少,但后續資金嚴重缺乏,“重建設輕規劃”、“重建設輕發展”的現象比較突出。大多數社區圖書館的維持經費時有時無,沒有有效連續的保證,造成部分社區圖書館建成后形同虛設,失去了當初辦館的意義。同時內部管理也比較松散,大多數社區沒有設專職的圖書館管理人員,開放時間斷斷續續,沒有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各項業務也得不到正常開展。
從國內外城市社區圖書館的實踐看,首先,政府的投入在社區圖書館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能為社區圖書館建設的發展提供依據;其次,要有明確的規定,國家對社區圖書館有劃撥經費的義務,這樣社區圖書館才能享有獲得經費的權利;最后,社區圖書館也應明確自身對促進社區文化事業發展的社會責任,按照科學的管理方法對圖書館內部的工作、業務、行政進行有效管理,確保圖書館履行職能,促進社區圖書館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5]。如上海、天津等城市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便制定了《街道圖書館工作條例》,并一直執行和不斷完善;2004年,深圳市文化主管部門制定了《深圳市社區圖書館達標評估標準》,主要內容是:“社區圖書館館舍面積不小于100 m2,藏書為3000冊以上,報紙30種以上,期刊100種以上,有專職工作人員,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36小時。”
資源的共建共享是現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社區圖書館建設更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幫助。資金有限、人力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社區圖書館的發展。但借助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同城社區圖書館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社區人群的職業、文化程度等因素確定不同的收藏重點,聯合采購文獻,這樣既可以在館際間避免重復大量購置使用頻率低的相同文獻,又能把有限的經費首先用在滿足本社區讀者需要上。同時,借助現代網絡技術,擴大“虛擬館藏”,利用大型公共圖書館網絡,共享期刊文獻數據庫、電子圖書等網絡資源;更進一步,由大型圖書館牽頭,整合全市圖書館書目數據,構建數字圖書館網絡,建立全市各系統、各類型圖書館互聯的文獻信息共享平臺,實現館際間的互借互還,這將極大地增加“虛擬館藏”,拓展圖書館服務功能[6]。
總之,社區圖書館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充分發揮社區圖書館普及文化知識、有效為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的功能,提升社區文化水平,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1]熊太純.我國城市新型社區圖書館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07(10).
[2]姜淑華.關于我國社區圖書館建設與發展問題的幾點認識和思考[J].圖書館學刊,2007(5).
[3]王利萍.圖書館 2.0網絡知識社區構建[J].情報雜志,2007(12).
[4]李忠霞.新建社區圖書館建設探討[J].圖書館論壇,2007(7).
[5]錢瑛.昆明市社區圖書館建設淺析[J].圖書館界,2007(2).
[6]王若慧,呂蘊華.論社區圖書館的發展[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3).
[7]張敏,張琴,萬曉娟.社區圖書館為何成了“擺設”[J].社區,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