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梅
(保山學院圖書館,云南 保山 678000)
文獻保護是為使各類型的文獻免遭自然的和人為的損毀,延長文獻保存期限和使用壽命,盡可能保持其原來形態的技術和措施。文獻保護的內容包括文獻本身物質形態與價值的保護以及文獻所包含的知識內容的保護。文獻保護的方法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延緩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兩大類。延緩性保護是指對文獻按照其原件的形式進行修復、裝裱或者除去載體內不利保存的有害因素,以達到延緩其變質歷程,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等保護性活動。[1]再生性保護是指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將原載體上的文獻內容復制或記錄到新型載體上,以達到長期保存和進一步開發利用的目的的活動。文獻保護學是研究文獻保護理論、保護技術和保護實踐活動的科學,是文獻保護工作的理論依據和指導。近20年來我國的文獻保護研究取得了較大發展。
為了獲得較為全面的研究數據,筆者利用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平臺、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和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以“文獻保護”和“文獻保護學”為檢索詞,選擇主題途徑模糊檢索,時間限定在1990年至2009年間,對我國期刊、報紙和年鑒上所發表的有關文獻保護學的文獻進行檢索。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平臺包括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重要會議論文數據庫、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和年鑒全文數據庫等,收錄文獻總量達4667萬篇,能夠一次檢索較為全面的學術信息;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綜合性文獻數據庫,可提供1989年至今的近9000種期刊刊載文獻;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收錄的文獻基本上覆蓋了全國郵發和非郵發的報刊,可以檢索社科類1857年至今的報刊數據。選擇這3種數據庫作為檢索工具,檢索結果能基本反映1990~2009年間我國文獻保護的研究狀況。
檢索結果顯示:CNKI知識資源總庫平臺該主題的命中記錄398條,包括期刊論文314篇、博碩士論文21篇、會議論文10篇和期刊、年鑒文獻53篇;維普科技期刊數據庫命中期刊文獻記錄201條;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命中報刊記錄52條。在檢索過程中,以主題詞為檢索途徑模糊匹配檢索能實現較高的檢全率,但同時也會導致信息冗余度較高,檢準率較低。筆者應用手工方法將檢索結果合并去重后進行篩選,除去主題相關度不高和重復發表的論文后共獲得393篇相關度較高的文獻,其中期刊論文、博碩論文和會議論文共352篇(為方便統計,下文統稱為期刊文獻),報紙和年鑒文獻41篇。
文獻發表時間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主題研究的狀況及發展速度。通過對檢索到的352篇期刊文獻做年代分布分析可以發現,1990~2009年的20年間,我國文獻保護主題研究論文年度發文量有一定波動,但總體上呈增長趨勢,并有一定的階段性特征,2002年以后的發文量明顯增多,2008年,文獻量開始大幅增長并于2009年達到頂峰(53篇)。文獻數量的上升態勢體現了學術界對文獻保護問題越來越關注和重視(見圖 1)。

圖1 期刊論文發表年度分布
通過對報紙和年鑒載文量的分析,可以了解文獻保護事業的發展狀況,通過圖2可以看到,1990~1998年間報紙、年鑒上有關文獻保護研究主題的文獻刊載量為0,說明這段時間文獻保護研究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自1999年起,報紙、年鑒上開始有關于文獻保護的文章刊載,年度間發文量有一定的波動,但總體上也呈上升趨勢,并于2009年達到頂峰(10篇)。這與期刊論文的刊載趨勢大體一致,說明文獻保護研究和文獻保護事業經歷了學界不太重視到引起重視和越來越重視的階段,現正處于文獻大量增長階段,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文獻保護研究中來。

圖2 報紙、年鑒文獻發表年度分布
研究論文的來源期刊是了解該領域的空間分布特點、掌握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方法,有利于對主題研究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進而促進研究的全面、深入發展。檢索到的352篇文獻分別發表在154種期刊上,其中圖書情報類期刊(52種)發文量最多,總數為172篇,占總發文比例的48.9%,其次為檔案學類期刊(15種),發文總數為40篇,所占比例為11.4%,其余的文章分散在高校學報、計算機、科技信息等類的期刊中(87種),占總發文比例的39.8%。發文1篇的期刊有99種,發文2篇以上的期刊有55種,發文5篇以上的期刊如表1。

表1 發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其中*為核心期刊)
對表1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發文量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6種,其中核心期刊10種,發文篇數90篇,占總發文比例的25.6%,說明該主題研究已成為核心期刊研究熱點,文獻保護正引起國內越來越多學術權威的重視。
對作者群的統計分析,能反映出文獻作者與文獻量的關系,同時能預測、估算和揭示科學研究人員的研究能力,對進一步了解主題研究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都具有重要意義。從1990年以來,共有394位作者參與發表了有關文獻保護方面的論文,其中有357位作者只參與發表了一篇文章,占總作者數的90.6%,這說明大多數作者只是偶爾涉及文獻保護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對文獻保護學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作者并不多。參與發文2篇以上的作者共38位,占總作者數的9.4%,其中發文4篇以上的作者6人,他們分別是劉家真、辜軍、羅茂斌、張美芳、周崇潤和李景仁,可視為是文獻保護學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周崇潤和李景仁的發文量最多,分別為8篇和9篇,是該研究領域的高產作者,但二人合作的發文量也較多(共有7篇);從核心作者群的發文時間來看,劉家真、辜軍、羅茂斌和李景仁關注文獻保護研究的時間較早,張美芳和周崇潤次之。從總體情況上看,對文獻保護學的研究,有一定范圍的核心作者群,但高產者數量較少,仍待發展,大部分作者都沒有對該主題進行深入追蹤研究。
將著者按工作單位進行分類統計,可以發現發文量最高的是承擔文獻保護一線工作的人員,包括各類型圖書館、檔案機構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共201人,占作者總數的51.0%;其次是高校圖情檔案學系、信息文獻研究中心等的研究人員,共85人,所占比例為21.8%;再次是高校計算機與軟件、通信類院系研究所的工作人員35人,所占比例為8.9%;其他73人。由此可見,各類型圖書館、檔案機構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是文獻保護研究的主力軍,他們既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學科背景,又在文獻保護工作的第一線,有實踐經驗,能夠根據實際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文獻保護研究的中堅力量。而高校圖情檔案學系、信息文獻研究中心也是文獻保護研究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對文獻保護研究有較大的貢獻。
對文獻保護研究文獻的主題進行統計和分析,有利于了解該主題研究的大致范圍和熱點方向,認清當前研究的特點和變化趨勢。將檢索到的352篇期刊文獻按主題進行分類統計,可分為9個主題范圍(詳見表2)。其中基礎理論研究包括研究進展、綜述、學科使命、文獻保護事業、文獻保護工作網絡、機構設置、制度、標準化研究、文獻保護與資源共享、文獻保護意識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實踐案例研究包括除民國時期文獻、民族文獻以外的其他時期和類型文獻保護研究,各圖書館、檔案機構、博物館等的文獻保護案例研究等;傳統技術研究主要是指針對紙質文獻的保護研究,包括紙張與字跡的保護(耐久性、酸度與脫酸、修裱、搶救褪變字跡等)、溫濕度的控制與調節、有害氣體光塵的防治、有害生物的防治以及環境、建筑與文獻保護、防火、防盜、防污損的措施等;數字文獻主要包括電子出版物、磁盤、光盤、錄像帶、數字文檔等;現代數字技術包括縮微、影印、光盤技術、影像技術(掃描和數字照相)等。
從表2可以看出,近20年來我國文獻保護研究具有如下的特點:①研究范圍基本覆蓋了文獻保護學的各主要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實踐案例、傳統技術和古籍文獻保護研究等方面。②數字文獻的保護研究和現代數字技術的研究也有大量的論文發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這兩個主題的研究將會發展為文獻保護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統計顯示,目前數字文獻的保護研究較多偏重于數字內容的保護方面(共26篇文獻,占該分類主題文獻的68.4%),而且研究的著者多為計算機、軟件、通信類的學者或工作人員;針對數字文獻的存取、軟硬件條件的保護和外界環境的保護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相對偏少。③民國時期文獻和民族文獻的保護研究有一定的發文量,分別為17篇和8篇,占總發文量的4.8%和2.2%,可見在各時期文獻和各類型的文獻保護中,民國時期文獻和民族文獻是研究熱點,但發文量也還存在明顯不足。④外國關于文獻保護研究發文13篇,占總發文量的3.7%,說明我國學者在文獻保護研究方面的橫向對比研究較少,有待加強。

表2 研究主題分布統計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來我國的文獻保護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該研究領域正引起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文獻保護研究領域目前尚存在一些問題,如大部分的研究者只是偶爾涉及該領域的研究和探討,進行深入和追蹤研究的學者以及高產作者為數不多,核心作者群仍待發展。數字文獻的保護研究隨著科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會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和重點論題,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利用現代技術保護數字文獻的內容方面,對數字文獻媒介的保護研究則明顯不足,而且研究者多以計算機、軟件和通信類的學者為主體,圖情界和檔案界學者的研究所占比例較小;外國文獻保護研究和中外文獻保護對比研究的文獻刊載量也較少,橫向對比研究有待加強。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這些方面研究的力度,相信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我國文獻保護學研究和文獻保護事業將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1]吳傳爐,莊育飛.文獻保護: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0(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