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翔,郝玉娜,白 璐
(天津市城市建設學院管理工程系,天津 300384)
長期以來,土地政策作為宏觀調控手段之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已有研究來看,人們對土地政策宏觀調控內在機制的認識尚不統一,從而影響了調控的績效。為此,本研究綜合考慮了各調控目標,構建了土地政策宏觀調控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并對其內在機制進行了分析。
遵循一般經濟理論,宏觀調控經濟政策的一般目標主要為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
經濟增長指的是國民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避免經濟停滯或下降。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是宏觀調控經濟政策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物價穩定是指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避免物價大幅度波動。物價穩定并不排斥個別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也并非是物價總水平的固定不變。只要在一定時期內,價格總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在社會可接受范圍內,即可視為物價穩定。
充分就業并不是指每個人都有工作,而是指保障有勞動能力的公民享有就業機會。在政府制定的目標中,維持充分就業占有重要地位。在經濟體制轉軌和增長方式轉型的過程中,失業問題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關系改革、穩定與發展的政治問題。
國際收支平衡是指保持國際收入與國際支出的相對平衡,尤其是保持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基本平衡,避免出現大幅度、持續性的國際收支逆差或順差。
要實現宏觀調控的一般目標,土地政策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確定其中間目標[1]。具體而言,應包括以下3個方面。
1.2.1 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源,影響著其他資源的利用效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與國民經濟總量的變化趨勢密切相關[2]。因此,制定土地政策時,必須考慮目前土地利用中的低效、浪費等現象,采取有效措施,約束相關經濟主體(如,土地使用者、土地市場交易者、集體土地所有者、地方政府等)的行為,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時,由于土地是社會生產活動的載體,故土地的有效利用還必須包括其承載的其他要素的有效利用,如促進要素所組成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是作為宏觀調控手段的土地政策與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傳統措施之間的重要區別。
1.2.2 維護土地利用的社會公平性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位置固定性和質量差異性,故在制定土地政策時,必須要注意土地利用的社會公平性。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兩點,即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和人與自然間的公平。其中,前者主要是指人們在居住方面的生活公平性,要尊重每個人都享有居住的基本權利,這在土地政策中有所體現,如針對中低收入者建立的廉租房體系中對土地的利用;后者主要表現為土地政策必須約束人們利用土地過程中的行為,以保護環境,避免在市場利益驅動下,人們給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2.3 保持土地市場價格穩定 保持土地市場價格的穩定是土地政策實現保持社會物價穩定的重要渠道之一,這是因為土地價格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較顯著的相關性。其中,整體物價水平與土地價格的相互影響見圖1。

圖1 1998~2005年土地出讓單價與通貨膨脹率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土地政策宏觀調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土地政策可通過土地供應工具(總量和結構供應、土地規劃)、土地與財政金融的交叉工具(如土地稅收、土地價格、土地出讓金)等,并利用相關的中介指標來達到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和充分就業這3個終極的目標。
土地政策宏觀調控機制的整體系統模型見圖2。在圖2中,將土地供應量(土地供應量主要是指住宅用地的供給量,其他用地可類似分析)視為變量,描述了影響該變量的所有因素及其作用過程。其中,影響土地供應量的主要驅動力包括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3],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人均住宅的購買力的提升。

經濟增長主要包括GDP、固定資產投資,土地政策主要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產生影響,其途徑如下:(1)土地是基本的經濟要素,對GDP的貢獻率不容置疑,其中房地產業的貢獻尤為突出,而房地產業受土地政策的影響很大;(2)土地投資是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不斷地擴大。此外,近幾年來,土地出讓金、土地稅收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地提高,財政收入影響政府購買,而政府購買是GDP的一個重要組成因素,見圖3。

物價穩定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避免物價大幅度波動。物價總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幅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應盡量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防止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土地政策宏觀調控對物價穩定的影響主要是地價和房價兩個因素,近幾年居住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逐漸擴大,對我國居民生活整體向小康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見圖4。

房地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它上下相關的產業有50多個。就三農問題而言,房地產業吸納了大量的農民工,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安置的問題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因此,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將有力地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政策主要通過對房地產業的影響來發揮其對充分就業這個終極目標的帶動作用,見圖5。

圖5 影響充分就業的所有變量樹形結構圖
土地供應的子系統主要包括土地開發面積、土地空置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其中,包括1個正反饋,1個負反饋,見圖6。

正反饋回路表示:良好的土地供應政策會加大各個產業對總GDP的貢獻率(這里所指的土地供應包括土地供應結構、土地供應量),也直接促進了GDP的增長,同時也增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刺激了他們對土地的需求,從而要求政府對土地供應政策作進一步的調整。這是一個良好的政策循環。
負反饋回路表示:土地供應量的增加會直接導致土地開發面積的增加,使得土地空置面積進一步增加,從而促使政府減少土地的供應量,以維持良好的土地市場秩序。
土地政策影響的經濟增長子系統涉及土地供給、財政收入、GDP、投資需求、固定資產投資等因素。其中,包含兩個正反饋,見圖7。
左邊的正反饋回路表示:經濟的增長會帶動城市化發展,刺激土地供給量的增加,從而增加了財政收入。這是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因素。
右邊的正反饋回路表示:經濟的增長會刺激投資的需求,導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又會促進經濟的增長。

受土地政策影響的物價子系統涉及土地供給量、土地出讓金、土地稅收、房價、居民消費、總消費等因素。其中,包含正反饋、負反饋各1個,見圖8。土地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地價和房價兩方面。

正反饋回路表示:土地供給量增加后,在土地金融政策的影響下,會提高開發的成本,使得房地產價格上漲,而房價的上漲將會促使政府增加土地的供應量,以滿足市場需求,減緩房價上漲的速度。
負反饋回路表示:房價的提升將促使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增加,若該比重持續增加的話,將會造成物價的不穩定,從而影響經濟增長,進而影響房價。
本文嘗試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對土地政策宏觀調控的機制進行研究,并從整體系統和子系統兩個層次上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政策是圍繞著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3個調控目標的實現過程來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的。但是,這僅僅是一個理論框架,未來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去完善。
[1] 張婉麗,楊重光.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探索[M].北京:中國地質出版社,2007.
[2] 黃凌翔.土地政策宏觀調控機制及工具創新研究 [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3]王翠華,冉瑞平.區域土地循環利用評價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09,(12):62-65.
[4] 周寅康,濮勵杰,黃賢金.城市土地市場:發展與預警[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