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早弘
(江西財經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
農業面源污染實際上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農戶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將導致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再生能力,最終損害農戶自身利益[1]。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成為農業生產、管理、決策的最基本的單元,是集投資決策、生產決策和消費決策于一體的經濟主體[2],具有生產、消費、積累和社會的職能[3]。農戶既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4],一切關于農業的政策、制度、法規最終都要通過農戶來實施[5]。農業面源污染可能是某種特定的生產方式或生產技術的產物,也可能是各種自然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或是相關政策實施和各種利益權衡的產物。因此,研究農戶經營行為并對其進行優化,可以協調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研究表明,影響農戶經營行為的因素主要有農戶經營規模[6]、經營目的[7-9]、兼業經營[10]、勞動力素質[11]和其他社會經濟因素等。為了解農戶經營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效應,本研究擬以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試驗區為例,研究了農戶經營行為及其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這對鄱陽湖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探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基于成本和回收的便利性,本研究采用實地調查法,調查地點為環鄱陽湖區的主要村莊,調查的時間為調查日的 9∶00~17∶00。為保證樣本的公正性,本研究在樣本選擇上采取隨機抽樣法,在訪員經過的村莊中,按1∶5的比例從愿意接受訪問的農戶中抽取受訪戶,并要求受訪者是受訪農戶家庭中具有經濟能力、年齡18周歲以上的家庭成員。
除筆者外,其余參加本次調查的調查員全部為江西財經大學的本、??拼蠖陨系膶W生,調查前全部人員經過了統一培訓,并在南昌市近郊的楓林村進行了2 d的預調查。本次問卷的正式調查工作主要由參加過預調查的農村籍學生承擔,調查時間為他們的寒假。此時,在外打工的農民大多返鄉,有利于調查的進行。為了防止調查對象因年齡、認識水平等原因而影響調查問卷的質量,調查時由調查員當面訪談調查,當場收回。在本調查中,共發放200份調查問卷,問卷全部回收。經過檢查,剔除無效問卷1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99份,有效率為99.5%。
199份有效問卷中,樣本農戶的基本情況如下。戶主年齡:樣本農戶的平均年齡為45.5歲,標準差9.43歲,樣本的分布區間為18~88歲。戶主性別:戶主為男性的有185戶,占92.96%,戶主為女性的有14戶,占7.04%,基本反映了農村的實際,表明這次調查的時機較為合適。戶主文化程度: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有14人,占7.04%;小學文化程度的有41人,占20.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82人,占41.2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2人,占31.15%。這表明調查區農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人口不多。耕地面積:受訪農戶平均耕地面積為:4 954 m2,標準差3 282 m2,樣本的分布區間為:667~37 618m2。
考慮到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化肥和農藥等農資的過量投入引起的,在考察農戶農業生產經營行為對面源污染的影響時,將單位面積的化肥投入量作為衡量農業面源污染的指標,參考已有的研究方法[12],采用一般線性模型來分析農戶化肥施用效應。其模型如下。

式中,hc表示化肥施用強度,X表示農戶經營行為變量,ε表示隨機擾動項。
如表1所示,所調查的199戶農戶2008年糧食作物生產中,所考察的變量如下。化肥施用強度(hc)以單位耕地面積的化肥用量(kg/hm2)來表示;農戶經營行為變量(X)主要有:農戶土地面積、農產品平均產量、農產品的自用比率、農戶家庭人數、戶主年齡、戶主文化程度、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戶主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農業生產有機肥施用情況和戶主參與農業技術培訓情況等因素。

表1 影響化肥施用的變量說明
對所采集的數據,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法,使用SPSS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模型在總體上擬合的程度較好。其中,本文所關心的主要影響因素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各因素對施肥強度影響的估計系數符號與預期的影響方向基本一致。具體回歸結果如下。(1)農戶家庭土地面積對化肥施用的影響不顯著,但其系數是正的,說明土地面積的增加可能會使得化肥的施用量加大。在本次調查中,樣本戶均土地面積只有0.495 hm2,且各農戶家庭的耕地非常零散。這種超細化的土地規模使農業耕作的機械化發展和耕作技術的變革受到限制,在小規模的土地上,農戶不是按照土地量值和不同土壤質量的狀況有針對性地使用化肥,而是根據農戶自身的經驗來估算化肥的投入量,從而使得化肥的投入超量和土壤養分的比例失調。在降雨或農田排水情況下,這些物質便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形成農業面源污染。(2)農產品產量對化肥施用的影響也不顯著,但其系數是負的,說明農戶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很可能會加大化肥的施用量,農地質量將隨著化肥施用量的加大而下降,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3)農產品的自用比率與化肥的施用量在10%的水平上顯著相關。進一步考查高比率自用農戶的土地面積時發現,這些農戶的土地面積都較少,說明農戶的農業生產主要是自給性生產,并非商品性生產,農戶為了從農業生產中節省時間,加大了化肥的施用。(4)農戶家庭人數對化肥施用的影響不顯著,其系數為正,說明隨著家庭人口數量的增加,化肥施用量也在增加。這可能與農業產業結構偏重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特性有關,施用化肥是農業生產中的一項主要勞動,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等稟賦,如果農戶家庭中主要勞動力在外從事非農產業,那么部分農業活動就由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承擔。在農村,像施肥這類簡單農事活動由農戶家中尚在讀書的子女承擔的現象非常普遍,而這些人對化肥施用技術的掌握較差,化肥的有效利用程度較低,導致農戶家庭人數越多,化肥施用量越大。(5)戶主年齡與化肥的施用量在10%的水平上顯著相關,其系數為負,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化肥的施用趨于謹慎。本次調查中,樣本農戶平均年齡不大,為30~50歲,調查結果說明,大多數青壯年農戶已認識到化肥對農田的危害性,能理性地施用化肥。(6)戶主文化程度與化肥的施用量在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且其系數為負,說明化肥施用量隨著戶主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也說明提高農戶的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戶科學施用化肥,從而有利于農業面源污染的減輕。(7)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與化肥施用量在1%的水平上極顯著相關,且其系數為負,說明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產業的家庭,其化肥施用量將減少。這是因為化肥的施用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多在作物的生長季節進行,使得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戶無暇顧及農業生產,不會為施用化肥而返鄉。(8)農戶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與化肥的施用量在1%的水平上極顯著負相關,說明關注環境的生產者,環境認知程度較高,化肥施用量將減少。由此可見,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工作有助于農戶減少化肥的施用,有利于農村環境的改善。(9)農戶施用有機肥與化肥的施用量在1%水平上極顯著負相關,說明化肥的施用量將隨有機肥料使用量的增大而減少。在本次調查中發現,農戶使用有機肥的進程已緩慢啟動,特別是在鄱陽湖區內。由于江西省在數年前以政府補貼形式,大力推廣沼氣,為維護沼氣的正常使用,農戶每年要對沼氣池進行清理,所清理出的沼氣液和沼氣渣多被作為農田基肥使用。這一方面減少了化肥的用量,另一方面,因為有機肥的肥效時間長,部分滿足作物在生長期內的需要,使得農戶可以省出施用化肥的時間,在外從事非農工作,取得更高的比較效益。此外,農戶反映,有機肥的使用占用時間太多,而且勞動強度大,如果不是因為沼氣池的使用受影響,專門為了農業生產而施用有機肥是花不來的??梢?,有機肥的使用成本是影響農戶施用有機肥的一個重要原因。(10)參與技術培訓與化肥的施用量在1%的水平上極顯著正相關。這與我們的預期相反,也說明我們沒有觀察到農戶參與技術培訓與化肥的施用量之間的關系。

表2 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通過化肥施用強度,采用計量經濟的方法,分析了農戶經營行為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效應。結果表明,農戶的農產品的自用比率、戶主年齡、戶主文化程度、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農戶對環境的關注程度、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情況和農戶參與技術培訓等因素均對農戶施用化肥水平產生一些影響。其中,除農產品的自用比率和農戶參與技術培訓對化肥的施用量有顯著的正的影響外,其它因素均對農戶施用化肥產生顯著的負的影響,并且與預期方向一致。
[1] 陳利頂,馬 巖.農戶經營行為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生態環境,2007,16(2):691-687.
[2] 陳立雙.淺析農戶的農業投資行為 [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3):189-191.
[3] 魯禮新,馬呂河,魯 奇.水城縣沙坡村農戶經濟行為調查研究[J].地理研究,2004,23(2):218-226.
[4] 歐陽進良,宇振榮,張鳳榮.基于生態經濟分區的土壤質量及其變化與農戶行為分析[J].生態學報,2003,23(6):1147-1155.
[5] 連 綱,郭旭東,傅伯杰,等.基于參與性調查的農戶對退耕政策及生態環境的認知與響應[J].生態學報,2005,25(7):1741-1747.
[6] 程保平.論中國農戶行為的演化及校正思路 [J].經濟評述,2000,(3):52-57.
[7] 池澤新.農戶行為的影響因素、基本特點與制度啟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5):368-372.
[8] 郭范順.遼寧省農戶經濟行為演變規律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3):6153-6155.
[9] 馮艷芬,王 芳,楊木壯.基于農戶行為的耕地利用影響評價方案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10,(9):4729-4730,4780.
[10]時明國,裴荊城.不同地區農戶經營行為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0,(5):38-42.
[11]馬小勇,白永秀.經濟轉型中農戶非正規收入風險處理機制的變遷[J].財經科學,2007,(9):53-60.
[12]何浩然,張林秀,李 強.農民施肥行為及農業面源污染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6,(6):2-10.
[13]鐘甫寧,朱 晶,曹寶明.糧食市場的改革與全球化:中國糧食安全的另一種選擇[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6.
[14]張 從.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環境影響及其控制對策[J].環境科學動態,2001,(4):10-13.
[15]朱兆良,David Norse[英],孫 波.中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對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12.
[16]羅珍珍,傅 春.鄱陽湖區農村面源污染現狀及成因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2):10625-10627.
[17]姚桂蓉,陳年來,張政民.甘肅省農村面源污染現狀與控制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9,(8):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