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隆珣,玉香甩,李良靜,毛加梅,曾鐵橋
(1.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云南 勐海 666201;
2.勐海縣茶葉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0)
古茶園是一個特殊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園內物種豐富,具備生物多樣性;物種與物種之間相互遷移,是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典型例子[1];具有病蟲害自我控制和營養物質自我循環的機制[2]。古茶園光照較弱,晝間平均氣溫低,夜間平均氣溫高,日均溫差較小,濕度適中[3],適宜昆蟲生存。
古樹茶茶葉有獨特優良的品質,且生產安全,一直以來倍受人們的青睞。古茶園相關的研究報道有很多,如張一平[3]等有關古茶園氣候特征的報道,季鵬章[2]等有關古茶園遺傳多樣性的報道,齊丹卉[1]等有關古茶園植物多樣性的報道,王凌云[4]關于古茶園保護措施的報道等等。但古茶園昆蟲群落的相關研究還未見報道。2009年1~12月,通過對西雙版納州古茶園昆蟲群落的系統調查,分析了4個古茶園的昆蟲群落組成,天敵組成以及昆蟲、天敵群落的發生時間,為促進古茶樹的保護和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
勐海縣南糯山已有1 700多年的種茶歷史,古茶樹主干直徑30 cm以上,樹高3~5 m,樹冠在1.5~6.5m。南糯山山高谷深,平均海拔1 400m,植被茂密,代表性植物主要有水冬瓜樹、紅毛樹、花皮樹、飛機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豐富、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
賀開古茶山海拔1 400~1 700m,古茶樹平均密度一般在132株/667m2左右,基部圍0.82 m左右,樹幅約3×2.5m,樹高平均2.5m。管理上不施任何化肥、農藥,僅除去茶園中的高草。代表性植物主要有水冬瓜樹、紅毛樹、花皮樹、飛機草等,形成了植被豐富、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
勐臘縣易武古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的茶山,海拔910~1 463m,古茶樹平均密度30~55株/667m2,最大的茶樹基部圍1.06m,樹高10.33m。古茶樹分布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護較好,代表性植物有椿樹、香樟樹、榕樹、漆樹、董樹等高大喬木,氣生植物多,樹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蓋率高,高等植物集中。
景洪市大勐龍勐宋古茶山位于海拔1 500~1 800m的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帶,面積為244.67 hm2,森林覆蓋率達70%。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50~185 cm,主干胸圍 30~90 cm,樹高 2~6 m,樹冠直徑在1.5~6.5m。茶園內還生長著許多高大喬木,代表植物有榕樹、野板栗、紅毛樹、飛機草等。
1.2.1 茶樹取樣 采用平行跳躍法隨機取樣,每個茶園選取10株古茶樹,將其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統計每個方向茶樹上的昆蟲及天敵種類和數量。于春、夏和秋季各調查1次。
1.2.2 網捕取樣 用白色的確良布制成網口直徑30 cm、深50 cm的捕蟲網,在古茶園中隨機掃網10次,記錄網捕的昆蟲及天敵種類和數量。于春、夏和秋季各調查1次。
1.2.3 地表取樣 在古茶園中地表隨機平行跳躍取10個樣方,每樣方1m2,記錄樣方內的昆蟲及天敵種類和數量。于春、夏和秋季各調查1次。
采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H′=-∑PilgPi、均勻度指數R=H′/lgS進行群落特征分析[5-12]。式中:Pi為第i物種群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百分率,S為物種數。
2.1.1 相似性 經調查發現4個古茶園中共有15個目的81種昆蟲類別,其中4個古茶園均有的是同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直翅目、蜚蠊目、革翅目、蜱螨目、半翅目、蜘蛛目,其中同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和蜘蛛目5個類別是各古茶園中昆蟲群落的優勢類群,膜翅目和蜘蛛目2各類別的物種數和個體數在4個古茶園中均較多,而且這2目中的昆蟲含有較多的天敵,如此古茶園對害蟲的自然控制力就較強;而脈翅目、竹節蟲目、螳螂目、等翅目和革翅目5個類別數量較少,僅在個別古茶園發現。
4個古茶園昆蟲的目、科或種類相同或相似,主要害蟲有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 vitis)、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茶 梨 蚧 (Pinnaspis theaeMaskell)、茶黃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長綿蚧(camellia cottony scale)、紅蠟蚧(Ceroplastes rubensMaskell)、角蠟蚧(Ceroplastes ceriferus)等。優勢天敵是廣屁步甲(P-occipitalis(Mac Leay))、八斑緝草蛉(Chrysopa sinicaTjeder)、晉草蛉(Chrysopa shanensisKumayama)、梯階脈褐蛉(Micromus timidusHagen)、螳蛉(Climaciella sp.)、斑蝎蛉(Panorpa)、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 linne)、中華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Saussure)、姬花蝽(Triphleps sauteri poppius)、角園蛛(Araneus cornutus clerck)、四突園蛛(Cyclosa SedeculataKarsc)、蘭翠蛛(Selerella vitta)、尖蓋蛛(Neriene macalla)、貓蛛(Oxyopessp.)、狼蛛(Lycosidae)和漏斗蛛(Agelenidae)等(表 1)。

表1 不同古茶園昆蟲群落的基本組成
2.1.2 差異性 不同類型的古茶園之間昆蟲群落存在著差異。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差異。(1)目與目組成的差異。除了4個古茶園都有的目外,賀開古茶園除還發現了鞘翅目和等翅目,南糯山古茶園還發現鞘翅目、脈翅目和等翅目,易武古茶園還發現鞘翅目、竹節蟲目和螳螂目,大勐龍古茶園還發現竹節蟲目。(2)物種組成的差異。4個古茶園中賀開古茶園的物種數最多,其次是易武古茶園,再次是南糯山古茶園,而大勐龍古茶園的物種數最少;除相同物種外,賀開古茶園還有長綿蚧、紅蠟蚧、跗線螨、茶蚜、茶毒蛾,南糯山古茶園還有長綿蚧、蜂類、白蟻、黑翅粉虱、牡蠣蚧、茶毛蟲;易武古茶園還有跗線螨、茶蚜、紅蠟蚧、牡蠣蚧、茶毛蟲、蟋蟀;大勐龍古茶園還有茶蚜、茶黃薊馬、黑翅粉虱、跗線螨、茶蠶、蝗蟲。(3)個體數量上也存在較大差異。4個古茶園中易武古茶園的個體數最多,其次是賀開古茶園,再次是南糯山古茶園,而大勐龍古茶園的個體數最少;同一目屬在不同古茶園的個體數也有較大差異,如蜘蛛目昆蟲在易武古茶園有471只,而在南糯山古茶園僅有153只,鱗翅目昆蟲在易武古茶園有440只,而在南糯山古茶園僅有16只,膜翅目昆蟲在賀開古茶園有136只,而在大勐龍古茶園僅有25只,雙翅目昆蟲在南糯山古茶園有215只,而在易武古茶園僅有15只。
由圖1和圖2可知,不同古茶園昆蟲群落發生時間上存在差異。南糯山古茶園的春茶到秋茶期間昆蟲個體數量呈上升趨勢,秋茶期間昆蟲個體數量最大,而春茶期間最小;賀開古茶園秋茶期間昆蟲個體數量最大,而夏茶期間最小;易武古茶園從春茶到秋茶期間昆蟲個體數量呈下降趨勢,春茶期間昆蟲個體數量最大而秋茶期間最小;大勐龍古茶園春茶期間昆蟲蟲口基數低,在夏茶期間昆蟲個體數達到高峰期,秋茶期間又呈下降趨勢。4個古茶園中茶樹害蟲數量隨天敵種群數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

圖1 不同古茶園中昆蟲群落的發生時間

圖2 不同古茶園中天敵的發生時間
由表2可知,不同生境古茶園中昆蟲群落物種數、個體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均存在差異,賀開古茶園、南糯山古茶園、易武古茶園和大勐龍古茶園的物種數分別為發現64、43、44和33種;個體數分別為1 303、1 108、1 630和853只。多樣性指數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賀開>南糯山>易武>大勐龍;均勻度指數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賀開>南糯山>大勐龍>易武。

表2 不同古茶園昆蟲群落指數
4個古茶園的物種數、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均較大。多樣性指數較大表明4個古茶園昆蟲群落的多樣性較大,昆蟲品種較多,同時還表明茶園內群落的自控調節能力(對害蟲的自然控制能力)及抗衡外界干擾力較強[13-18]。
調查發現取樣得到的昆蟲共81種,隸屬于15個目。4個古茶園的昆蟲群落組成、發生時間結構特征、物種數、個體數、多樣性和均勻度雖然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著差異。這與4個古茶園所處的生態環境、地理環境、農事管理以及其他人為騷擾等有關。4個古茶園昆蟲群落物種數和多樣性指數較大,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中的種質資源密切相關,建議在茶葉生產中茶樹種植和茶園管理上借鑒古茶園的模式。
[1] 齊丹卉,郭輝軍,崔景云,等.云南瀾滄縣景邁古茶園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評價[J].生物多樣性,2005,13(3):221-31.
[2] 季鵬章,張 俊,王平盛,等.云南古茶樹(園)遺傳多樣性的ISSR 分析[J].茶葉科學,2007,27(4):271-279.
[3] 張一平,劉 洋.云南古茶園與常規茶園小氣候特征比較研[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26(2):17-21.
[4] 王凌云.淺析瀾滄景邁古茶園現狀及保護對策 [J].云南農業,2007,(9):36-37.
[5] 王沅江,羊柏娥.加快湖南省生態茶園建設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09,(6):107-109.
[6] 金開美.生態茶園建設策略探討 [J].廣東農業科學,2009,(10):274-275.
[7] 韓寶瑜.茶園昆蟲群落時空格局及多樣性穩定性 [J].茶葉科學,1917,17(1):27-32.
[8] 韓寶瑜,李增智,王成樹,等.臺理化防的馬尾松林動物和蟲生真菌群落的數量時空格局[J].應用生態學報,1997,8(1):65-69.
[9] 韓寶瑜,李增智,魯緒祥,等.淹沒式交替施用白僵和農藥的馬尾松林和蟲生真菌群落的結構及時空動態[J].生態數學學報,1996,11(3):82-93.
[10]韓寶瑜,李增智.皖南冬季馬尾松林昆蟲、蜘蛛和蟲生真菌群落結構和動態 的研究[J].農林科學研究,1996,9(4):338-343.
[11]韓寶瑜,崔 林,查光濟.不同防治措施對皖南春季馬尾節肢動物和蟲生真菌群落的影響 [J].林業科學研究,1999,12(1):92-96.
[12]丁巖欽.昆蟲數學生態學 [J].北京:科學出版杜,1994,426-475.
[13]韓寶瑜,崔 林.8個茶樹品種上節肢動物群落結構、多樣性及差異[J].華東昆蟲學報,1999,8(1):70-75.
[14]閆沖沖,陳向陽,張持浩,等.皖南山區茶園節肢動物群落多樣性調查[J].湖南農業科學,2009,(10):87-89.
[15]黎健龍,唐勁馳,吳利榮,等.間作與覆蓋對茶園生物多樣性及茶葉產量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1):29-32.
[16]彭 萍,蔣光藻,侯渝嘉,等.不同類型生態茶園昆蟲群落多樣性[J].西南農業學報,2004,17(2):197-199.
[17]劉智峰.茶園原生動物群落結構與土壤質量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2):7014-7015,7022.
[18]陳向陽,馮 敏.茶園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群落的優勢集中性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12):103-105.